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百科:杜军书画
清代宫廷绘画纵横谈2
绘画形式与内容
清代宫廷绘画作品在署款的格式上,有其自身突出的特点:用工整的楷书竖行书写“臣××奉敕恭画”、“臣××恭画”、“臣××恭绘”等字样,画家姓名前必定冠有一个“臣”字,即“臣字款”。画幅上除署款、钤印外,几乎不再书写其他文字。另外,大部分描绘帝王、后妃肖像的画幅上,画家不署自己名款,这大概是一种尊敬的表示。从画面的署款就可以知道,凡是如此书写款识的画幅,必定是臣民为帝王所画的,与宫廷都有一定的关系。虽然以上所谈的署款看来都是相同的,但其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大致可归纳为四种类型:(一)宫廷画家,(二)词臣画家,(三)宗室画家,(四)民间画家。其中第一类画家为供职宫廷的职业画家;第二、第三类画家,或是各部大臣,或是皇亲贵胄,社会地位很高,作画带有一定的业余性质;第四类画家是指皇帝外出巡视时,各地向皇帝呈献作品的民间画家。
佚名《乾隆行乐图》轴
清代宫廷绘画作品的形制包括手卷、立轴、册页等,这也是大部分中国传统绘画的装裱格式。此外还有一种称之为“贴落”的画,是清代宫廷新出现的装潢形制。在宫殿的墙壁上贴画是清代非常普遍的做法。画家在纸、绢上先作画,四周再镶以绫、绢,然后贴到墙上。这种可以随时贴上、揭落的画幅形制,即名为“贴落”。“贴落”画可以起到壁画的作用,但制作与更换却比直接画在墙上的壁画简易和方便得多。清代宫廷绘画中有许多巨幅作品,原来就是“贴落”画,后再重新装裱成立轴的形式。
佚名《乾隆行乐图》轴
清代宫廷绘画与前代宫廷绘画在内容方面相比较无显著区别,包括:纪实画、历史画、道释(宗教)画、花鸟画、山水画。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历史画数量很少,没有什么出色的作品;相比之下,记录本朝人物和事件的纪实绘画特别突出,数量多且质量也高。清朝是由满族以武力夺取政权建立的王朝,所以他们更加相信自己的力量,也更加需要表现本民族的历史人物,树立自己的形象,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力争扮演主要角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把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形象地记录下来,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绘画。清朝统治者充分利用了这一手段。清代的宫廷纪实绘画,几乎完全是围绕皇帝的活动加以描绘的。这些作品中又以表现皇帝出巡、狩猎、宴饮、庆功等场面为多。这些画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其中尤以乾隆时期清朝中央政权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反映得最为具体、生动。这些绘画作品既反映了清朝中央政权平定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业绩,又赞扬了各民族部落首领维护统一、纷纷归附的行动。这些画幅的作者生活在宫廷里,很多事件中的人物和场面都是他们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的,因此这些作品具有极强的真实感。画家采用工整、细致、一丝不苟的工笔写实画法,对人物相貌、衣冠服饰、队列仪仗、武器装备、兵马阵势、城市建筑、车船桥肆等都描绘得细致入微,真实具体,所以这部分作品具有用于装饰殿堂的花鸟画、山水画无法替代的实录作用。另外,欧洲来华的传教士画家带来的欧洲写实画法,也对清代宫廷纪实绘画的发展与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统治者的需要加上中外画家技艺提供的可能,便出现了我们现时所见到的富有特色的清代宫廷纪实绘画。当然,这些纪实绘画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们全是为了皇帝的需要绘制的,反映史实的广阔性和深刻性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们毕竟为后人留下了十分可贵的形象资料,这就是清代宫廷纪实绘画独特的价值。
历史画作品在清宫中数量很少,与明朝宫廷内历史画数量较多,形成明显对比。
清宫中的道释画(即宗教画)数量不少,宫中的许多画家都曾奉命创作和临摹过古代的宗教画。此外还有一部分喇嘛教题材和样式的画幅颇为奇特,有着喇嘛教“唐卡”画的风格和样式,图中的佛像却分明是乾隆皇帝的肖像。它一方面说明了喇嘛教在清朝的尊崇地位,同时也说明了清朝最高统治者是如何通过宗教对西藏进行有效控制的。在这里,乾隆皇帝不但是人间的帝王,还是神界的领袖。从画面看,佛的面相显然是欧洲画家的手笔,而其他部分则是西藏画工所画;合璧的绘画手法,产生了奇妙的艺术效果。这类特殊样式的图像,只有清宫才有。
清宫花鸟题材作品一般都是装饰宫廷殿堂用的“贴落”画或案头观赏的小品画,无论在题材还是表现手法上均无新的开拓。惟独有一部分画的是禽鸟、走兽和花草,画幅上一般都书写有文字,说明图中的鸟兽、花草是何年、何方、何人所进贡;画风还十分工细、写实、具体,从中可了解到清朝中央政府与国内其他民族及藩属乃至别的国家的相互交往情况,颇具实录、历史价值。从这部分画幅的作用和功能来说,它们也应属于纪实绘画作品。
清宫的山水画,基本上是“四王”画风的天下,其中尤以王原祁的影响最大。王原祁的很多弟子(包括再传弟子)进入宫廷成为供奉画家,但他们的画艺都没有超过老师,所以宫中山水画的水平很是一般,仅作为装饰宫殿用的贴落画而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