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书画展览:蔡寅赠黄元琳行书联

时间:2021-10-29 07:45:15 来源:

蔡寅赠黄元琳行书联

蔡寅(1874—1934)和黄元琳(1893—1943)、柳亚子都是吴江黎里人,先后参加了南社。袁世凯称帝时期,柳亚子在家乡组织了南社分社———酒社,黄元琳参与其内。他们经常在金镜湖、开鉴草堂等地集会,喝酒吟诗,痛骂袁世凯,反对主和派。蔡寅则走出黎里,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四处冲杀,叱咤风云,演奏了一首又一首雄壮的战歌。

蔡寅赠黄元琳行书联

蔡寅字清任,号冶民,别号壮怀、怀庐,法号宗寅。自幼聪明好学,读书一目十行,有“神童”之誉。12岁就能写径尺的大字,16岁离家赴同里等地求学,苦读勤练,以至“寒夜不寐”,不久考取秀才。蔡寅少负异志,求学期间就赋诗明志:“石性坚而贞,石灵神且异”、“攻错得石友,磨砺资国器”,希冀自己如石头一般坚贞,能够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外患丛生。1897年,蔡寅与金松岑、陈去病三人,效法“桃园三结义”,义结金兰。金松岑(1873—1947)最长,取号壮游;陈去病(1874—1933)排行第二,取号壮图;蔡寅虽与陈去病同庚,出生月份小于陈,排行第三,取号壮怀。三人在同里组织了雪耻学会,呼吁救国图存。

1903年蔡寅赴上海,进入爱国学社读书。在学社里,蔡寅认识到改良主义的道路行不通,欲救中国,只有走反清革命之路。1904年,怀着一颗救国救民之心,蔡寅赴日求学,攻读法政。身在日本,心系华夏,留日期间,结识了民主志士陈英士,又由陈英士引见结识了仰慕已久的孙中山和黄兴,加入了同盟会。回国后,蔡前往宁波任地方检察厅检察官。当时官场腐败至极,蔡立志公正行事,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四铁斋”。这四铁是铁肩、铁面、铁骨和铁笔。他的结义兄长金松岑曾解释过:“惟铁肩能担责任,惟铁面能杜阿谀,惟铁骨能矫脂韦,惟铁笔能公是非!”(金松岑《为蔡冶民题四铁斋读律图序》)1911年11月初,陈其美在上海率军攻占了上海制造局,设立了沪军都督府,任都督,决定委任蔡寅为都督府军法司长。蔡寅工作努力,成效卓著。

宋教仁被刺,二次革命爆发,义无反顾的蔡寅参加了讨袁义军,在南京与袁军冯国璋、张勋两部相遇,浴血激战。在天堡城,蔡寅亲率将士死守二十多天,天堡城五得五失。枪声炮声喊杀声震荡了整个石头城,可是义军终因力量单薄而失利,蔡寅含泪跟随黄兴撤走上海。

蔡寅与黄元琳是姻亲,两人又都是南社社友。蔡寅很希望家乡能够走出成批的有志有为的人才。可是,黄元琳才学虽好,刚过而立之年就患上了肺结核,只能居家养晦,默默耕耘。1923年柳亚子在家乡创办《新黎里》报,黄元琳积极参加,出钱出力,为宣传新文化、新思潮作出了努力。对于子女,黄督促严厉而有方,终于在自己有生之年把子女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蔡寅每次回乡,总要与黄元琳相聚。他看到黄元琳身体有病,但精神并不颓废,家境清苦,但培养的下一代颇有希望。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一天,蔡寅与黄元琳相叙之后,提笔挥毫写了下面这副对联相赠:藤垂绝壁云添润,风静寒塘花正开。上款:稚鹤姻长先生雅正。落款:清任蔡寅。下钤两方篆体印章:冶民(朱文)、吴江蔡寅(朱文)。此幅对联现藏于吴江博物馆。

蔡寅这副对联,诗中有画,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上联描画了藤萝悬垂绝壁的一种险绝之境,但是“云添润”三字一出,绝处逢生,有那么多的白云缭绕,险景顿消,迎来一片蒸腾的氤氲。下联描画的是刺骨的西风吹过,寒塘一片冰封,一种凄冷之景,但“花正开”一语殿后,那怒放着的鲜艳的花朵,正吐着芬芳,立刻生机一片,热闹、热烈也热情。蔡寅这副对联,寓情于景,含蓄地表达了由衷的肯定。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据黄元琳的子女们回忆,黄元琳字稚鹤,也号自愕,学问功底颇为深厚,善书法懂绘画,为人真诚爽直。尤其是黄能写会算,打得一手好算盘。他左手拨动算珠,右手执笔,边打边写,别人需要几天完成的账目,他不消一个时辰就可了结。黄还有一手绝技,更是令人惊叹。古人有“胸有成竹”之说,黎里人说黄“胸有算盘”。大凡加减乘除,不必用算盘,杂沓的一大堆数字,他嘴里念念有词,手指凭空拨弄,最后报出的数据,一定丝毫不差,屡试不爽。因为有此绝技,民国初期,被人推荐参加吴江县粮食局的工作。可是粮食局内,账目不清,官员贪污受贿,黄看不顺眼,当然更不愿同流合污,结果遭到排挤倾轧,没过多久,即辞职返回黎里。“藤垂绝壁”,暗示黄元琳身处粮食局险境。“云添润”,《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比喻有德者足以润泽其身。因为联语描写的景色是“藤垂绝壁”,所以作者换“玉”为“云”,云也可以润身哪!《礼记·大学》有言:“富润屋,德润身。”黄元琳由于自身品质的决定,宁愿退居一隅,也不愿与这些贪官污吏为伍。

下联“风静寒塘”,令黄氏后裔联想到贫寒的家境,正常的开销再加这样那样的花销,使本来拮据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黄元琳民国元年结婚,婚后十年育有四个子女,老大、老三为儿子,老二、老四是女儿。黄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子女成才,先让子女们在黎里读小学,再勉力读完初中。因家贫,黄决定让子女们考师范。当时师范学校免收学杂费,还有助学金可以解决吃饭问题,读完师范再投考公立大学。公立大学考分要求高一些,但所收费用比起私立大学要少许多。就这样,几个子女先后进入师范学校就读。后来老大和老二在20世纪30年代分别考入复旦大学。每当节假日、寒暑假,儿女们回家来,黄元琳就在家里辅导功课、督促学习,俨然家塾一样。每年黄元琳都有新的举措。一年暑假,黄元琳拿出《资治通鉴》,让儿女们通读一遍,说将来走上社会自会派上用场。还有一位沈月箴(1920—1981),本是平望人,跟随改嫁的母亲来到黎里徐家,因住地相近,也到黄家来读书。沈月箴后来成为吴江有名的中共地下党员,与上海潘汉年等人一起开展地下工作。“花正开”,儿女们一个个成才,犹如怒放了的一朵朵令人羡慕的花儿。好手笔!

全联对仗工整,平仄合宜。对联犹如画幅,险夷相生,动静交替,有声有色。对联的书法富有特色。蔡寅诗词宗唐亦揖宋,对苏东坡十分钦佩,书法初宗苏轼,后学欧阳询,晚年又喜好颜真卿。对联的行书,用笔丰腴跌宕,参以隶法,平正中蕴含险绝,也不乏天真烂漫之趣。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