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东莞市政府雕塑「很少人认得的」

时间:2022-11-26 12:53:10 来源:东莞发布

大家好,东莞市政府雕塑「很少人认得的」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经历了出走、重来、创新……公共雕塑正在东莞保留。

公共雕塑是公共艺术的重要形式,有朴实无华的历史价值,也有其中晦涩难懂的艺术气质。在

东莞的公共空间,有不少城市雕塑——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主题性、园林性、纪念性的雕塑次第涌现。

这座城市的部分人把它们理解为文化、地标,或是某种热议话题、某种观赏对象。

东莞有公共艺术吗?公共艺术和我有什么关系?

实际上,在很多不起眼的日常生活细节中,市民已经和公共艺术产生了粗浅的链接。

公共艺术有三个公认的基本属性和要素:公共性、艺术性、在地性。它们往往并不在美术馆、画廊等“白立方”中展示,而是在公园、街道或公共设施用地等设置的艺术品。

今天我们挑选了一些故事,聊聊那些被公共艺术触动过的人和事。

#1

初代

九十年代,小罗从河南来东莞打工,他能回忆起当时厚街的镇标:“每次坐大巴去厚街时都会盯着那个钢结构制作、顶部有一颗明珠的菱形雕塑,而且上面还印着拼音‘HOUJIE’。”这个在1990年建成,现在已经拆除了的城市雕塑镇标,像是小罗的生活开关。

跟小罗一样,曾经在跨镇公交上做售票员的竹姨,也对镇标这类城市雕塑印象深刻:“上车在三只鹿的镇标啊。”从莞城文化广场上下乘客来回清溪镇,如斯重复,竹姨每天可以喊个十来二十回。

清溪镇标(供图 最美清溪)

竹姨并不知道,她每天都在跨镇公交上看到的清溪镇标,设计者正是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潘伟传。这位土生土长的清溪人,是中国知名雕塑艺术家,作品更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在东莞,大部分公共雕塑的意义都在于地理标识,其树立的地点,往往是当地的交通出入口或镇中心,成为大家往来镇街的集结点。相反,它的在地性,或者说“为什么非此地不可”,乃至背后的小故事,却不一定被普及被了解。

据报道,早在2007年时,东莞理工学院的师生曾做过一份《东莞城市雕塑现状》的调查。当时走访了19个镇街,有超过400件形形色色的城市雕塑,平均每个镇街超过20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纪念伟人和历史事件的雕塑,二是镇标类雕塑。

鸦片战争博物馆前的林则徐雕像(资料图)

有着伟人雕塑和英雄纪念碑的公园附近,总有几家在九十年代靠着卖纸制白花的小卖部,他们大概比不少人都更明白这类雕塑对他们生活的意义。“每逢清明节有学校的学生来祭拜悼念,在十几年前,可能是学校规定吧,都需要每人手持白花,所以我跟我老婆就动手做了很多去卖。”在莞城人民公园附近经营了十多年的小卖部的卢叔说。

位于莞城的凤凰台(摄 刘中)

城市雕塑于部分民众的生活而言,产生了微妙的关联。

时至今天,在东莞仍然能寻找到不少书写历史故事的城市雕塑。我们会在曾出过举重奥运冠军的石龙,看到“举重之乡”雕像,也会在明朝将领袁崇焕的故乡石碣,看到代表其骁勇善战的袁崇焕石像,等等。这些极具历史意义和地方特点的城市雕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几乎是每个城市的显学,如同广州的越秀五羊雕像,珠海的渔女雕像。

广东省人民政府于1984年授予石龙“举重之乡”称号

并在石龙中山公园侧竖立了举重雕像

以此表彰石龙人为举重事业所作的贡献

东莞各镇街掀起打造城市雕塑的热潮是在二十一世纪后,公共雕塑作品与繁荣城镇的都市建设计划联系在一起。从2000年到2007年间,“打造文化新城”的口号提出后,各镇街打造城市雕塑的动作进入基建框架以内,而这些“初代”公共艺术里,最突出也最容易有效果的就是镇标。

从视觉和记忆角度而言,城市雕塑有时也能被简化成一种几何质感的印象,作为特定区域所独有的文化,记录当地的故事与情感。

2020年,东莞本土设计师孙潮佳花了一整年时间不断地收集东莞各镇街(园区)的资料,设计出一批独特的镇街(园区)专属文字LOGO,其中不少LOGO的灵感来源,便是其标志性雕塑。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