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书画鉴定专家
“东方毕加索”笔下的水墨人体画
石虎,1942年出生于河北徐水县,1958年入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60年入浙江美术学院。1962年应征入伍当兵六年。1977年任职于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代表国家远赴非洲13国写生访问,其作品结集成书。
石虎不是用观念作画,他深深懂得“形象大于思维,直觉大于理性,人性大于学养”。他作画主要凭直觉,凭灵性,凭借生命的冲动和生命意识。这并不是说石虎作画前不思考,不用思想。反之,他对历史、社会、人生、艺术,都有很深、很广阔的思索。《蛮梦》一文就充分说明这一点。可是,对石虎来说,他把实践放在第一位。一切观念,一切思考,在面对画纸、画布时,都被暂时忘却,他尊重的是自己的感觉功能,他似乎胸有成竹,又全然胸无成竹,全凭自己的感觉、感性和内心的需要作画。本篇名家介绍就是给读者介绍的是石虎。
石虎 水墨人体 70cm x 45cm
友人陪石虎去黄山避暑写生提及,说是多年之前夏天,据说是石虎第一次上黄山,那些天黄山的天气忽晴忽雨的。风起云涌,千变万化。他们从西海门,到丹霞峰,据回忆说石虎先生打坐在松下,说黄山的景是不容感叹讨论,友人当时最大的想法就是想看看石虎先生怎么去画黄山。但从当时的表情可以看出第一次初登黄山石虎你表情是不可言状,从他的神情中已经暴露出一个艺术家内心的那种骚动。大家都说:“一个不想上黄山的画家除非是对自然是真的冷漠,不然就是对自己笔下表现黄山的信心不足,不敢去画也不敢公开给人去品读。”
石虎 水墨人体 70cm x 45cm
当时的石虎先生拿出一叠黄山的画稿,还笑着言,黄山如画这画怎么去画呢?曾经有过这样的比喻说法,意思大致是这样,说有多少观众就有多少哈姆雷特,但据书画友人们讨论,哪怕是一千画家一起去表达黄山,却真能画出相同的黄山,因为黄山是那么的完美,让那些钟情于它的画家不由自主的为其所奴役。
石虎画黄山,着力点是在“局部”,一棵松,一一座山峰,一块顽石。“散图不易,总图更难”有着清初“四僧”之一的渐江这样感叹。近百张册页阅读后,会突然去问这是黄山?是黄山。一树一石一片云,无不透出那种黄山独有的风骨,是那样的让人一眼就能分辨是黄山还是黄山。
石虎 水墨人体 70cm x 45cm
要说石虎先生是“解构”高手,那么可以告诉大家他已经悄然把现在的黄山和明清时候的黄山彻底的“解构”,这让我们不禁想到“抽象主义”或者称为“象外之境”,我们从自然的山水,到石涛,渐江,梅清等人画的黄山,就好比盐巴遇到水,溶解后,味道在了,却找不到形了。或者是一次洗牌,然后你抽到了那张你“意想不到”。石虎先生不管绘画还是书法,他的作品的线条永远是那么的迷人,带有金石的味道,凝练而流畅,是对这样的手法的专业术语的解读,但我们要说的是这线条,是相当的妙。因为是带着一种漫不经心的姿态,却又是倔强傲慢的在丘壑烟云中穿梭,比那“行走”谓之不同点是,它带有一种速度,而且常常会出人意表的一个拐点,一次戛然而止的急刹车,让你有一种惊讶,也就是这样的惊讶的神来之笔,而铸就石虎是成功的。
有人要问石虎的风格是东方还是西方,有人趁他是“东方毕加索”,那西方自然是毕加索了,这样一个不是答案的答案是对石虎最好的肯定。线条的书写性,计白当黑的抽象性,这种审美的取向更体现在他的绘画作品中。
后来听说他又再次去了黄山,又去了……
石虎 水墨人体 70cm x 45cm
又有了很多作品,但笔墨的交织,仍然在演绎着他读到的黑白幻化而产生的那些自由维度,在矛盾中寻找,从简到繁,然后又以简幻为指归,看似是矛盾,其实是一种丰富的绘画的表现手法,有着不可测的变化转换成想象,对视觉对语言,对个性,等等的表现是那样的强烈。黄山离石虎越来越近,又离他越来越远,澄怀味象,求之象外。
我们从石虎的作品中,可以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黄山是可以去画的。勇于探索才能铸就自己的风格。
更多的书画精彩内容,更多的书画人物介绍,敬请关注:书画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