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书画作品:“草圣”林散之传奇的一生

时间:2021-11-13 07:45:04 来源:

“草圣”林散之传奇的一生

林散之(1898.11.20-1989.12.6),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生于江苏南京市江浦县(今南京市浦口区),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七颗松村庄,诗人、书画家,尤擅草书。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其书法作品《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被誉为“草圣” ,林散之草书被称之为“林体”。如果说在当代草书实践中,林散之为飘逸之美,那李志敏则为苍茫之美,两者风格迥异、刚柔互补,凸显“南林北李”的双峰对弈。

林散之 张继《枫桥夜泊》 88cm×108cm 1982年

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对现代中国书法艺术事业的贡献,真可谓“功莫大焉”。

林散之书法代表作有《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等。

纵观林散之传奇一生,其精神品格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修身正心、超凡脱俗。他一生抱朴求真,认为写 字一旦沾上铜臭,就黯然失色。与人写字,从不考虑身份贵 贱,“多留笔墨在民间”。他数十年自甘寂寞,疏离腻粉和 繁华。1946年推辞掉安徽省主席林品仙聘其为顾问的邀请。 1956年担任江浦副县长,仅一年后就主动请辞。但他把百姓疾苦、社稷安危放在心头。1931年家乡水灾圩破,他一人涉 水百里到首都为民请愿,并义务担任圩差,丝毫不沾用于救 灾的、存放在他家的洋白面,为万人称颂。经过长期的诚意 正心,完全摆脱了尘世的俗念和功名利禄,因而其作品散发 出仙风道骨、烟雨空濛的清冥之气。

林散之 生天成佛 1989年

二是虚怀若谷、勤学不辍。他对艺术极其痴迷,自号 “三痴生”,“散之”即是“三痴”的谐音。无论启蒙师 傅、乌江镇的“两支笔”,还是张栗庵先生,他都虚心求 教。特别是当他有点自满时,张栗庵坦诚指出其不足,并推 荐他拜黄宾虹为师。他克服种种困难赴上海求师学艺,寒窗 三载,遂得翰墨恩师真传。即便后来以“草圣”誉满天下 时,他仍谦虚如兹:“顾念平生,寒灯夜雨,汲汲穷年,所 学虽勤,所得甚浅。”学徒时晚上常学画临帖至深夜。师承 张栗庵时,系统阅读经史子集,完成了《山水汇编》。花甲 之年,其诗书画已臻成熟,堪称大家,但他仍选择进入江苏 省国画院,在“新金陵画派”的大集体中博采众长。一勤天 下无难事。“如蚕之吐丝,蜂之酿蜜”,博学精研,终身求 索,他终于攀上艺术巅峰。

林散之 书法 艺轩书画院藏

三是循序渐进、创新求变。他16岁学唐碑,30岁以后学 行书,60岁以后才学草书。“学书应由楷入行,不能一步就 入草书。不然易于狂怪失理,钉头、鼠尾,诸病丛生” 。 在继承的基础上还要求新求变:“余学书,初从范先生,一 变;继从张先生,一变;后从黄先生及远游,一变;古稀 之年,又一变矣。”他还极重书法之外的文化积淀,认为 “光学写字不行,不读书,无书卷气,写得再好,不过字匠 而已”。诗书画滋养互补。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破万般 俗,以诗入草,以画入草、以楷入草、以隶入草,终成“草 圣”。

四是不畏艰难、玉汝于成。他一生历尽坎坷。出生时左 耳聋聩。21岁时,因庸医误治生命垂危,幸得恩师救治。37 岁时,一人壮游16000里,九死一生。57岁时,上堤抢险,险 被洪水吞噬。73岁时,不慎落入澡堂滚水池,经过抢救死里 逃生。但以顽强的生命力不断从炼狱中走出来。在严重烫伤 导致五个指头全部黏结之后,选择让医生手术切开,用那半 残的三个手指勤学苦练,不仅恢复了写字的能力,而且创作 出了如诗如仙的书法作品。92岁临终前写出的绝笔“生天成 佛”这一佛教用语,是他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生动写照。 见贤思齐。定期举办“林散之双年展”,就是要向大 师学习,向先圣致敬,倡导淡泊名利、谦虚好学、不断进 取、德艺双馨,力戒追名逐利、唯钱是图、浮躁浮夸、虚假 炒作。为此,在打造“林散之双年展”书法艺术江苏最高政 府奖时,省文化厅“严”字当头,探索创新办展评奖方式: 首次实行评审专家库制度,评委由抽签产生,首次请纪检人 员全程监督,首次引入书法国展的评选机制,入围者还要接 受面试、现场书写作品,当场公布评委打分。通过周密的制 度设计、严格的评审程序和监督管理,确保评奖的真实性、 权威性、学术性,杜绝“权力”评奖、“人情”评奖、“红 包”评奖,构建山清水秀的艺术生态。

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专心致志,积学厚,涵养富,不仅其书法功底至深,而且,又因其做人之真诚和在诗主义辞及绘画等多方面的成就,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也正因为其书具有超凡脱俗的境界、深邃隽永的意韵,才能使书界中人对之品赏愈久,得益愈多,感受愈深,认识愈深。而认识愈深,也就更增敬仰叹服之情,可以说,他的书法艺术中蕴涵着其人之真、诗之韵、画之意。

由此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这位曾经被誉为“第一草书”的大师,愿大师在天堂依然笔耕不辍,挥洒人生。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