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浅论欧阳修书法创作观对当代书法之启示「欧阳修为什么会成为书法大家」

时间:2022-11-26 09:41:09 来源:孟云飞—书剑慰平生

大家好,浅论欧阳修书法创作观对当代书法之启示「欧阳修为什么会成为书法大家」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罗红胜 桑婷/文

摘要:在中国书法史上,欧阳修有其筚路蓝缕之功的是开启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先河,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唐人严谨重法的书风注入新鲜血液。笔者试图从他“学书为乐”的学书理念、“不计工拙”的学书态度、“见笔辄书”的学书方法三方面进行简要的爬梳,并结合当代书法相关现象,指出欧阳修师古出新、自成一家的创新精神和自然天成及非功利性的学书心态对当代书法的启示。

关键词:欧阳修 书法创作观 当代书法 启示


欧阳修身处书学沉闷孱弱的宋初,学书者大多本着实用主义的观念趋时所尚,书坛一度出现“趋时贵书”的不良风气。欧阳修感慨书坛之衰弱流弊,发出“学书当成一家之体”的声音,并凭借其政治文化地位,担起了书学振兴的时代重任,团结了同样具有影响力的蔡襄、苏舜元、苏舜钦、石延年等人。他们以开阔的眼界、丰厚的学养为北宋书法文化吹来了自由的风气,打破了宋代书坛百年沉闷的格局,形成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又一座高峰,为后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书学营养。

作为宋代文化革新的旗帜,欧阳修在政治、文学、史学上均有较高成就,在书法上也不例外。他虽然受儒家传统“崇道轻艺”思想影响,将书法视为“学者之余事”,但亦比较关注和身体力行。欧阳修的书法成就主要体现在其书法理论上,《集古录跋尾》比较集中地记录了他的学书经验和书学思想。他反对唐人学书功利至上,提出了“学书为乐”“学书消日”、学书“不计工拙”等个性化观点。其学书的无功利性、无目的性,使书法进一步脱离了传统儒家济世功能,而书写时的随意性和洒脱感,则打破了晋唐以来重视法度、形式统一的至善至美的审美格局,深刻影响了以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为代表的宋代书家,真正开启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先河。

一、欧阳修的书法创作观

欧阳修提出一系列书学理念,如强调“字如其人”,将书品与人品并论;主张“师古”但不泥古,强调“自成一家之体”的创新精神等。笔者拟从他“学书为乐”的学书理念、“不计工拙”的学书态度、“见笔辄书”的学书方法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学书为乐”的学书理念

欧阳修书法理论的精髓是他的学书理念,即主张以“学书为乐”, 强调书法以“自适”。这和宋代书斋生活有很大的关联——文人士大夫在琴、棋、酒、茶、书、画、交游等日常生活会注入怡情自得的审美情趣,仕途不顺转为寓情寓乐。欧阳修在《送陈经秀才序》中写道:“夜宿西峰,步月松林间,登山上方,路穷而返。明日,上香山石楼,听八节滩,晚泛舟,傍山足夷犹而下,赋诗饮酒,暮已归。”①环境的惬意和交游的愉悦为欧阳修等人作书提供了更好的书写状态和自然灵感。欧阳修在《试笔》中写道:“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余。”②由此可见,能以书法为乐者本就不多,加之外物影响及对古人的追慕之心,“以书为乐”变得愈发困难。欧阳修提出“学书为乐”即是强调无功利性、无目的性的学书理念,提倡发现书法作为怡情和自适的审美功能。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欧阳修更多强调的是书法的抒情性,要求书家在进行书法创作时要“乐其心”“寓于情”,但是他并没有抛弃对古人的学习和对法度的尊崇。要真正达到欧阳修所说的“学书为乐”的审美境界,一方面需要涵养性情,具有不为外物所累、“不计工拙”的主体学书态度,另一方面要通过“见笔辄书”的学书方法获得扎实的技法支撑。只有在情致和技法加以融合时,才能达到“心手双畅”“物我合一”的自由作书的状态。

欧阳修“学书为乐”的理念也影响到后来的书家。“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③米芾也将书法当游戏,对书法艺术的功利追求和技术精进转移到对精神享受与情感体验,这和欧阳修不以趋炎附势或谋取名利为人生追求、主张书法超越功利的学书理念是一致的。

(2)“不计工拙”的学书态度

欧阳修“不计工拙”的学书态度是达到“学书为乐”境界的主观意愿,提倡注重书法创作应顺其自然,以寓心雅兴为主,而不必龂龂于工拙。“每书字,尝自嫌其不佳,而见者或称其可取。尝有初不自喜,隔数日视之,颇若有可爱者。然此初欲其心以消日,何用较其工拙,而区区于此,遂成一役之劳,岂非人心蔽于好胜邪!”④欧阳修反对书法“较其工拙”首先是反对将书法的优劣作为趋炎附势、争强好胜的工具的功利心理,这是针对时弊而进行的拨乱反正;更重要的是,通过反对“较其工拙”,欧阳修把主体的“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意”是自我内心感受和个人情致在书写中的自然流露,一个“意”字贯穿欧阳修,甚至宋代的全部,将唐人眼中至高无上的“法”排在了“意”后面,“意”变成为“法”的主宰,得出了“法能意得”这个全新的观点,这是宋人尚意书风的根本。从他对前辈的书法品评中可以清晰地了解欧阳修对“法”的认识和态度:“文字之学传自三代以来,其体随时变易,转相祖习,遂以名家,亦乌有法耶。至魏晋以后,渐分真、草,而羲、献父子为一时所尚,后世言书者,非此二人皆不为法。其艺诚为精绝,然谓必为法,则初何所据?所谓天下孰知夫正法哉。”⑤欧阳修认为,在二王之前的字体演变时期,每个阶段都有书法名家,而书法面貌各异,这是学古而能化的结果,而后人“非此二人皆不为法”并不是真的懂“法”。欧阳修所说的“法”乃因时、因人而异的自由书写,他欣赏的是晋人的洒脱自然的心境和不刻意为工的态度,“法”成为“意”的另一种表达。

后来的苏轼受到他的影响,在作书时的创作心态上主张直抒胸臆,听笔所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⑥即是尚“意”书风的典型表现。尽管欧阳修反对在书法上过于追求穷极精进,但是欧阳修的“不计工拙”和苏轼的“无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法度基础之上,“信手自然”的天成,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创作态度,欧阳修和苏轼都以好古为尚,是“有法”中的“无法”。

(3)“见笔辄书”的学书方法

欧阳修“见笔辄书”的学书方法旨在为实现“学书为乐”审美境界积累法度基础,期望在长期的训练中不断融合技法与情致,以达到“无间心手,忘怀楷则”的自由境界。欧阳修在《学真草书》说道:“自此以后,只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其名。”⑦欧阳修十年如一日练习真书和草书,不仅要看到其表面功夫,更要清楚“见笔辄书”反映的是他对书法的热爱。若欧阳修对书法没有一个至高的审美理想和一片诚挚的热爱之心,又怎能如此用功?

欧阳修文名太盛,又博学群书,嗜古好学,因此书名为之所掩。然而观欧阳修书作,我们可以看出他在技法上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在“意”的表达上所做出的尝试。《灼艾帖》是欧阳修为数不多留存下来的书法墨迹,此帖笔致清晰典雅,线条爽利干净,给人以清新一亮的感觉,故苏轼评价欧阳修为:“欧阳公书,笔势险劲,字体新丽,自成一家,然公墨迹自当为世所宝,不特笔画之工也。”⑧欧阳修十分喜枯笔书写,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苏轼评价他的运笔为:“尖笔乾墨作方阔字,神彩秀发,膏润无穷。”⑨肉丰骨劲,跌宕自然,给人以海之平静但不失宽阔无垠的感觉。结体既有重者如重熊,又有轻者似掠燕,扁势稍肥结构为主,结字秀润,字内空间疏朗有致,姿态横生,有天真烂漫之趣,其自然流露的笔触状态跃然纸上。全篇布局疏密有致,墨韵生动,气韵平稳,极其自然,节奏缓起渐快,笔墨与心境自然流转,实属佳作。

灼艾帖 书法 欧阳修

二、当代书法之启示

中国书法发展走到今天,已然不同于古人作书与作字相结合的传统艺术,而走向了更加精英的纯艺术体系,逐渐发展为线条与黑白的艺术。展厅文化时代的盛行、科技工具视觉的冲击,让传统书法艺术穿上了时代瞬息万变的“快节奏”“追功利”的外衣,书法的发展也逐渐出现两个极端:高等教育系统下传统书法理论和技法的双重学习和展厅文化盛行下以书法技法形式美为主的展厅式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欧阳修的书学理论对当今书坛和当代学书者依然有可鉴之处:

(1)师古创新、自成一家的创新精神

崇尚古法,有“师古”但“自成一家之体”的创新精神,强调书家精神内涵的丰富。欧阳修说,“学书自当成一家之体,其模仿他人,谓之奴书。”⑩我们应辩证地接受古人的长处,而不拘泥于古人。如前所述,欧阳修反对一味地学习古人而损坏了个人情感的表达,要想达到入古而能化的自由境界,必须在坚实的基本功上充分发挥个体的情致,才不至于成为古人的傀儡。如果过分地追求法度而泯灭个性,便可能会出现千篇一律、毫无思想的“台阁体”和“馆阁体”。

今天书法展厅文化应在讲究形式美的基础上,不只局限于工巧堂皇的炫技,而更应强调书家精神内涵的丰富,努力在书作中注入书家的主体精神。以国展为例,“千人一面”“代写抄袭”“形式至上”现象在逐年减少,“自作诗词”“根植传统,开拓创新”的作品越来越多,参评机制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在有意识改进,这为学书者提出了更高学书要求。与此同时,学书者本身也应有意识地在临摹中提升创作意识,体会“心手相应”的自由境界,以更高的审美理念统摄个人的学书道路,以期自成一家。

(2)自然天成和非功利性的学书心态

“乐其心”“寓其意”,当今书坛缺少的便是这样非功利性的学书态度。书法的非功利性指的是不以书法作为汲汲于名利的工具,欧阳修“学书为乐”的书学理念首先是针对时弊而提出的。以当前书法发展的情况来看,学书者大多不明所以而一味地追求时风,尽管在短期内可能效果明显,而最终也许只是昙花一现。十二届国展评审结束出现了很多“落榜”自述,笔者认为,学书者应该平衡好学书心态,树立更高的学书理念。“学书不必惫精疲神于笔砚,多阅古人遗迹,求其用意,所得宜多。” ⑪像欧阳修一样抛开外在环境,杜绝绝对的功利主义,注重古人遗迹的学习。但是,欧阳修也反对学书者对技法的过分苛求,认为这样强烈的目的性与“学书为乐”的自由的审美情趣相背离。

“学书不能不劳,独不害情性耳,要得静中至乐者惟此耳” ⑫。书法在历代不断发展为修生养性、陶冶性情的一门艺术,这门书法乐事对宋人来说可以消日,可以“作故事”,“乐其心”“寓其意”。对于今天的学书者而言,也应该时刻保持冷静,清晰学书目地和方法,精准定位。不以展览的入展和获奖来衡量学书的价值,不应过度关注技法形式而忽略书法背后感性个体丰富的情感世界。书法作品的考量标准不应只是“皮肉骨象”,更应该看其是否“寓情自适”,注重“神韵精神”等。只有以无功利、无目的的自然之心去对待书法,无意而为之,才则可能“偶然欲书”,达到书写最好状态,创作出自然天成的书法作品。

结语

欧阳修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先导,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给唐人严谨重法的书风注入新鲜血液。有学者认为:“他的创举完全出自天性——君子仁心、不忍美与善的消逝;出自天然的悟性——文化自觉、文化使命感和紧迫感,自觉抢救文化遗产,学习、追踪前人,直接目标是唐人书法。”⑬ 欧阳修笔学书和集古,他“学书为乐”的学书理想、“不计工拙”的学书态度、“见笔辄书”的学书方法是体认圣贤和弘扬盛德的一种道德修炼,值得当代青年学书者深思和学习。在当下中国书法发展的新时代,从大格局上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根植于“入古”而寻求“出新”。书法的发展不是“大跃进”式进步,需要赋予中国精神、中国血液、中国味道的新的发展面貌,这是今天中国艺术发展的新命题,是这个时代十分迫切需要把握的主心骨。欧阳修的书法创作观无疑契合了当代书法的时代命题,当今学书者们若能吸取欧阳修的书学观点,相信会对个人的书法创作实践大有裨益,为创建当代书坛的新风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释:

①吕书坤.《分类新编全宋词》第六册.北京: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年,第2796页。

②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977页。

③④《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第309页。

⑤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230页。

⑥苏轼.《苏东坡全集(上)》.前集卷二.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第54页。

⑦《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第308页。

⑧苏轼.《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197页。

⑨苏轼.《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185页。

⑩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986页。

⑪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315页。

⑫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967页。

⑬孙汉生.《欧阳修与其时代之书法》.《海峡教育研究》.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期。

(原载于《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0年第12期)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