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蒲松龄画像印章之谜
暮年犹绘墨竹香
以竹子为题材绘画的画家不计其数,但以诗、书、画集于一体且一生痴迷于竹的,当首推郑板桥。武汉博物馆藏有一幅郑板桥的遗墨《墨竹图》轴(见上图),几竿瘦竹爽朗挺拔,生动多姿,张弛有度,竹叶疏密有致。所题诗一言一句都显示出窥透世间沧桑之感,书法精妙,书风古拙飘逸。更为可贵的是这幅作品为郑板桥年近古稀时所画,浓缩了作者一生爱竹、写竹、画竹,并以竹的品格为修身养性之追求的崇高意境。
郑板桥《墨竹图》
郑板桥善画兰、竹、石,尤精于描摹墨竹之韵。他强调作画要有“真性情”和“真意气”;其笔下的竹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他一生嫉恶如仇,曾言:“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他一生与竹相伴,以竹明志,为官十二载,两袖清风,嫁女时,只能以诗“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相赠,作为嫁奁。后来远离官场以卖画为生。
这幅《墨竹图》轴,纵76厘米,横103厘米,纸本,浅设色。图中石壁欹侧挺挺削,一丛墨竹,重叠错落,盎然成趣。竹干笔法细劲,劲秀挺拔;竹叶实按虚起,一抹而成,用墨浓淡相宜,主次分明。画心左侧有题画诗一首,后面题款:“乾隆壬午板桥老人郑燮”。钤白朱文“郑燮之印”、“板桥”二印。乾隆壬午年为1762年,郑板桥时年69岁,已届古稀之年。
观画中书法,亦楷亦隶,一笔不苟,字与字之间疏密错落。郑板桥的书法从临摹汉魏碑碣入手,尤其追崇崔瑗、蔡邕、钟繇书风,初学黄庭坚,后攻《瘗鹤铭》,融入兰竹绘画技法,自创被称为“六分半书”的书法体系,时称“板桥体”。用笔变化多样,以楷、隶为主,糅合楷、草、隶、篆各体,结体扁形多夸张,肥瘦不一。撇、捺带着隶书的技法,有如兰叶飘逸,竹叶挺秀,看起来虽然歪歪倒倒忽长忽扁,似“乱石铺街”,但自然放松,古拙潇洒,主次有别而不失法度。
郑板桥作画,十分重视诗、书、画三者结合,常常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识穿插于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创作立意主张“适其天,全其性”,其画竹,讲究“眼前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在这幅画轴上,画面恬淡素雅,竹子粗细错落,浓墨绘枝叶,淡墨画竹干,右侧的山石嶙峋清癯,用墨干湿并兼,寥寥数笔以少胜多,以简代繁,衬托出竹的苍劲修长,竹叶的浓重秀美,笔法瘦劲挺拔。在淡淡墨香中,仿佛可以看到郑板桥虽身居官场而不媚权贵随波逐流的良好品德,和修身直立“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的道德情操。
整幅画轴很好地体现了郑板桥画竹“以书之关钮透入于画”的文人画特点,墨竹虚实相间,劲拔孤直,有一种孤傲、倔强不屈的高风亮节之气。诗句中流露出远离黑暗官场的刚直不阿之意,让人在观竹品诗欣赏书法之余,感受到作者“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眼前景物,禁不住浮想联翩,从中探寻到深邃的思想和耐人寻味的艺术情趣。
“画到生时是熟时”,这幅《墨竹图》轴为郑板桥晚年所绘,展示了作者一生如竹的精神操守和艺术修养,还有他在文学和书法上的造诣。画风愈显老到,画意情趣横生,书法潇洒雅意,诗句感怀万千,不失为其同类题材作品中的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