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古玩百科:高燕连环画《贵妇还乡》

时间:2021-11-07 09:45:03 来源:

高燕连环画《贵妇还乡》

瑞士作家迪伦马特的戏剧代表作《老妇还乡》,是欧美国家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剧本创作于1956年,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分别被美国和奥地利改编为电影和歌剧,同样受到观众的喜爱。198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强大的阵容首次将该剧搬上中国舞台,名为《贵妇还乡》。1999年,当解放军艺术学院上演该剧时,前院长胡可先生激动地说:“我觉得这个戏是专为我们今天而写的。”2001年,天津人艺为庆祝建院五十周年再度排演;2002年,国家话剧院把该剧作为建院大礼隆重推出;2007年,武汉京剧院把作品的故事背景移植到中国,并搬上了京剧舞台。半个世纪以来,这部作品持久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戏剧艺术在中国还远不够大众化,迪伦马特的名字也仅仅在专门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群体内为人熟知。前面几个版本的《贵妇还乡》我从未看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高燕先生创作的同名连环画。

戏剧和连环画两种艺术形式,在表现技巧上存在着很多共通之处。民国时期的连台戏本画册就是连环画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变体,贺友直的《朝阳沟》和华其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根据戏剧改编的连环画佳作。但迪伦马特的作品与我们习惯的现实主义戏剧存在着很大差异,虽然叙事线索清晰,情节发展逻辑性强,但作品的荒诞成分非常明显。然而想把这种荒诞性与荒诞背后的合理性准确地体现出来,却要费一番周折。据说好莱坞将此剧搬上银幕时,担任主演的是当红明星英格丽·褒曼,但评论界却予以否定,认为电影没有准确揭示作品的内涵。这说明,传统视觉语言在表现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作品时,手段和技巧都必须创新。连环画《贵妇还乡》正是画家高燕个人风格高度成熟后的一次成功探索。

高燕先生是上世纪80年代对大众美术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一代名家。他的连环画与插图作品,已经成为众多读者心中最珍贵的回忆。他又是一位优秀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在中央工艺美院任教期间,培养了大量人才,他谦和、儒雅的气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高燕的插图,散见于各类书籍、报刊,《读者》杂志社的编辑在回顾杂志成长过程时,对高燕的作品和人品总是赞不绝口,念念不忘。就在《读者文摘十人插图集》出版前夕,高燕先生不幸英年早逝,给美术界带来了不小的悲凉和遗憾。他的同仁、学生为了表达怀念之情,每隔几年都要搜集整理一部他的画集出版,对照今天人走茶凉的艺术圈,也算是个特例了。

高燕的连环画创作,以外国题材为主。1956年,他的第一套作品《拼图》发表于《连环画报》。那时,他只有15岁。随后,经过了一番艰苦的历炼,《苦菜花》、《格林卡》、《前面是急转弯》、《潘虎》等作品相继问世。改革开放以后是高燕连环画创作的旺盛期,《茶花女》、《灰姑娘》、《安徒生的童年》、《摩诃摩耶》、《红与黑》(与吴冠英合作)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奠定了他在连环画界的重要地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连环画坛,中国传统技法一枝独秀,所以“南顾北刘”(顾炳鑫和刘继卣)一直是人们学习的典范。到了上世纪80年代,西方美术技法不断被借鉴,读者的欣赏视野愈发开阔。高燕突出的造型能力和对黑白对比技法娴熟的运用获得了读者的极大赞誉,此时,他与另一位擅长外国题材的著名连环画家雷德祖被尊称为“南雷北燕”。高燕的连环画作品最初使用婉转流畅的钢笔单线和粗犷的明暗皴擦技法,后来渐渐融入装饰效果。他笔下的人物,常常是深眼窝、高颧骨,用骨骼与关节突出形体。他最擅长运用简练而富于韵律感的线条来表现外国女性修长而窈窕的身材并渲染出绮丽、高贵、优雅的气息。在同时代的连环画家中,高燕在阐释西方古典美和贵族气质方面是最突出的一个,他塑造的大量绅士、淑女形象是理想化的,甚至是唯美的。《贵妇还乡》既延续了这种风格,又有明显的突破。

《贵妇还乡》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叶的欧洲小城居伦。在工厂倒闭、城市萧条、居民面临贫困与饥饿的处境时,一位出生在本地的富孀克莱尔出现了。她承诺给居伦城捐赠十亿巨款,条件是居伦人必须还给她“公道”。原来,克莱尔在40多年前与本城小商人伊尔相爱,克莱尔怀孕后遭到遗弃。伊尔制造伪证,克莱尔被逐出居伦,沦为娼妓。现在她成了世界上最有钱的人,要求用十亿巨款的捐赠换取伊尔的性命。最初,这个要求被断然拒绝。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居伦人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接着,全城都开始以赊账的方式超前消费,期待着那笔巨款捐赠带来的救济金。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压迫着伊尔,他最终被处死,全城都在为“公正”和“良心”的胜利而欢呼。这部作品的严肃性是隐含在大量怪诞的语言和笑料中的,迪伦马特说过:“一出戏如果没有笑的东西我是忍受不了的。”因此,高燕在作品中大量融入夸张与变形技巧,让画面与剧本的基调保持一致。画家通过突出人物形体、五官、服饰的特点和大幅度的动作,让故事沿着“情景喜剧”的模式发展,某些群众性的场面,还直接运用漫画的方式处理(见图一)。但是,为了不让读者把这部作品理解为简单的滑稽剧,又必须着重表现人物存在的真实性。画家在塑造市长(见图二)、警察局长(见图三)、牧师、校长、法官等次要人物时,不仅准确地表现出身份、气质等固有特征,还根据不同的情境来反映其心理活动。有些画面,如同速写之后的修正稿,简练的笔法蕴含着生动,写实与夸张的巧妙组合,让这一班人马的表演活灵活现。就是这群鲜活的形象,正在道貌岸然和嬉皮笑脸之间去扼杀另一个鲜活的生命。

与上述人物相比,伊尔的造型更具生活化。微微发福的身躯和略显笨拙的动作表现出一个小商人的平庸本质,但他又是整个故事中最“清醒”的一个。他既集中了人类天性中的弱点与本能,又残存着理性。从市长继承人到交易牺牲品的嬗变过程中,伊尔曾以一人之力对抗全城。高燕成功地刻画了伊尔在这一事件中的心理发展,从最初胸有成竹的幻想到不可名状的恐惧,从噩梦来临时的痛苦挣扎到绝望的沉默,波澜起伏而又丝丝入扣。在特写画面中,读者甚至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痛苦而产生的肌肉抽搐(见图四)。克莱尔的造型与伊尔正相反,因为她是金钱的化身,又装了假肢、假手,更表明她是非人的、物质的聚合体。阴冷的表情和近于机械的动作,颇似石雕蜡像,在神秘、诡异的笑容下,是令人战栗的邪恶本质(见图五)。高燕的线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保证轮廓清晰直观的基础上,更不乏细节的点染。毛发的疏密、褶皱的顺逆、光线的明暗,都体现出线条组织结构的严密性和多样性。为了保证线条发挥最大效应,黑白色块都化整为零,分散使用。同时在分界线上垂直拉伸出状如毛刷的细密短线,替代了大面积的阴影过渡,避免了条块变化造成的生硬和杂乱。第56页,黑色块更加分散,画家在上述基础上借鉴了商业橱窗的布局和时装效果图的表现技法,突出了线条的华丽,装饰效果也更加明显(见图六)。

连环画《贵妇还乡》于出版后第二年荣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选绘画二等奖(一等奖空缺)。高燕此前的很多作品,由于带有插图的观念,更侧重于表现单幅画的情绪和意境,导致画面连续性的不足。《贵妇还乡》在独立性与连贯性之间达到了平衡,情节的推演与场景的调度相辅相成,使居伦市民在这一事件中两种截然相反态度的转化过程,历历在目。从“这里是欧洲,我们不是野蛮人。”到“良心”的胜利,人性的悖论昭然若揭。金钱对灵魂的诱惑与腐蚀并不是一蹴而就,这个过程常常是循序渐进的,而且是伴随着轻松、随意的心态一路走来。一旦进入了追逐利益的高速路,人和动物都是越跑越快,而且只能越跑越快。这时,已经没有人在意起点在哪了。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