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菌菇的成长「让冬菇」

时间:2022-11-23 13:49:06 来源:光明网

大家好,菌菇的成长「让冬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走进浙江省农科院园艺所的办公大楼,“绿色园艺,甜美事业”八个大字映入眼帘。在这行标语下,摆放的是单株菌盖直径达1.17米的赤灵芝。记者要去拜访的,正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副所长、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蔡为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菌类,既是地球的清洁工,会把各种动植物产生的废料分解掉;又是山珍美味的生产者,在分解、吸收营养后,能生长出灵芝、香菇、黑木耳……”在蔡为明的办公桌上,灵芝盆景、菌菇摆件,令人目不暇接。他十分热情地介绍起这些心爱之物。可以说,走上食用菌科研的道路,全凭蔡为明最初的兴趣使然。

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的蔡为明,大学时所学的是植保系植物病理专业,与食用菌并无直接的关联。彼时,学校刚好有关于食用菌栽培的兴趣小组,蔡为明便报名参加,从此醉心于食用菌研究,毕业后进入省农科院搞起了相关科研工作。

把菇农的苦变成甜

在蔡为明看来,他现在做的是“甜美的事业”,而把菇农的苦变成甜,更让他开心不已。

种植菌菇,其实一直是个苦活。香菇是我省最大的菇种,从业人员数量众多。蔡为明告诉记者,种植香菇需要的菌棒,以前都是半手工制作的, 把木屑、麸皮等原料混合后装在塑料袋里用手压实,几千棒压下来,菇农的手都会麻木肿胀;完成装袋后,还要高温杀菌,过去一般采用“煮棒”土法灭菌, 为了灭菌彻底,菇农通常几天几夜不能合眼。蔡为明深知,良种与良法是产业提质增效的根本。早在2008年,蔡为明就作为“食用菌团队科技特派员”首席专家入驻欠发达县武义。10多年来,他和团队与当地的菇农一起,致力于食用菌育种、技术研发与推广,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之路。

生产菌棒是食用菌产业的关键。蔡为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这个大难题。他和团队参与创办了公益性质的武义创新食用菌有限公司,由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和服务,通过新建专业化的生产线,集中生产菌棒,再把统一制好的菌棒直接交给菇农出菇,使种菇变得轻松、省心又有保障。目前,专业化菌棒生产线在武义县已经建起了20多条,年产菌棒3800多万棒,技术惠及全县90%以上的菇农。仅武义县一地,这项技术的应用已累计节支增收超亿元。

接下来,蔡为明又瞄准了武义县的食用菌产业升级需求。香菇的生产一般主要集中在秋冬季,淡旺不均、价格波动大,蔡为明便带领团队先选育出适合5、6月份和9、10月份种植的香菇新品种“浙香6号”,又进一步研发出突破夏季高温栽培的生产技术,育成了工厂化生产专用的适合7、8月份种植的优质品种L901、L605。如今,不少地方夏秋季节也能吃上武义新鲜可口的香菇。靠着新品种,菇农们增收致富的门道也更“甜美”了。

穿皮鞋种菇,开汽车卖菇

为了提升武义县菌菇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蔡为明还积极开发工厂化生产新模式。他带领的团队先后研发了食用菌双棚三效栽培设施,很大程度解决了食用菌生产易受恶劣天气影响、产量波动大等技术难题,还建起集科研开发、试验示范、成果转化和技术培训于一体的武义食用区域创新服务中心,让研究成果能够无缝对接地孵化,推广到实际生产中。通过技术支持,蔡为明团队在武义培育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15家、家庭农场10家,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专业大户达到了23户。

菇农们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种菇也不再是件苦差事。当地菇农都说:“在我们这儿,可以穿着皮鞋来种菇,开着汽车去卖菇。”

蔡为明告诉记者,目前,他和团队探索创建的亩产百吨香菇、百万元产值,可为农民亩均增收15万元、企业增收5万元的“双百共富”模式,正在武义县进行全覆盖式的推广。未来,他还会继续承担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中双孢蘑菇的栽培技术研究,以及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的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在不断服务浙江的同时,把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到全国。

“时代在变化,技术也要提升。我们要不断根据生产实际、市场需要,开展优新品种选育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的研发,不断推进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蔡为明说。

来源: 浙江日报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