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蒲松龄画像印章之谜
大家好,这些传世杰作从某种角度来说不也是方块字创造的奇迹吗「方块字里读中国」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各种字体
大家都知道华夏文明是迄今为止唯一仍然还在延续发展的文明,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华夏文明有着与其他文明迥然不同的文字,我们熟知的方块汉字。汉字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又在发展过程中将文明的烙印记录传承了下来。下面我们就随着汉字的发展来看看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传奇。
刻符
华夏文字最早来源于图画,自古书画同源,为了记录想法、事件、古人用图画的形式开始记录,后来逐渐由图画演变成了各种表意符号。国内发现最早的雕刻符号是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的刻符,据考证时间在距今9000-7800年间。后来,考古上又陆续发现了距今2000-7000年间的不同时期的石刻符文字、陶刻符文字、骨刻符文字。
骨刻文
甲骨文
到了殷商后期,古老的表意符号逐渐演化成了比较固定的一种形式,被刻在一些动物的骨头和乌龟的龟板上,就是我们国人熟知的汉字的老祖宗“甲骨文”,甲骨文是我们公认的汉字的第一种形态。进入到青铜时代西周以后,在青铜器和石鼓上出现了进化了一些的文字即“金文”。
金文
时间来到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群雄争斗、最终以秦统一六国为结局,秦始皇为了统一臣民思想、统一文化,便采用了统一全国文字的方法,下令宰相李斯对文字进行简化加工后统一使用,并起名为“小篆”,也被称为“秦篆”。后来小篆体书写太慢,民间又出现了一种简化书写的字体,将圆笔以方折替代,进而又新生了一种字体,被称为隶书,亦称“秦隶”。此时的文字已经完全脱离了象形,开始了不以笔画形意记录传承文明的方式。
秦篆
时间再次来到了汉朝,最初使用的也是篆书,后来逐渐被隶书所替代,并在东汉时期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同时草书开始出现并发展成熟,楷书和行书出现了萌芽。此时期的小篆书主要出现在了碑刻、碑额、铜器铭文等载体之上。而隶书的流行,则出现在了更多使用场所,包括墓碑的碑刻、碑额、砖刻、简牍等载体之上。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刻石碑的风潮便是在这一时期。成熟的草书也较多地出现在了简牍、砖刻、刻贴之上。
云梦秦简-隶书
汉朝开始出现了以书法见长的大家,书法的美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欣赏及研究。这一时期可称为书法名家的有杜度、崔瑗、曹喜、崔寔、王次仲等。东汉蔡侯爷(蔡伦)的造纸术发明成功后,文字便逐渐大规模的出现在了纸张之上。不过这一时期的纸很贵又很粗糙,还没有人如厕能用得起纸。
杜度草书
斗转星移到了三国时期,各种字体篆体、隶书、楷书、草书都有使用,不过更多的还是隶书。再到了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时期,楷书逐渐发展繁荣,唐楷尤其为后世的文人墨客所推崇,这段期间以楷书入圣的四大家:唐初欧阳询、盛唐颜真卿、唐朝柳公权、元朝赵孟頫风格各异,成为后世楷书爱好者主要临摹的笔体。另外还有东晋以全体书法入圣的“书圣”王羲之,唐代以草书入圣的“草圣”张旭。到了宋代,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出现,由楷书变化而来的宋体字应运而生,醒目的“黑体”也随之诞生。
楷书四圣
汉字的表意性在各个历史时期也在逐渐发展,记录历史、抒发情感、书籍、诗词歌赋,更是产生了许多不朽传世作品,建国以后直到今天,汉字字体有了极大发展,各种变体、综艺体、浮云体、艺术字开始出现,汉字字体自身的艺术性、表意性完美融合,使它成为记录华夏文明传承发展的脉络之一,你可曾想过,如果词圣苏轼的传世之词“水调歌头”,由书圣王羲之书写,再由画圣吴道子配画,将会诞生一件何等惊世的作品!
梦三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