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古玩知识:品读杨东标的书法

时间:2021-11-28 15:45:18 来源:

品读杨东标的书法

杨东标先生是我所认识的能擅书法,又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一位甬上著名作家。他曾说过:“我是一个文人,做什么都跟‘文’字搭边儿。”他是甬上集作家、书家、剧作家于一身的“三家村”。他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创作、出版过多部文学著作,而且能赋诗作词。近十余年来,光戏剧作品就有10部,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要数姚剧《王阳明》。他的长篇传记文学《此心光明——王阳明传》,被列入国家重点出版工程,被专家学者誉为书写王阳明最好的传记之一。其创作洋洋千余言的《宁波赋》,可谓是诗词创作的代表作。无论诗词抑或戏剧,凡这些文学功夫及修养,都给了杨东标书法艺术上丰富的内涵,作了很好的铺垫和支撑。历来优秀的书法家都具备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字外功夫,不仅书画印精,诗词文亦佳,所谓“功夫在笔墨之外”。为此,我们可以把杨东标的文学创作成就作为他书法创作的始发点。

杨东标 书法

品读杨东标的书法,直观感受便是格调不俗,有品位,作品中处处散发着浓郁的书卷气息。评判一件书法作品的艺术标准主要看“格调”,而“书卷气”是书法格调中最好的气息。苏东坡开创性地把书法和学养结合起来,强调“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从此,书卷气及文人气就成为衡量书画作品高下的重要标准。作为作家出身的书法家,杨东标不可能像专业书家那样专注于书法的笔墨技法,在书法创作过程中,他更注重于即兴随意,自然发挥,这样往往使作品达到无意于工而工的化境,增强了书法作品的表现力,使作品充满了情和真。

读杨东标的书法作品,让我读出了他的纸上性情。“文发乎情,书亦发乎情”。他一般不肯写求字者自己所撰写的文字,有的文字太俗,有的连句法都不通,对他来说十分为难,哪怕付再多稿酬也只好婉言谢绝,否则自己的文化品位也掉价了,他宁愿自己撰。当然也写古人的诗词。自己撰有个好处,可以随意发挥自己的性情,凭仗他的文学功底,让心情在纸上流露,他感到很快乐。他的落款也很有意思,常常将此时此地的心情一挥而就。有一次,我看他为朋友写一幅关于漂流归来为内容的诗,正文完成后,即兴题下这样的落款:“戊子大暑,偕诸友漂流于奉化大堰,放筏险谷,悬胆湍流,惊喜交迭,为平生之未有,吟成一律并书。”读后,让我感到文气沛然,极有品格。这样的作品要比一般抄写唐诗宋词,更有意思,更有价值。

近几年,杨东标的书法又有新的面貌和突破。退休以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学与戏剧创作,同时,他又花费了很多时间在书法上。自从他担任宁波书画院院长一职,十余年来,与一批书画家结为好友,同道切磋,许多书画家都把他当作了师友。他在做书画组织工作的同时,没有放弃对书法的研究和实践。他告诉我,近年来,他几乎每天都要安排时间临帖,短则半小时,长则数小时,深入书法堂奥,一发不可收。因此,他的书风有了明显的变化。他花费大量的精力,对前人经典名帖的汲取和研究,他临礼器、张迁,吸收汉碑的古拙厚重,苍茫散远;又学圣教、书谱,对线条、结体作了分析和研习,颇得晋王内涵,又及飘逸沉着。由此,杨东标的行草书法在原来的流畅、自然、洒脱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朴厚、典雅和静气,既有传统的影子,又有文人书家的自家面目,颇受同行和学者的赞许。

“文人书法”的提出,也属一种文化现象。在当今文坛和书坛,书法家与文人居然也可以分家?这在古代其实无法想象,从古之王羲之、苏东坡、吴昌硕,近至沙孟海、启功,有哪位书家不是文人,又有几位文人不擅书法?遗憾的是,现今所谓的“书法家”“书法大师”越来越多,而真正称得上有文化修养的书家却少之又少。所以当今书家中有几人能留得住,经得起历史的评判和丈量?因而,当今书家在“字外功夫”方面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这正是“文人书法”给我们当代书坛的一个重要的参照。宋代著名书家黄庭坚在《跋东坡书远景楼赋后》中曾对苏轼书法做过如此评价:“予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耳。”由此联想到,我们或许可以从杨东标的书法作品中,得到某种启示。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