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律诗是古体诗的基本形式之一吗「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

时间:2022-11-29 14:21:07 来源:云台

大家好,律诗是古体诗的基本形式之一吗「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章:格律诗概论

第二节: 古体诗的诗体分类

大家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从最原始的劳动歌谣到近代诗歌,诗歌的发展与五千年文明史同步,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诗歌作品,创造了古典诗歌的辉煌。所有这些诗歌作品,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古体诗(或“古风”),一类叫近体诗,或曰“格律诗”。学习古代诗歌,首先要明白古体诗和近体诗两个概念。

一、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概念

1、古体诗的概念及特点

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是一种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总的艺术要求以“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拘无束,直抒胸臆见长”。可任人自由发挥是其最大优点。按体名分类,包括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以及后来的“古绝”、“古风”等;按每句字数分类,一般为五言、七言、杂言,亦包括三言、四言、六言。因其没有固定的格律限制,创作的空间与自由度较大。

2、近体诗的概念及特点

近体诗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是相对于以前没有格律的古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所以又叫格律诗。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格律性。《辞海》对格律诗的解释为:“诗歌的一种,也是一种诗体。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倘有变化,要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排律。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有人会说,格律诗分明是古时候的诗,为什么叫近体诗呢?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3.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两者的明显差别就在于,是否有严格的格律。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指出律诗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第一,字数合律,五律为四十字,七律为五十六字;第二,对仗合律,中间两联对仗;第三,平仄合律,每句平仄须依一定的格式,并讲究粘对。如果只具备第一个因素,就不是律诗,而是古风,只是字数与律诗相合;如果只具备前两个因素,仅是古风式的律诗,也就是“拗律”。古体诗在这几方面,或没有要求,如对对仗并没有要求;或要求较宽,对字数、用韵的要求也较宽。但从大的方面来说,也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二、古体诗的诗体

古体诗是格律诗的基础,学习古体诗的一些知识,对于我们理解格律诗的产生、理解诗歌的创作手法、甚至包括理解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四言诗

系指通篇皆四字为一句的诗,它是我国古代最早形成的一种诗体。四言诗萌芽于原始社会,盛行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其作品以《诗经》为代表。这里我们重点谈谈《诗经》的艺术价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影响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诗经》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做人原则的修养和文学作品的创作。比如大家熟知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雎》表面来看是写爱情的,实际上《诗经》的编选者把它选入诗集的动机却是要把它作为一种两性关系的典范以供人们学习效法的。这首诗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是深刻和久远的。《诗经》很多诗篇都具有政治、道德教育的意义,所有诗篇都被赋予了“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正面意义,使之具有建设性、礼义性的价值,对所有合于礼义的内容加以褒扬,对所有不合于礼义的内容加以批判,对塑造人们的社会道德观念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屈原的忧国爱国、注重内美外修、怨而不怒,与《诗经》传统一脉相承,所以,《史记·屈原列传》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汉乐府诗缘事而发、讽谕朝政的正义感深得《诗经》之旨。建安诗人的关心民生疾苦、忧世悯人的慷慨之音,直接继承了《诗经》的这种精神。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而主张“风雅兴寄”,最终纠正了背离“风雅”传统的宫体诗风;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古风》其一);杜甫更是“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句》其六);白居易称张籍“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 (《读张籍古乐府》);韩愈说要“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答李翊书》)。如此等等,可以说,《诗经》的这种注重现实、积极向上、崇尚礼义、讲求正道的精神成了中国文人的思想主流。

2.《诗经》赋比兴的创作手法

《诗经》在赋、比、兴的运用上,开启了诗歌形象思维的先河。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唐代的孔颖达说:“诗文直陈其事,不譬喻者,皆赋辞也。”“诸言如者,皆比辞也。”“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更进一步说明:“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赋是直书胸臆或直接描写事物的,是诗文之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是通过比拟或比喻来表现情理的,是诗文常用的修辞手法;兴是起引导作用而引出正文的内容的,一般说来,兴句如果与正文所要表达的情理无关,可以看作是单纯的“比”,如果有关则同时兼具比兴。就这样,赋比兴逐渐完全变成了诗歌的表现手法。

如《豳[bīn]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bì]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 [sì],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fán],白蒿)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发〕风寒冷馌繁体或异体字:如《郑风·将仲子》直接表述心态,就是用赋法。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再如《魏风·硕鼠》以硕鼠来比喻不劳而获、忘恩负义的人,《小雅·鹤鸣》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任用贤人治国,都是通篇采用拟物的手法来表达情感,使诗歌具有了象征意义,独具特色;《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 qí,蝎虫),齿如瓠(hù)犀,螓首蛾眉(qín shǒu é méi,指宽宽的额头,弯弯的眉毛。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分别以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细致。《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兴句和后面两句的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这是单纯的“兴”;《周南·桃夭》 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而桃树开花(“灼灼其华”)、结实(“有输实”)、枝繁叶茂(“其叶蓁蓁[zhēn]”),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家庭幸福昌盛的良好祝愿,这是比兴兼用。这种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被后世文人诗人普遍重视,因此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独特现象,以至于不懂赋比兴则无法真正明白中国诗文的内涵与情韵。

3.《诗经》相对整齐的句式与重章复沓的结构

《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则在以四言为主的同时,又杂有二言至八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如《采薇》是纯四言诗;上面提到的《豳[bīn]风·七月》,全诗在整齐划一之中又显示出参差错落之美。这种句法特点,反映了《诗经》不刻意追求形式美的质朴自然风格,同时也代表着崇尚并习惯于四言诗的时代。《诗经》的语言艺术达到了古典文学的一个高峰,是我国的语言宝库,历来被奉为典范,其词汇丰富多采,用词生动准确。其中有单字2900多个,构成了众多的词汇;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叠字的大量运用是其重要特色,如:关关、依依、霏霏等,还善于使用双声叠韵的词,如:参差、玄黄、窈窕、辗转、逍遥等等。在用字艺术方面也表现非常突出,如《芣苢》(fú yǐ,即车前草),将采芣苢的动作分解开来,以六个动词分别加以表示: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lǚ]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袺[jié] 用衣襟兜着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襭[xié]取下,用衣襟兜起来)“采,始求之也;有,既得之也。”“掇,拾也;捋,取其子也。”“袺,以衣贮之而执其衽([rèn] 衣襟也)。襭,以衣贮之而扱其衽于带间也。”(朱熹《诗集传》卷一)六个动词,鲜明生动地描绘出采芣莒的图景。此外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4.《诗经》含蓄朦胧的意境

《诗经》常常是并不把作意一语道破,而是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留下含蓄朦胧的韵味,造就了中国诗歌文学的含蓄之美。如《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zhì,同“置”)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隤(huī tuí)。我姑酌彼金罍([léi]),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sì gōng),维以不永伤。陟彼砠([jū])矣,我马瘏([tú])矣。我仆痡([pū])矣,云何吁矣!有诗评家指出:此诗“写女子怀念远行的丈夫,全诗共四章,却只有首章是写实,说女子采卷耳而筐总不满,表明她是‘心不在焉’——表面上在采卷耳,实际上却是在换年远行的丈夫,盼他早日返归;后三章便都是女子想像丈夫远行中的情景。女子如何转到想像丈夫,诗中没有明说,完全要靠读者设身处地地去领会、想像” 。 《诗经》的许多诗篇,营造了非常美妙的朦胧意境,具有雾里看花一般的美感。如《秦风·葭葭》精心设计了芦苇茫茫、白露凝霜的朦胧环境,塑造了一位不知男女的“伊人”形象,把处所定在虚无缥缈的“在水一方”,这已经够朦胧迷离了,不仅如此,作者又只写追寻“伊人”而未寻到时的情景,这朦胧的景、朦胧的事、朦胧的地方、朦胧的感情,构成了一个恍惚迷离、和谐统一的整体意境,大大增加了诗歌的魅力,给人无限的想像余地。这也奠定了中国诗歌美学的基调。

5.《诗经》之后的四言诗创作

《诗经》以后,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如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进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的《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唐代以后四言诗渐少,但一直没有中断过。

(二)五言古诗

五言古诗指通篇皆五字为一句的诗。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自建安以来就最为诗家所重视。

1.五言诗出现的重要意义

五言诗的出现最早源于民间歌谣。大约在春秋未、战国初,民歌中就已经有了五言,较之文繁而意少的四言体,五言更便于容纳双音词,以表现愈来愈丰富的社会现实生活和人们内心世界。如《孟子·离娄上》所载楚地民歌《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汉代为五言诗的成熟时期。目前可以见到的汉代最早的五言体,是《史记·项羽本纪》张守节正义所引陆贾《楚汉春秋》的虞姬《和项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乐生!”。汉乐府中有一首清丽可喜的情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歌由四言发展到五言,使句子在语法成分上增加了容量,使一个句子可以容纳主语、谓语或宾语同时出现,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增强了句子的表现力。《诗品·序》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因此,五言诗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在汉代,五言诗经过数百年自在自为的发展,脱离了缘事而发、以叙事为主、从属于音乐歌舞的民间歌谣、乐府歌辞阶段,而跃进到重在个人抒情述志、具有独立语言艺术特点的文人创作轨道,从而为诗歌自觉走上繁荣昌盛、成就辉煌的新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言诗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历史上的诗作总量,以五言诗为最多。曹植的《七步诗》是第一首署名的文人五言诗。晋陶渊明为五言诗的集大成者,对后世的影响极大。五言诗的二、三结构,便于容纳双音词和单音词,其节拍有偶有奇,富于变化,在当时双音词逐渐增多的情况下,适应造句的需要,使诗歌易于接近口语而增强其生活气息。唐人写有大量的五言古风及五言律绝,如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五言诗以首句不人韵为常式,间也有首句入韵的。五言古风多是一韵到底,甚少换韵,这与五言律绝诗相似。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2.五言诗的代表作品

(1)《古诗十九首》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比如其中的《客从远方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此诗似乎是《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的姊妹篇。它以奇妙的思致,抒写了一位思妇的意外喜悦和痴情的浮想。这喜悦是与远方客人的突然造访同时降临的:客人风尘仆仆,送来了“一端”(二丈)织有文彩的素缎(“绮”),并且郑重其事地告诉女主人公,这是她夫君特意从远方托他捎来的。女主人公不禁又惊又喜,喃喃而语曰:“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一端文彩之绮,本来也算不得怎样珍贵;但它从“万里”之外的夫君处捎来,便带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那丝丝缕缕,包含着夫君对她的无限关切和惦念之情。女主人公不能不睹物而惊、随即喜色浮漾。

(2)汉乐府诗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相爱至深,因为焦母与刘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酿成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汉乐府《长歌行》赏析: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xī)。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kūn)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运用比兴,语言近于民歌的朴实浅显,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又有文采,思理警策深刻,抒情性强,艺术品位较高。

(三)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指通篇皆七字为一句的诗。起源于先秦和汉代的民间歌谣。《诗经》、《楚辞》已有七言的诗句;汉武帝在柏梁殿与群臣联句,则通篇皆为七言,句句都押平声韵,后人称为“柏梁体”,是七言诗的特殊一类。其实南北朝以前的七言诗大都是句句用韵的,比如曹丕的《燕歌行》。那时候并没有隔句用韵的规矩。只是过了唐代以后,古风的格局越发松散,无论用韵排句都大不如以前讲究,反而一句一韵的成了异类。魏晋南北朝以后,七言诗得到迅速发展,到了唐代,七言诗已被推向极致,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又一种主要形式。最先正式写七言诗的是魏国的曹丕,他的《燕歌行》是现有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能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译 文】: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燕群辞归,大雁南飞。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思虑冲冲,怀念故乡。君为何故,淹留他方。贱妾孤零零的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啊,我不能忘怀。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了我的衣裳。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却发出丝丝哀怨。短歌轻吟,似续还断。那皎洁的月光啊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牵牛织女啊远远的互相观望,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被天河阻挡。七言诗的兴起,给诗歌提供了一个具有更大容量的、崭新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使之富于强大的生命力。唐代诗人写了大量的七言古诗,比如素有“孤篇压倒全唐”的七言为主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特别是开头写的极为漂亮: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高适的《燕歌行并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2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此诗中有对比,有批评,有怨愤,有讽刺,有歌颂,有同情。涉及受战争牵连的各方面人物:天子、将军、士兵、思妇、敌人。表达了诗人对这场战争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思考,足以代表盛唐士人对战争的普遍态度,因而被誉为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四)杂言诗

杂言诗也称长短句,也是古体诗的一种,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这种诗体的形式自由灵活,变化无常,便于诗人抒情达意,畅怀放歌。它盛行于唐代,《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杂言诗可分为五言杂七言(较少)、七言杂三言五言(较多)、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噫(yī)吁(xū)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 fú),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diān)。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zhàn)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yíng)岩峦。扪(mén)参(shēn)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tuān)瀑(pù)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石万壑(hè)雷。其险也如此 ,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fěi)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shǔn)血(xuè),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huán)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jiē)!(五)骚体诗。又称《楚辞》、“南风”、“楚歌”。系战国时期出现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楚辞作品具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富于浪漫气息,带有浓郁的抒情风格。其句式自由灵活,以六、七言为主,多以“兮”字作语助词。一种是奇句带“兮”字,用于句脚;另一种是大家有印象的是---“兮”啊“些”啊的这些虚词叹语的,简直成了这种文体的标志性符号了。我们不妨摘出《离骚》中的一小段,品味一下: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qiān阰(pí)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不仅对后世诗歌、也对汉代以后辞赋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六)古绝

古绝指每首皆为四句组成的短诗。古绝系绝句中的一种,与律绝并称。其以五字为一句的叫五言古绝,以七字为一句的叫七言古绝。唐代以前多为五言,此后五、七言皆见。古绝不受格律限制,不讲平仄与粘对,既可押平声韵,又可押仄声韵,以押仄声韵为常见。夜思(二首) [唐]李白 平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悯农(其一) [唐]李绅 仄韵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其二) [唐]李绅 仄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这节课我们讲了古体诗与近体诗以及格律诗的概念及异同,关于格律诗的更多内容将是今后课程的主要内容。这节课重点给大家梳理了古体诗的集中不同的诗体,主要是让大家进一步理清我国古典诗歌、特别是汉代以前诗歌的发展脉络,以便加深对格律诗的理解。我们看到,自先秦到两汉,不仅关于诗歌创作的主要手法、修辞方法都已经基本出现或者具备了雏形,更重要的是,那个时代已经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道德情感和文化心理基础,也成为诗歌创作的总基调。

作业:1.熟读笠翁对韵。

2.标出下面这首七律的平仄并找出入声字:

《送别》 唐·许浑

溪边杨柳色参差,攀折年年赠别离。一片风帆望已极,三湘烟水返何时。多缘去棹将愁远,犹倚危楼欲下迟。莫殢酒杯闲过日,碧云深处是佳期。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