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于希宁玉兰图
一位插画师的审美品趣
倘若一个人真正处于当下时刻,他便会脱离自己的故事,不被过去所定义。拥抱当下,与生命一起不断成长变化,保持鲜活流动,这就是艺术的本质。
问:怎么定义与评价自己的身份?对于未来有什么期望?
答:确实,在社会的定义中我有一个身份,比如说是漫画家、老师、或者是母亲,但就事实上来说,就存在本身来说,我并不知道我是什么,而是完全开放的空间。做过一些事情、一些作品,从事过一些年的教学工作,过去的故事给予了我一个身份,但这并不重要,我不会以此定义自己。
阮筠庭 月亮短歌之情绪点倦
当脱离了过去的时候,便解放了我们的未来,因为真实的未来是属于未知的。如同养育孩子,如果用自己过去有限的经历,去规划孩子的未来和人生,那么是在限制他的潜力与可能性。同样的,对于一个人,或者一个创作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有一种敞开的、保持空白与未知的状态,这是一种生活和存在的方式。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就好像过去运用漫画这种艺术媒介,但也许未来我会从事表演或者舞蹈,谁知道呢。一个人是不能被角色所定义的,当不被外在的社会角色所定义的时候,会发现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如此好玩。
当我在美院教书、面对学生的时候,更愿意让学生接触到的,不是时刻抱持着自己故事与身份的老师,而是一个真实的人。我是以“一个人”来与他们相遇的,而不想在既定概念角色扮演中与人互动。当下的每一刻都是流动的,万物在时时地更新,让生活保持在鲜活、流动与变化当中吧,因为这就是艺术本身。
问:您平时在生活上或者工作上也好,会从哪里汲取灵感?
答:当我们看到一幅艺术作品的时候,看到的是开花的瞬间,其实种子在地下已经埋藏了很久。一篇漫画故事的灵感,有可能在很早以前,也许三岁时经历的一件事情或与一句话相遇时播种下来的。然后,种子在慢慢酝酿的过程中,接受滋养与水分,在某一天的某一刻,种子突然萌发,依靠艺术家持续的浇灌与耕作,长出果实。所以说,当有一个灵感的时候,事实上是基于我们过去的沉积,每一件作品都有它自己的生命,会有机地生长。
在灵感之外,艺术家还要锻炼,要规律地生活,要持续地工作:每天到自家的“后院”,耕耘自己内心的那块土,长此往复,持续地浇灌它,然后等待着也许有一些种子会萌发。这一点上,画家的工作和农夫差不多。
对我来说,不止是创作漫画的时候,教学,写作,做瑜伽,看孩子,洗碗……在生活当中认识自己,保持觉察,找寻真相,这都是耕种的一部分,也许这就是“修行”这个词的意味。稳定而持续的耕种是必要的,时间将会累积,不断地达成某种深度和广度。
问:有没有特别欣赏的人,对您的创作有一些什么启发或者共鸣?
答:这令我想起我的一位老师——美国觉醒导师李尔纳·杰克布森(Leonard Jacobson),他不是艺术家,而是一位开悟的灵性导师。他指出了一个非常平凡而又很难被真正接受,更鲜少被活出来的真相——过去其实已经过去了,未来永远不会到来,事实上,我们只能生活在当下这一刻。活在当下时刻,看似如此简单,然而,如果我们能真的做到,哪怕只有一刻,它的回报也是无限丰厚。当深深地进入每一个看似平凡的生活的瞬间时,才会发现生活本身的非凡。
一般对绘画的理解中,常常觉得要提升绘画的能力,就是提高了“画”的能力,事实上,同等重要的是,提升“看见”的能力。在美术学院的教学中,我们可能一直在侧重于前者的培养和探讨,而忽视了后者——看见事物真相的能力,看见美的能力,它包括对于世界和对于自己深刻的了解。
这就是为什么有一些艺术家可以画出如此令人惊叹的作品的原因——他看到了更多。他的“看”超越了平凡的外相,抵达了更深的层面和本质。比如说梵高,透过他深深的“看”,和完全开放生命的全然表达,令我们有可能透过原画及他敏感而炽热的灵魂,为人类生命达成的某种深度和强烈程度而深深感动。他能够穿透外相的平凡,看到在天地风景、事物当中某种深刻到无法忽视的真相,所以说,他能够看到,才有机会表达出来。
问:深度地去看待,生活会教给我们去画什么以及如何去画,那么怎么样来拓宽事物“美的深度”呢?
答: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对于画家或者是美术专业人士来说,一开始学习技巧当然是重要的。但是,当技巧累积到一定程度足以表达和讲述的时候,你会发现对于结果,技巧的决定作用会减弱,接下去要进阶的就是画外的功夫了,即我们对世界、对自己的认识。
其实学画画会自动地平衡一个人,拓宽视野,让他有机会去留意需要留意的部分。比如急躁的人,会发现慢下来的意义;不敢在生活中留下痕迹的、总是轻轻浅浅的人,要勇敢面对留下痕迹的必要性。
另一个方面,大众是不应该被隔绝在美之外的,对于没有从事艺术相关行业的群体来说,他不应只是作为旁观者、欣赏者。因为美是属于每一个人,普通人不光可以享受美的成果,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去体验美,这对于每一个人是非常有疗愈性的。一些人有着敏锐和丰富的心灵,然而没有通道去表达出来,因为没有机会去拓展自己在这方面的可能性和才能。
艺术表达是一种“天赋”,是天赋予每一个人的平等的机会,去体验美带来的满足和创造性表达带来的乐趣。所以现在除了教授专业人士绘画,我在做的另外一件事就是去鼓励大众,打破自己内在的限制,透过创作抒发情感、表达心灵。当内心有一种创造美的召唤时,每个人需要回应这种呼唤,如此才能真正地圆满生命,创造喜乐和幸福。
问:对于国内外插画界来说,您觉得是否存在差距?如何改善?
答:当说差距的时候,会带有某种好坏、优劣的评判性,事实上我们应当客观地接纳它是一种差别,而每一种差别都会带来一些空间和可能性。
十年前去日本,有一种感慨:哇,如果我从小生长在这里,每天看到的配色都是这么讲究与文雅,那现在肯定会画得更好、有很好的美感。但是现在会发现,出身背景所带来的另外一些可能性,美感的不完善,缺乏涉及,也同时带来一种空白、未知和空间,而空间对于创造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一个美感和设计高度发展的环境中,每一个人都有配色常识,同样意味着有很多的“成见”。当一件产品、一个行业都已经高度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默认只能朝某一个方向继续下去,看不到还有另外多种可能。有的路可能完全背道而驰,甚至是去往匪夷所思的方向,或者是爆炸、裂成碎片的可能,或者说是丑到极致,丑成大师的可能。所以说在当下中国的空间环境中,是有不完善和空白,但也是有可能性和接纳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