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记内蒙古画家彭义华
徐璋的人物肖像画(上)
徐璋是乾隆时的一位肖像画能手。徐璋的老师沈韶,是晚明著名肖像画家曾鲸的高足,故而徐璋是曾鲸的再传弟子,应为“波臣派”的一个重要成员。
徐璋,字瑶圃,娄县(今上海松江)人,曾游都门,名甚重;写真不独神肖,而笔墨烘染之痕俱化,补图亦色色可观,不愧沈韶高弟。徐璋在家乡学画时,十分刻苦努力,“遍觅缙绅家先代画像,酷意临摹,遂成传神名手”。徐璋对于肖像画的技法还有所创新,“写真用生纸自璋起”。生纸着墨很容易洇化,拿来画肖像,难度很大,非常不好掌握,如无高超的技艺,是不敢一试的。徐璋在成名后曾被推荐到京师宫廷作画。张庚何时入京,《国朝画征录》一书中说“康熙中祗候内廷”,而廖景文《书画纪略》一书中说“乾隆初荐入画院,期年假归”,时间上有较大的出入。
笔者曾见到清内务府造办处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的资料,其中有几条关于画家徐璋进宫的内容,列如后:“乾隆十四年五月二十六日,司库白世秀达子将奴才图拉跪进画喜容徐璋,系松江府娄县所属之民,年五十六岁。缮写折片一件持进,交太监胡世杰转奏。奉旨:着伊画一张,钦此。”“于本月二十七日司库白世秀达子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要徐璋试手画呈览,钦此。”“于本日,随将徐璋未画完水墨山水小绢画一张,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徐璋着交‘春雨舒和’行走,钦此。”“乾隆十四年七月初四日,司库白世秀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着新来画画人徐璋回去罢!钦此。”根据以上档案的记载可以知道,画家徐璋是由当时任苏州织造府织造的图拉推荐进京的,确切的时间是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的五月。据此,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所记徐璋于“康熙中祗候内廷”的说法是不对的。
徐璋的人物肖像画《李锴独树图》
内务府的档案中写明乾隆十四年徐璋“年五十六岁”。以此推之,他应当生于清康熙三十三(1694)年,这是过去画史和其他资料中从未提到的。至于徐璋的卒年仍然不详,尚需再考。
徐璋以画肖像谋生,其作品应当为数不少,但是目前从各个博物馆的收藏来看,存世画幅并不很多,这是一个比较矛盾的现象。目前南京博物院收藏有徐璋画的一件《张绍祖像》扇面,画幅右上角署款“丁未九秋,振老长兄嘱画,徐璋”。画中的人物张绍祖,字筱田,号振园,与徐璋是同乡,此丁未应当是雍正五(1727)年,徐璋时年34岁,尚在家乡,还未北上京师。这件《张绍祖像》属于徐璋早年的作品。徐璋在北上赴京师之前的画作还有现藏山东省博物馆的《高凤翰披褐图》卷,作于高凤翰去世前两年的乾隆十二(1747)年,应是徐璋北上京师途经山东时为高氏所画的。
《李锴独树图》卷(见下图),是徐璋所画的一幅人物肖像画,纸本设色,纵33.7厘米、横56.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幅中的人物身穿袍服,独坐于大树下,白须秃发,神采奕奕。李锴在其身后的树干上题“独树图”三字,下署“豸青山人李锴自题,时年六十有五”;在画幅的左下角书款:“乾隆十五年春正月廿又一日,松江徐璋画”,下钤白连珠文印“瑶甫”一方。乾隆十五年为公元1750年,徐璋时年应是57岁,正是其精力旺盛、技艺成熟之际。这件《李锴独树图》卷是徐璋的肖像画代表作之一。徐璋为李锴画像时,李锴为65岁,已属晚年。从画上也可以看出他满脸皱纹的年老之相。
李锴在清朝中期也算得上是个知名人士了。李锴生于康熙二十五(1686)年,卒于乾隆二十(1755)年,终年70岁。李锴为汉军正黄旗人,字铁君,号眉山、梅山,又号豸青山人、焦明子、后髯生。他的父亲李辉祖,康熙时由佐领累官至湖广总督、刑部侍郎,官职不低。但是如果再提起他的岳父来,就可以知道李锴有着不同一般的背景。李锴的岳父是康熙朝赫赫有名的权臣索额图,索额图的父亲则是清初的开国功臣索尼,在当时这是个煊赫一时的家族。不过为时不久,这个家族就败落了。索尼本人一生虽然有起有伏,还算善终;而到了第二代索额图时,起初还位居高官,颇受重用,可是后来因为索额图居官贪黩,于康熙四十二(1703)年被捕,最终死于狱中,所以到徐璋为李锴65岁画像时,索家在政治上已然失势多时了。
索额图死于狱中时,李锴年已18岁,想必已然与索额图的女儿成婚,故索家当初的荣华富贵,以及后来的转而衰败,他应当曾亲身经历、亲眼看到。李锴是个读书人,由笔帖式举博学鸿词,复举经学。经过岳父家庭的变故之后,李锴晚年与妻子隐居于京东盘山(今蓟县境内),买田豸峰下,筑斗室曰“睫巢”,专注于学问,通四声,辨小篆,勤读书,工诗文。其书学王羲之,草书尤精。生性倜傥,与浙江余姚的陈梓并称为“南陈北李”。著有《睫巢集》《江南社诗》《廌雅菊谱》《含中集》《南史稿》等。郑板桥与李锴亦曾相识,曾有诗赠李锴:“落魄王孙号豸青,文章无命命无灵;西风吹冷平津阁,何处重寻孔雀屏?”诗前特地加小注:(李锴)“字梅山,又号豸青山人,索相子婿也,极博工诗,辽东世胄”。也提到了他是“落魄王孙”、“索相子婿”。郑板桥与李锴相识交往,应是他在京师的期间,约在雍正三(1725)年以后、乾隆十一(1746)年之前,也即徐璋为李锴画像之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