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于希宁玉兰图
大家好,雕塑大师张俊德「董晓宾雕塑」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期执行:赖小玲
中国的传统木雕雕塑,有着厚重的宗教色彩和根深蒂固的工艺技法。有所突破的木雕雕塑,需要“以刀代笔”表现出立体灵动的情境语言和整个作品在空间里释放出律动独立的韵味。
“木雕雕塑最后呈现的,并不只是作品表现的形象,更多是内在的神韵,归付为一种对生活认知的寄托和方式。”雕塑艺术家史俊贤反复提到,雕像并不是简单地根据木雕表象“造像”,而是描绘内心对作品的理解,描绘和表现古代木雕的内在精神。他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另辟蹊径,让“巧”木表现出独特的“刻”意。
作品《魂》
作品《思》
孜孜以求 厚积薄发
闽南地区素来以弘扬传统工艺美术为荣,在当代艺术领域也是人才辈出,不乏值得闽南人引以为傲的艺术家,如蔡国强、黄永础、邱志杰等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大师。他们的当代艺术作品无论从观念还是在表达上,都激励着闽南地域的艺术家们对新观念、新形式的渴求与期待。
史俊贤年幼时,就显露出艺术家的天赋。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他,深受文化熏陶,四岁时开始学习书法、绘画,七岁就在东街钟楼摆摊卖春联。他从小跟随母亲到泉州工艺公司玩,接触许多从事不同手工艺的匠人,这样的经历让他在手工制作中表现出独特的悟性。泉州城中的庙宇造像、老厝里的雕梁画栋都是他最自然、最亲近的艺术范本。这些无声的图像资源,成为他木雕研习路上最感性的帮助,并逐渐锻炼出他观察细腻的心性,随之将这种能力转移到形体雕刻中。
他的才华在他整个青春期都被反复发现——无论是做学校的海报设计,还是参加市里的书法比赛,或在开元寺帮忙手绘旅游商品插图……他的这份“忙碌”总让同龄人惊羡。耳濡目染,加上勤奋好学,史俊贤的美术水平飞速提升。1994年,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他被多家树脂礼品公司聘为设计总监。
在工作中,向工艺大师学习的同时,史俊贤关注西方近现代以及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他表示,作为一名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雕刻艺人,对当代艺术的关注不只是受到了美院教育的结果,还源自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区域的土壤中所孕育出的那种拼搏、果敢精神。凡是认准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他都会不折不扣地去完成。
“行走改变命运,眼界决定高度。”艺术无法追求速成,讲究的是厚积薄发,一定的积累之后,才能创作出越来越好的作品。追求作品的卓越,是一个艺术家最基本的追求,在追求目标的时候,其力量皆来源于生活,只有切身地去体验,才能真正把灵魂注入作品当中去。他曾经想尽办法,克服各种困难,连续七年到欧洲参观和学习,特别是学习意大利的古典建筑与现代艺术。接触雕塑20多年来,他致力于继承传统,雕塑神韵,同时擅长于将中西文化融合于雕艺,虚实结合,刚柔并济,形成了简洁、唯美、细腻的独特艺术风格,作品屡获大奖。
作品《春秋》
作品《呐喊》
史俊贤的陶瓷新作《悲欣交集》
追求个性 频出精品
在史俊贤木雕艺术馆的前厅,众多精雕细刻的艺术作品被罗列在展示台上,它们似乎是被他的“巧手”染上了万种风情——线条的疏密关系,人物的各色神情……变幻多端的技巧让木雕作品的画面感极为丰富,但是其中寄托的情感却往往让人产生很多共鸣,给人以深刻的哲理感悟。
在木雕创作过程中,努力寻求作品的个性风格与形式语言,始终是他所探寻的艺术方向。在雕刻木头时,他将心中洋溢着的创作情感,转化为表达心灵感悟的空间语言形态的释放,从而使这种表达方式,被潜移默化地注入木雕作品之中。日复一日的创作是枯燥且严谨的,他的每一刀下去都伴随着手指触感与思想的交流。传承不是一种复刻,它更多地需要有更深层面的创作思维为传统带来新的方向。
2016年,他的作品《春秋》被国家博物馆有偿收藏,这也是泉州市木雕界唯一一件被国家博物馆正式收藏的作品。不同于传统技艺的表现,这件作品在整个外立面的刀法上苍劲有力,刀法的线与面既是对立又联动密切,使人物的艺术感塑造上产生出更丰富的视觉性。传统木雕的技艺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更直接地告知创作意图,但史俊贤在这件作品的创作上已经非常明显地展现出不同,他在挖掘人物精神文化的构成因素上,揭释更为多层含义下两个时代之间形成的语言。艺术美学的本身就是一种很实用的精神文化,在人物精神领域里找出自己的逻辑,再用更为大胆的手法呈现出不同的表现,这让史俊贤作品下的人物越来越彰显出使人眼前一亮的新颖。
从那以后,他的创作就像打开了一道屏障。2017年,他的《颂》选入中国雕塑年鉴;2018年,他的《虔诚》《一代伟人》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有偿收藏;2019年,他的《魂》更是荣获了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鹤杯》金鼎奖。在《颂》的表现手法上,史俊贤更加大胆地从传统技法中脱显出来,创作意识跳开了对传统平刀刀法的束缚,从日积月累的经验中释放一份随性,思维更直接地引导身体的记忆,每一处精彩的呈现,都看似偶然,但却是来源他对自身的自信和对作品创作精神面貌精准的塑造。
工艺与艺术在本质上是被区分开的,但是在史俊贤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他在努力地传承中国传统木雕中更为深远的思想,从而在思想中寻求与生活多元素的融合,他给传统的木雕带来一道清丽的风景,他的艺术语言有着严谨的逻辑和诗一般的情韵。
创作中的史俊贤
史俊贤(右1)参加“2019中国技能大赛”获奖
史俊贤(右2)在“2014世界工艺文化节”获国际木雕技艺大赛铜奖
“玩”出创意 回归本真
“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而必然的东西又是偶然的”。艺术主体意涵的人生阅历、审美期待等经验决定了艺术创作行为的深度、广度,创作者决定了鉴赏者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所能达到的期望值。而史俊贤的核心创作观念是“自然型”和“写真”。
这样的雕刻观念源自他的老师——木雕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思立先生。他认为雕刻形象的逼真状态仅是创作的一种境界,雕刻者还应集聚雕刻媒材的形式肌理,融汇于形象所要传达的神韵,进而达到 “物中有我”的浑然一体。卢思立先生的“以减法代加法”的“自然型”雕刻观念,让雕刻作品释放出鲜明的个性气息。秉承卢思立先生的观念,他在作品《呐喊》《观音像》中有突出的呈现。他雕刻《呐喊》,对木材的自然形态不做任何人工裁切的处理,充分利用香樟木天然的造型与肌理,只将雕刻的塑造重点放在怒吼人物激情爆发的那一刹那,使大写意般的气韵神态就在这种形式感中得到呈现。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气化自动机械加工工具日渐取代了传统雕刻工具,木雕工艺品的生产也呈现出工场手工业化的状态。流水线式的生产作业,以及电脑操控下图像复制与转移使得木雕加工更为便利,市场所需要的工艺消费品和艺术创作之间逐渐形成一种迥然不同的装饰趣味。要生存还是要持定艺术理想?在面对真实的社会压力下,史俊贤和其他从业者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和而不流”的距离感。
面对竞争激烈的木雕工艺品市场,他深知大众生活所需要的雕刻消费品不仅仅局限在佛道教的题材。只要雕刻艺人有对美的感知与意识,就会有无穷无尽的题材可以表现。对他而言,衡量工艺消费品和艺术创作之间的标准,就在于对装饰意境的原创性表达。在艺者的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发现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触到它内在的“真”,这“真”,也即是“美”,作为一名有着艺术理想的雕刻艺人,就应该努力地为木雕注入更富有“真”情感的装饰意趣。
他觉得艺术是相通的,近年,他把雕刻理念运用到漆画、陶瓷创作中,用“玩”的思想,不断地创作,不偏离“‘巧’木‘刻’意”的创作理念,始终专注在自然造物的“真”性情中。
将创意灵感转化成创作中绵绵不绝的创意力,是他拼尽全力而要呈现的雕刻之意。
来源:泉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