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书画鉴定专家
大家好,西双版纳佛教文化介绍「关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风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傣族佛教
傣族佛教,也称“上座部佛教”、“南传佛教”。 公元1~2世纪之间,印度佛教中分裂出主张“普渡众生”的大乘教派,将原来只求自我解脱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称为小乘。小乘佛教后来传至斯里兰卡,继而传到中南半岛和中国云南省。关于此教最初传入傣族地区的时间,看法不一,主要有“盛唐时期”和“明初”两种说法。
中文名傣族佛教外文名Dai Buddhism别称小乘佛教信仰地区中国云南简介
傣族佛教
傣族为云南二十三种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六十七万,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部及南部边疆,与缅甸、寮国、越南接壤,与泰国邻近。傣族历史悠久,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族称。先后被称为“哀牢”、“掸”、“乌蛮”、“白蛮”、“金齿”、“白衣”、“僰夷”、“摆夷”等。1949年后,正式定名为傣族。其集居地带,原称为‘思普沿边区’及‘腾龙沿边区’,今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等。
傣族人民主要信奉小乘佛教。据史料记载,小乘佛教约在七世纪中由缅甸传入。最初未立寺塔,亦无僧团组织,经典亦仅口耳相传。约在十一世纪前后,因战事波及,佛教趋于沈寂。战事平息后,佛教复由■润(今泰国清迈一带)经缅甸景栋传入西双版纳。至南宋·景炎二年(1277),傣文创制后,始有刻写贝叶经文。明·隆庆三年(1569),缅甸金莲公主嫁与第十九代宣卫使刀应■时,缅甸国王派僧团携三藏典籍及佛像随来传教。尔后,小乘佛教即成为傣族的主要信仰。
傣族佛教大致分为田园派与山林派,二者具体名称各有不同。在西双版纳地区二者称为‘摆孙派’及‘摆坝派’,德宏地区则称之为‘润派’和‘左抵派’。德宏的两派之下又各有支派,‘润派’的支派为‘摆庄’;‘左抵派’的支派为‘朵列’。兹举摆坝、摆孙为例,略述山林派与田园派的不同︰
(1)摆坝(山林)派︰主要流传于■马、■混、■海、■遮各坝区,以及■海县布朗族聚居的布朗山等地,以■混佛寺为中心。本派持律精严,僧侣隐居深山密林中,以石为枕、树皮为被,日食一餐,生活清苦,终生独处。
(2)摆孙(田园)派︰主要流传于景洪、■罕、■腊、■旺、■棒等坝区,以景洪县宣慰街大佛寺为中心。其戒律不如摆坝严格,僧侣日居佛寺(寺建于村寨之中),与村民来往频繁,并为病者驱魔,为死者开路。每逢宗教节日,均主持宗教仪式。此派寺院有寺奴、寺田,收益颇丰。
傣族佛教寺院,可分为若干等级,有总佛寺、中心佛寺以及各村寨的佛寺。傣族男童达到入学年龄时必须出家为僧,在寺院中学习文化知识,接近成年时再还俗。其中仅有少数人留寺深造,并按僧阶逐步升为正式僧侣。僧阶分为十级。即︰帕诺(小沙弥或行童)、帕(沙弥)、都(比丘)、都龙(僧都或都比丘)、祜巴(都统长老)、帕召祜(阐教长老)、沙密(沙门统长老)、僧伽罗阇(僧主长老)、松迪(僧正长老)、松迪阿伽摩尼(大僧正长老)。自五级以上的晋升十分严格。最后两级在整个西双版纳只分别授与傣族和布朗族各一名,成为各地区的最高宗教领袖。
傣族佛教所奉行的经典内容与南传巴利语系三藏相同,但编次稍有差别。三藏典籍有巴利语的傣语译音本、注释本及部分重要经典的傣语译本,另有大量的傣族、布朗族所撰的着述,除经典注释外,尚有天文、历算、医药、历史、诗歌、传说及佛经故事等。
又,傣族佛教的节日颇多,主要有︰(1)泼水节(傣语称作‘厚南’),约在清明节后第十日(相当于傣历六月份),历时三至五日。期间,男女老少相互泼水,以祈疾病不生、四季平安。今已演变为傣族的新年。(2)关门节、开门节,关门节始自傣历九月十五日,至十二月十五日结束。在此期间,寺院僧众停止外出,净居念经。关门节结束,即称开门节。在此二节日之期间,信徒均以食物、鲜花、银币等献佛,并举行庄严的宗教活动及庆祝仪式。除上述之外,又将释迦牟尼的诞生、成道及涅槃日合并纪念,称为‘世界佛陀日’(吠舍佉节)。此外,并定期举行‘睒佛’(以供物献佛)仪式。
[参考资料]张公瑾《傣族文化》;江应梁《傣族史》;王懿之、杨世先编《贝叶文化论》。 [1]
傣族佛教分为几个宗派。在西双版纳的属润派,其内部又分为摆坝(山野派)和摆孙(田园派)两支派。在德宏和临沧一带的分为摆庄、多列和左抵等派。各派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戒律方面。摆孙、摆庄戒律较宽,寺院建于村内热闹地带,僧侣和信徒人数较多;摆庄派的一般僧侣可食肉、吸烟,乘车骑马,自由出入民家。摆坝、左抵、多列戒律严格,僧侣衣食简朴清苦。摆坝派僧侣原来隐居山林,终生独处。左抵派僧侣皆集中一处,由大佛爷率领过着集体而定期流动的生活。左抵、多列两派由于禁止杀牲食肉,信徒皆不饲养猪、鸡。
僧阶
各派佛教的僧侣皆划分为几个僧阶。西双版纳佛教僧阶有九级之多,其他各派也各有数个僧阶。过去傣族的文化教育由寺院垄断,男子只有入寺为僧,才有可能通过宗教教育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西双版纳傣族男子从七、八岁起一般都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寺院生活,成年后多数还俗为民,成家立业,少数留寺深造,按僧阶继续晋升,成为终身僧侣。
按照小乘教义,有二法不可违,一为佛法,一为王法,故历史上傣族佛教与傣族封建统治者关系密切。据傣文《泐史》记载,西双版纳第一代首领叭真入主该地时,已有“至尊佛主”之称。统治阶级借宗教势力巩固其统治,推行其政策法令,他们多在宗教节日决定重要政治措施或任免下属官员,高级僧侣晋升时要接受土司的赐封或得到认可,佛教寺院则授予封建统治者以高级僧阶的尊称。由于这种关系,使傣族佛教的传播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自上而下传播,得到统治势力的大力扶持;二是在其传播地区具有全民性, 对人民的政治、 经济、文化产生过深刻、巨大的影响。
由于小乘佛教适合傣族农村自然经济的特点,过去一切宗教活动都具有村落共同体的性质。每个村寨都有寺院,僧侣的物质生活由本村群众供养,寺院还通过斋期和宗教节日,接受世俗信徒的布施。宗教活动颇为频繁,泼水节期间,要进行浴佛、堆沙、听佛爷讲经等奉佛活动;在傣历九月十五关门节至十二月十五开门节的3 个月净居期内,要举行多次佛会;此外几乎每月还有种种祭佛参僧活动。
其他
傣族佛教保存的经典甚为丰富,所译三藏佛典包括经、律、论中相当多的经典,还有不少藏外典籍。这些经典中有一部分是用傣文字母音译的巴利语写本,保存了小乘佛典比较早期的面貌,还有一部分是傣族僧人根据佛教教义加以阐发的著作,其中记录了许多傣族地区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学材料。西双版纳及孟连、耿马等地的经典大多刻写在贝叶上,称为“贝叶经”,其他地区多写在当地制作的构皮棉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