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艺术鉴藏:书画名家沙俊杰作品欣赏
赏读吴大贗〈山水扇面〉
《收藏界》今年第6期载有《赏读吴大澂〈山水扇面〉》一文,并见到随文附刊的吴大澂《山水扇面》(见下图)。文章中有称:“纵观整幅画作,构图严谨,骨架分明,蕴藉含蓄,使人看到了元明画家遗风,堪称吴大澂的精心之作。而在扇面的题款上,吴大澂先生却极其谦恭,‘伯英仁翁大人教正,丁酉八月时值归自京师风崖,劳乏腕弱,神废不堪,无神细画,仅诗矣’。寥寥数语,足见儒家风范。”云云。
吴大澂《山水扇面》
然而,就作者录出的扇面题款文字,既佶屈聱牙,且“京师风崖”、“神废不堪”、“仅诗矣”又不知作何解释;题款内容也就更难以让人理解了。对此,笔者借助放大镜,逐字细察揣摩,发现作者将题款中的“风塵(尘)”误作“风崖”;“神疲”误作“神废”;“仅博一笑”误作“仅诗矣”。不足四十字的一则题款,竟误识了多处,难怪让人不堪卒读了。
以笔者之见,该扇面题款似应为:“伯英仁翁大人教正,丁酉八月,时值归自京师,风尘劳乏,腕弱神疲不堪,无神细画,仅博一笑。大澂记。”(钤有一方与款字大小不相称的印章)差堪一说。但要将它说成是吴大澂的文翰手迹,实难令人置信。因为作为清代学者、书画家的吴大澂,不仅在金石、文字学方面造诣精深,同时精于文翰,于书画题款一道,可以说是信手拈来皆成华章,用印亦甚考究。而在上述这则款题中,所谓“仅诗矣”的扇面上并无题诗;看似长题,却于画题未着一字,只为一味地“谦恭”而已。如此的题款显然只能出自对中国古典文学、书画艺术一知半解者之手,而与吴大澂全然无涉。
笔者以为,作者在引文中之所以会多有误识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扇面上题款的书迹,在书写中往往任笔为体,缺乏基本的法度所致。如其中的“塵”、“無”、“博”、“笑”诸字,在草写时的运笔、结体、牵丝,均不合草书(简写)法则(规范)。凡稍有书法知识者都知道,行、草体书法笔画简写时只要稍失规范,便难以成其字;还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让人难以辨识。众所周知,吴大澂的“题跋行楷方正流丽,独树一帜”。而鉴于该扇面题款书迹的拙劣不堪,加上题款文字的粗俗,足以证明它只能是一件伪造之物无疑,遑论画矣。然而,作者却在文章中竟然还把这件由于款字拙劣不堪,而导致多处误识的“吴大澂山水扇面”称赏为“寥寥数语,足见儒家风范”,只能说是自欺欺人之谈。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作者在文章最后还称:“吴大澂先生的这幅山水扇面作于‘丁酉’年,即1897年,先生时年62岁,恰是其书画造诣的巅峰时期。吴大澂先生的山水画可以归类于传统水墨文人画,追随古代国画大家的‘正统’,因袭模仿名人的画风,师法沈周、吴镇,又兼取文徵明古木远山之法,既从传统中国画中汲取营养,又力求在传统文化的文脉中得以再生,并注重笔墨表达及文人意趣。正如著名评论家、鉴定家徐××先生所言:‘余夜读大澂先生山水扇面,惊异于其笔精墨妙,气息淡定,清新隽永,此乃真文人气脉也,非寻常人可得,我辈望其项背而不得,所谓中国文化之绝对精神即指也。’”(并刊有题词书迹的图片)
读了以上引文,更让笔者陡生感慨:《赏读》作者欲用“著名评论家、鉴定家”所写的几句不着边际的套话、空话,把一件连题款也拙劣不堪的“吴大澂山水扇面”说假成真,似此拉大旗作虎皮,也正是当今书画鉴定圈内的一大弊端。“虎皮”有时确实能吓唬人,加上时下一些艺术品收藏刊物、拍卖公司的从业者由于对书画艺术及其相关知识,如上述对于书画款题书迹、文字内容、用印的考辨等掌握无多,因而愿闻“著名评论家、鉴定家”之言,而无视客观事实。此实为艺术品收藏之不幸,艺术市场之悲哀!
由此也使笔者联想起书画鉴藏界目前对拍出天价的宋黄庭坚《砥柱铭》真伪的争议。据报载,有文章对拍品《砥柱铭》书迹中所存在的不少有悖唐魏征《砥柱铭》原意和文字上的错误提出质疑。对此笔者以为,通过对文本的对照、考察,确实大可为辨伪提供既直接又有力的证据,其效果和作用如上所述。笔者还曾见一“姚茫父”款刻铜墨盒,盒盖上镌刻唐代刘禹锡《陋室铭》全文。造假者为了伪造“古旧”,遂将末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中的“云”字,篡改为“雲”字。只此一字之改,恰好为稍有古汉语基础者提供了最为简捷而有力的辨伪证据。
读《赏读吴大贗〈山水扇面〉》———兼谈书画鉴别从文本中见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