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河湖文化书画摄影优秀作品展开展
清代宫廷绘画纵横谈1
清代宫廷绘画指的是清朝宫廷组织职业画家,专门为皇帝绘制的作品。清朝在继承历代宫廷绘画做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清代宫廷绘画艺术。清代宫廷绘画由于时代离现在较近,大部分作品又深藏宫内,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未被美术史家们注意。其实这部分绘画作品数量相当可观,其中一部分具有纪实价值的作品和具有“中西合璧”艺术特色的作品尤令人瞩目。
绘画机构与画家
清代宫廷绘画机构的设置,有它自己的特点。顺治、康熙时宫廷绘画属初创阶段,画家及作品都未形成规模和特色,机构也不太完备。其绘画创作是由内务府组织的,数量及质量还未达到可观的程度。雍正、乾隆时,国力达到极盛,宫廷绘画也发展到了顶点,作品数量多,且具有“中西合璧”的新的时代特点。绘画创作的组织机构也日趋完善。雍正时见于档案文献记载的有“画作”、“画院处”等名称,隶属于内务府。乾隆元年(1736)始,正式在内务府下建立“如意馆”。据清昭梿《啸亭杂录》:“如意馆在启祥宫南,馆室数楹,凡绘工文史及雕琢玉器、裱褙帖轴之匠皆在焉。”《清史稿》也说:“清制画史供御者无官秩,设如意馆于启祥宫南。”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内专门有一份名为“如意馆”的档案,记录宫中画家作画诸事。
佚名《康熙写字图》轴
对清代宫廷画家的姓名有着较为完整记载的是《国朝院画录》。此书的作者胡敬是乾隆至嘉庆年间人,所以收录的画家也局限在清代前期,其中又以雍、乾两朝较为详细。早期(顺、康时期)宫廷画家有王国材、孟永光、焦秉贞、冷枚、唐岱等。另外,意大利那不勒斯人马国贤(MatteoRipa),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抵达澳门,随之北上京师在宫中供职,擅长绘画、雕刻,于雍正元年(1723)回国。
雍正、乾隆时期,宫廷绘画达到极盛。首先是画家数量大增,清宫中大部分较有影响及成就的画家都活跃在这段时间;其次是具有清宫特色的画风开始形成,规整、细腻、华丽而又带有欧洲绘画风格的作品,成为这一时期宫廷绘画的典型面貌,作品质量比较高;再就是作画所用的纸、绢、颜料及装裱都比较精致考究。雍正帝虽然在位只有13年,但许多乾隆时极为活跃的画家,都是在雍正时被发现的,如丁观鹏、丁观鹤兄弟及金昆、张为邦等。雍正、乾隆时期的宫廷画家还有陈枚、王幼学、孙祜、程志道、福隆安、余省、余穉、周鲲、张雨森、姚文瀚、张宗苍、方琮、王炳、徐扬、金廷标、袁瑛、谢遂、杜元枚、沈映辉、黄增、李秉德、贾全、杨大章、胡桂、陆遵书、曹夔音、蒋懋德等。
雍正、乾隆时期还有若干欧洲画家也在宫廷内供奉,他们都是天主教耶稣会来华的传教士,都曾受过良好的教育,由于善画,成为中国的宫廷画师。其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人郎世宁(GiuseppeCastiglione),此外还有法兰西人王致诚(DenisAttiret)、波希米亚人艾启蒙(IgnatusSickltart)、法兰西人贺清泰(LouisdePoirot)、意大利人安德义(JoannesDamasceunsSalusti)、意大利人潘廷章(JosephPanzi)等。他们将欧洲的绘画技法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师,对清宫“中西合璧”新颖画风的形成,起到了直接和关键的作用。
弘历是历史上实际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父祖积累下的财富,使得“康、雍、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雄厚的经济实力、皇帝个人对于书画的雅好都促成了宫廷绘画的繁荣。乾隆皇帝着力经营根据他的命令建立起来的“如意馆”,明令取消自康、雍以来对宫中画家“南匠”的称呼,改称“画画人”,画家的地位多少有些提高。少数亦善文词的宫廷画家还被授予官职。为修建圆明园中西式建筑物,乾隆帝曾任命郎世宁担任奉宸苑卿的职务。郎世宁和艾启蒙这两位欧洲画家70寿辰时,获得丰厚赏赐,都得到很高的荣誉。
乾隆皇帝去世,宣告清代盛世的结束,国力逐渐衰退,无力继续为宫廷艺术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经济后盾。加之以后几代皇帝对文化艺术也缺乏广泛的兴趣,致使清代的宫廷绘画走向衰退,直至清朝灭亡。这一时期宫廷内供奉画家的数量大为减少,几乎没有什么有名的画家。较重要的画家有沈庆兰、冯宁、沈贞、沈全、屈兆麟、沈世杰、沈振麟、张恺、沈世儒等。另外,“如意馆”名存实亡,绘画作品的艺术水平下降,几乎提不出几幅这一阶段代表作品的名称来。虽然到了光绪时,因慈禧个人的喜好,又搜罗了一些画家在宫中供职,但远非康、雍、乾盛世可比。频繁的内忧外患,使得晚清的宫廷绘画犹如回光返照,很快就泯灭了。随之不久,整个清代宫廷绘画也变成了历史的陈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