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河湖文化书画摄影优秀作品展开展
宫廷画家唐岱张雨森(下)
张雨森这个名字,对于古代绘画史的研究者来说,可能是十分陌生的。确实如此,他是一位清朝宫廷中非常普通的职业画家,既不是某个画派的开创人,也没有什么重要的画作流传于世,仅仅只是在一些“画家人名词典”之类的工具书内,才能查到张雨森的姓名和简况,他的知名度的确不高。
最早见于记述张雨森姓名和生平的史籍是乾隆晚期成书的《国朝院画录》,该书的作者是胡敬。在《国朝院画录》一书中有关张雨森的记载是这样的:“张雨森,初名雨,字作霖,号苍埜,淮安人,工山水。伏读《圣制诗·初集》题雨森《山水图》,有‘悬之高堂六月凉,助我清兴生吟席’句;题雨森《摹沈石田山水》幅有‘吴中沈周清狂客,雨森笔似人亦肖’句;又雨森《勉参诗画禅》有‘会当示汝无形妙’句。注:雨森颇能诗,故云。臣敬谨案:雨森善泼墨恭绎睿题,想见宋画史就舍解衣槃礴之概,而余艺又能诗,洵非舐笔和墨之众所可企及。《石渠》著录一:《摹燕文贵江干雪霁图》一卷。”
《秋林曳杖图》
此记载除去姓名、字号、籍贯和作品等最基本的内容外,还提供了一些其他的信息。比如,张雨森能诗,其性格与明朝著名画家沈周颇类。但是在文字中,只是提及他的绘画与沈周的关系,丝毫未提他学唐岱的画法,而中国传统绘画是非常讲究师承关系的。不过在清代宫廷画家中,对于张雨森的这些记载文字,已经算是很不少的了。
笔者在查阅清代内务府造办处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时,发现了有关这位画家的颇为有用的资料,摘录如下。
乾隆四年六月“初十日,七品首领萨木哈持来折片一件,内开臣海望谨奏为请旨事。画山水人张雨森,系江南通州人,监生,年四十六岁,现学唐岱笔法。臣见画山水之人内廷甚少,今张雨森情愿当差,为此奏闻请旨”。
“于本日交太监胡世杰、高玉转奏,奉旨:令张雨森菱荷香行走。钦此。”
“于本年十月初二日,白世秀将画画人张雨森画得山水画一张持进,交太监毛团、高玉呈览。据太监毛团、高玉口奏,画画人张雨森于本年六月初十日在菱荷香效力行走,如何赏给钱粮银之处,请旨。着照咸安宫画画人所食钱粮银八两、工费银三两赏给。钦此。”
以上的档案资料,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信息。首先,可以十分准确地知道,画家张雨森进入宫廷供职的时间,是在乾隆四年(1739)的六月;其次,张雨森的籍贯为南通州(今江苏南通),可以纠正《国朝院画录》中说他是“淮安人”的差错;其三,张雨森还有“监生”的身份,即是个读书人,这与画史中说他“颇能诗”相吻合。再者,张雨森入宫为乾隆四年,年46岁,据此,可以推算画家的生年,应当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我们还能从中知道,画家张雨森是学习画家唐岱画法的。此外,乾隆六年(1741)内务府造办处有一则档案记载:“司库白世秀来说,太监高玉传旨:画院处画画人等次,金昆、孙祜、丁观鹏、张雨森、余省、周鲲等六人一等,每月给食钱粮银八两、工费银三两……钦此。”于此得知,张雨森进宫后享受的是一等画画人的待遇,这在新来的画家中是很少见的。一般画家进入宫廷供职时,都有一个“暂且行走试看”的“试用期”,而在“试用期”内,“每人每月暂给饭食银三两”。张雨森实际上免除了“试用期”,直接进入了一等“画画人”的行列,可见乾隆皇帝对于张雨森这位画家的重视。另,“菱荷香”是圆明园内的一处景点,张雨森进入宫廷后,即安排于此处当差。以上这些内容,几乎在所有的其他画史资料中都是不见记载的,所以具有填补空白的重要价值。
张雨森进入宫廷的乾隆四年,唐岱时年68岁,尚在宫中供职。他或许不是每天都来宫中作画,但是张雨森应当与唐岱见过面,有过接触,可能还有机会得到唐岱的亲自指点。
目前故宫博物院收藏唐岱的作品近30件,卷、轴、册都有,其中有一部分是“臣字款”画。
张雨森存世的作品不多,约计10余件,多为成扇,几乎都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秋林曳杖图》轴(见右图)是其中的一幅。这是一幅山水画,山峦高耸,草木葱茏,一位老者策杖徐行,题材和表现手法上均没有什么新意。虽说张雨森学唐岱的画法,传王原祁的衣钵,但是从画面上并无多少唐岱和王原祁画法的痕迹。
至于张雨森受到重用的原因,我想是因为他的绘画风格。张雨森是“学唐岱笔法”的,而唐岱又是王原祁的学生,当时这样的承继关系,代表了一脉相承的画坛正统和主流画风,彰显了宫廷的艺术标准和欣赏趣味。也就是说,张雨森是属于当时主流艺术的一分子,而非属于艺术主张和艺术风格上的异类。过去美术史和绘画史在叙述和讨论“四王”绘画时,将其定位为“正统派”,是十分准确的,本文只是在细节上再举一些实例,再做一些补充。(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