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麗和和花耀高级珠宝系列:大地之耀
大家好,日本传统美学「日本艺术史」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日本一直都在我的旅行计划清单里,却也一直没有成行。
一个面积并不大的岛国,在文化艺术美学上却做到了极致。
庭院艺术可以算是日本的一大建筑文化特色,而数量繁多、类型各异的艺术馆也布满日本,成为其艺术文化代表之一。
作家洁尘十年来有多次旅行日本的经验,她将造访日本庭院和美术馆的经历书写下来,集合成这本日本艺术行走随笔《深过最深之水》。
书中分为上下篇,上篇的“庭院笔记”记录了京都的18座庭院,下篇的“巡馆散记”记录了全岛26座美术馆。
从传统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洋,书中向我们展示了日本独特的庭院艺术和各具特色的美术馆,并对日本艺术文化与美学进行探源溯流,可以说是一册带有强烈个人情感与深度思考的日本艺术旅行指南与文化心灵地图。
旅行是一场探索。对洁尘来说,这十年来的日本行走和书写,是一个从扩展到收缩与取舍的问题。
京都的寺院有三千多所,洁尘大概去过不到五十所,书中的艺术馆也仅为她造访的一部分而已。文化艺术精彩万千,最终也只能有所取舍,从中取一瓢饮,窥视日本文化的精华。
而旅行也是一次从扩展、吸纳,到收缩、筛选与取舍的过程。这与我们的欲望有关。
洁尘提到,旅行途中相当愉悦,但旅行结束之后,兴奋和时空错位感消失,回归日常,最为留恋的却是旅途中的那些脑子空白的时刻:一是坐在日本寺院的回廊上,凝望庭院,脑子里一片空白;二是从各个艺术馆出来的那一刻,因过分饱足而虚脱,脑子里一片空白。
旅行中的饱足与留白,构成了旅行最大的感受和收获。
旅行不止有饱足,也需要有足够的留白,为我们的欲望留下空间,才能由现场返回书本,由目的地返回出发点,涉过体验了满足与虚无的欲望深水之处,重新返回现实,然后再重新出发。
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会走向贪婪和绝望,懂得取舍与留白尤显难得。也许日本庭院特有的枯山水园林的魅力正在于此。
在日本的寺院中,多设有枯山水园林,即“干枯的山与水”。一般由细沙石铺地,或是在沙子上画纹路,代表了“水”,再放置一些石组作为造型装饰,代表“山”。由此构成一组大量留白、充满想象、具有禅意的微缩式园林,非常简洁素净,空明宁静,是日本独具的庭院美学。
京都龙安寺石庭是日本庭院枯山水的最高杰作,体现了一种高雅不俗的“石庭精神”。但这个石庭的面积不过250平方米大,不能进入,游人只能坐在旁边的石阶上往下斜俯视进行观赏。
洁尘第一次面对这个石庭时,本应感受到平静,她却生出了一些焦虑之感,觉得自己产生跟静无关的联想似乎不被允许,与石庭的意涵不符。
这种充满禅意与宁静的景观,往往只适宜独自一人在宁静的环境中观赏揣摩,体会其背后的意涵。
但龙安寺作为一个观光热点景点,自然有大量的游客往来。一大堆人围在旁边观看这个250平方米的长方形庭院,即使不说话,也会产生高强度的嘈杂,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拥挤和压迫感。
这也是许多景点的尴尬所在。已经越来越难得有一处美景能不被人群包围,更不可能只让某一两个人独自占有。既要开放,必然会引来拥挤围观和喧嚣吵杂,磨灭掉原本的宁静之意。如不开放,又无法让人感受它的宁静美好。
洁尘在现场无法沉静下去体验石庭的禅意,也由于角度的问题,无法看全这个庭院内的15块石头。她却在事后通过照片、墙外的树、光影、同伴的神情等多个层次的折射感受到它的宁静,通过其他的书看清15块石头的模样。
《心经》有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王阳明亦说过,心有所挂碍,则会被物所累,了无牵挂才能顺势而为。
很多时候,在旅行现场的刻意追寻,拿着攻略心心念念按图索骥,往往无法产生想要印证的某些个人体验。
当我们放下执着,放开感官体验,与这个地方拉开一些距离,再去进行回味与感受,反而能品出不同的意味。也许这才是旅行留给我们的一种独特的体验和回忆。
日本的庭院与美术馆多如繁星,小巧精致中蕴含深厚的文化意蕴,也需要我们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去感受其中况味。
洁尘以丰富详尽的艺术知识、细腻敏锐的笔触、独特深入的思考与真诚温和的表达,带领我们走进一个个现场,与她共同观照内心,在饱足与留白之间,感受日本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