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国韵传承剪纸「中华韵」

时间:2022-11-26 17:01:10 来源:东方文化杂志

大家好,国韵传承剪纸「中华韵」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 / 贾丹红


剪纸洋溢着劳动人民的审美气质,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之神韵。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与爆竹的喧闹、躁动不同,剪纸艺术以静示动,静为思,动为生,令观赏者收益良多。古来就有“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等吟诵剪纸的诗句,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剪纸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以强大的生命力历经千百年而不衰,为伟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了璀璨的光彩。

剪纸艺术的历史

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早在石器时代,我国古代先民就逐渐在劳动中形成了镂空、黑白对比、线条造型等美感。在纸张和造纸术出现之前,镂空工艺已经在金银箔、皮革和帛绢上广为应用。《史记》中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刀、剪的出现为剪纸艺术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剪纸有了物质、审美和技术条件。这一阶段是剪纸的孕育期。而造纸术的诞生,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又因其廉价性得以普及发展,迅速进入千家万户。

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而发现的最早的剪纸作品,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581年)的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采用了重复折迭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而敦煌莫高窟与藏经洞有关古籍中的部分图样,则填补了唐朝与五代时期剪纸实物的空白,也为中国剪纸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唐代是剪纸迅速发展的时期。杜甫《彭衙行》诗中有“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准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宋代是我国造纸成熟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艺人。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当时杭州的“小经济”多达上百种。其中就专门有“剪镞花样”者,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唐宋遗迹》中记载宋代的民俗,“凡孕妇入月于初一日,父母家以银盆或錂或彩画盆,盛粟秆一束。上以锦绣或生色帕覆盖之,上插花朵及通草帖罗五男二女花样,用盘合装送馒头。”可见当时剪纸已经普及渗透到了普通人的生活之中。



可见唐代幡胜已不局限于金银箔,剪纸已推广之。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家居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不仅民间剪纸繁花似锦,而且剪纸也正式进入了皇宫。北京故宫的坤宁宫是清代皇帝结婚时的花烛洞房,宫殿两旁的过道墙壁上也贴有剪纸。从剪纸的纹样、用料、用色来看,与普通农家的顶棚花、墙花相比,除了剪纸图案稍大以外,基本没有差别。

新中国成立以后,剪纸艺术有了新的发展。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事的新剪纸,开拓了剪纸创作的道路,也丰富了中国民间装饰美术的形式和内容。在新剪纸的创作中,除了表现各行各业新气象的剪纸外,儿童、体育、杂技、歌舞等也成为剪纸最常见的题材。一代代剪纸新人不断涌现出来,剪纸队伍不断壮大。剪纸艺术形态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不仅让它越来越深入人民的生活,甚至多次登上大雅之堂,走出国门。正如茅盾和郭沫若的题词所说:“剪纸斗彩,秋色迷人;作字题词,春风满座。”

风采各异的剪纸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中国幅员辽阔,人杰地灵,受地理、历史、民族、气候、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民间剪纸也形成了各地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北方派

延安和西北剪纸是我国现代美术家学习民间美术的“稿本”。中国现代美术领域诸如木板刻画、花布蜡染中无不蕴涵着陕北剪纸艺术的韵味,可见其影响之深。陕北剪纸作品以窗花为大宗,这与它地处高原、风沙较大、门窗紧闭但须透光的特点有关。窗花粘贴于窗格以点缀年节新景,均为妇女巧手剪制,题材也以大家熟悉的飞禽走兽、人物故事,如鲤鱼跳龙门、麒麟、凤凰、牡丹等传统吉祥寓意为主。西北高原人民生活闭塞、困苦,因此剪纸尺寸一般较小、品类较少。线纹粗劲有力,简洁明快,风格较为粗犷,有鲜明的西北剪纸特色。


黑龙江皮影

黑龙江皮影以精雕著名,发展到后来,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东北影调戏,以纸雕刻,类如刻纸艺术,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过去,黑龙江一带盛行祭祖烧香仪式,在布置神堂时,艺人班子为了竞争艺术技巧,殚精竭虑地雕刻挂钱,使得挂钱精巧华美、金光闪烁,大大促进了剪纸艺术的发展。

河北蔚县剪纸源于明代,其制作工艺在中国众多剪纸中独树一帜,这种剪纸不是“剪”,而是“刻”,是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用小巧锐利的雕刀刻制,再点染明快绚丽的色彩而成,即所谓“阳刻见刀,阴刻见色,应物造型,随类施彩”。蔚县窗花尺寸不大,内容题材丰富多样,形态生动,适应北方大众审美趣味。


蔚县剪纸


地处黄河流域中部的山西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源地,故剪纸艺术也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且产地众多,虽然各地的题材、形式、风格等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不同各有特色,但总的来说,都具有北方地区粗犷、雄壮、简练、朴实之感。与北方其它城乡以花为主题材不同,山西剪纸以人物和戏曲故事较多,因此多反映当地民俗和古老的文化意涵。

二、江浙派

据《武林梵志》载五代时“吴越践王于行吉之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描绘了吴越故地上曾出现的一个宏大剪纸景观。浙江各地都有剪纸,而金华地区较为繁盛,风格用途各异。金华气候温暖,夏长冬短,农业较发达,盛产茶、棉、蚕丝等,人民生活较为宽裕,因此,剪纸的种类、花色都比较丰富。浦江是金华剪纸的主要产地,浦江一带的妇女历来具有剪纸艺术传统。出嫁之前,为展示新娘的手巧和审美水准,她们会下一番苦功夫剪制精美图样作为陪嫁物中的珍贵礼物。一代代传下来,技艺日臻精巧,花样越来越多,迎神赛会、祝寿贺喜、彩灯祭品等都有不同花样的剪纸出现。除了花鸟草虫、楼亭人物、结婚生子等传统题材之外,其戏曲题材最为精美,最具地方特色。


金华剪纸


婺剧流行于浙中一带,反映婺剧题材的剪纸作品构图时背景多用写实景物作衬托,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外轮廓不局限于方圆之间,形式多样,也有剪成屏风或花边果盘的。其取戏中典型的场面情节,充分体现人物的身段之美,使得平面的剪纸生动活泼,耐人寻味。加之材料取自本地的宣纸或毛边纸,再加工渲染,又有浙江特制的镂花剪刀做工具,金华剪纸纤细精巧,非常优美。

扬州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唐宋时期就有“剪纸报春”的习俗。扬州人在立春之日剪纸为花,做成春蝶、春线、春胜等样式,“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观以为乐。另外还剪制纸钱、纸马等,专门用于祭奠。扬州的剪纸艺人还根据需要创作绣品底样,大至门帘帐沿、被服枕套,小至镜服香囊、绢帕笔袋,有绣花必有纸样,扬州人称剪纸样的艺人为“剪花样的”。

扬州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纸感”艺术魅力。扬州剪纸题材广泛,有人物花卉、鸟兽虫鱼、奇山异景、名胜古迹等,尤以四时花卉见长。

三、南方派

梁代宗《荆楚岁时记》记载,“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或戴之头鬓”。沔阳属荆楚地区,是“湖北省剪纸艺术之乡”,当地过去称正月七日为“人日”,家家户户剪纸人贴屏风以敬祖先。沔阳雕花剪纸与北方剪纸的粗犷、奔放特色相反,显得精细入微。

湖北雕花剪纸以鄂城和孝感为长江南北两中心,孝感剪纸多是绣花样子,尺寸不大,线条圆润舒畅,黑白对比分明。内容以江南水乡人民熟悉的动植物如鲤鱼莲花、鸳鸯戏水等为多。而鄂城剪纸内容多为当地风情,花样众多。鄂城雕花样子艺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风格特点各有不同,形式层出不穷。旧有“三十六样之海棠,七十二样之牡丹”一说,据老艺人回忆,鄂城剪纸式样约有2500余种,可见其剪纸艺术之繁盛。因此,鄂城逐渐形成湖北剪纸艺术中心。

广东剪纸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源于宋代,盛于明清,从明代起佛山剪纸已有专门行业大量生产。有许多广东人相信命运以及吉凶祸福,剪纸也成了他们的一个精神寄托。用于祭拜土地神的剪纸五颜六色,体裁不大,常常是“迎贵人”“烧小人”的剪纸旧样。

广东剪纸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佛山剪纸和潮阳剪纸。佛山剪纸为镂刻而成,以民间手工艺人为主,多采用凿、衬、印、手绘等技法,大量应用铜箔、锡箔和银箔。潮阳剪纸主要是妇女制作,最大的特点是阴阳剪,“阳剪”纹线工整细致,“阴剪”线条粗犷有力,交替使用,粗细相破相助,极富特色。潮阳剪纸的社会功能比其他地区要大,不仅用于门户装饰,还用于传统节日、婚嫁寿丧、日用品的装饰等。

福建各地的剪纸也都具有浓厚的当地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山区的南平、华安等地以刻画山禽家畜的作品较多;沿海的闽南、漳浦一带屡见水产动物入画;莆田、仙游一带则以礼品花为主。其中莆田礼品花最有特色,贺生贺喜贺寿,祭神祭鬼祭祖,不论是馈赠还是摆供,也不论是礼轻还是礼厚,都要赋上一枚鲜红的剪纸花。中国人常说“礼轻情意重”,送朵花儿大概也算是礼到情到了吧。

剪纸中的生命精神

剪纸艺术遍布祖国大地,无论是南方剪纸的清丽、婉约、细腻,还是北方剪纸的粗犷、古朴、率真,无不蕴含着乡情美意,洋溢着劳动人民的审美气质,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之神韵。它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民俗生活连袂,也见证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新年祈福、端午辟灾、中秋拜月、天旱求雨、久阴祈晴、结婚生子、庆寿祝福……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以表达生活中的各种喜怒哀乐,记录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正是如此,剪纸艺术水准不断提高,花样由简入繁,品类由少渐多,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


延安和西北剪纸

有人说,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是有道理的。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民间剪纸某些体裁样式作品的相对稳定,今天的民间剪纸中仍保留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不同印迹,我们得以从其中领略民族艺术初始期的神秘、上升期的雄浑和成熟期的神韵,从劳动者的创造中获取历史的启迪。

民间剪纸作为民俗的陪衬,可以不受功利限制,不受太多约束,剪纸艺人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的超脱。他们把自己向往的精神境界剪到了作品中,摆脱了外物的桎梏,感受到“小天地”的自由,充分强调自我价值。他们的作品中,都有着个人形象和心灵明晰的影子,可谓“画如其人”。这种个性的存在,既符合本地区文化传统的集体性特征,又毫不掩饰作者的精神世界,与文人艺术、宫廷艺术个性表达中的吞吞吐吐、无病呻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正是无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乡村巧手,祖祖辈辈都在拼剪着民族艺术史中无声的乐章。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