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济南乐舞杂技陶俑「最早陶俑」

时间:2022-12-03 11:57:04 来源:图文绘历史

大家好,济南乐舞杂技陶俑「最早陶俑」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杂技源于远古时期的原始乐舞和竞技,相传古代有一种“蚩尤戏”,表演者“三三两两,头戴兽角而相抵”,实际上就是原始狩猎舞的孑遗。春秋战国时期,崇尚武力,促进了角力竞技活动的发展,出现了飞剑、弄丸、扶卢等具有技巧运动特色的表演节目。

东阿杂技亮相立陶宛国际杂技节,斩获总冠军。

西汉,音乐、舞蹈和杂技表演艺术日益丰富精进,蔚为大观,《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春,汉武帝在长安未央宫举行盛大“角抵戏”,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音乐、舞蹈和杂技表演盛会,京师周围三百里的人皆来观看,应邀观看的还有许多外国来宾。其后三年,又在长安城的平乐观,举行了一次“角抵戏”盛会。

所谓“角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意,狭义专指角力竞技,广义则为音乐、舞蹈、杂技等表演活动的总称。广义的角抵戏,由于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所以又被称为“百戏”。西汉时期,百戏风靡城乡,久盛不衰,汉代的文献和陶俑、石刻及壁画中对此都有十分丰富、生动的反映。其中年代久远,内容丰富,场面完整的立体形象,首推济南北郊无影山出土的一盘彩绘乐舞杂技陶俑,它向我们展现了距今2000多年前西汉前期观赏乐舞杂技演出的动人场景。

无影山西汉乐舞杂技陶俑,是1969年4月从一座西汉前期墓中出土的,陶俑共21人,乐队、演技者和观赏者各为7人,他们分别固定于一个长方形陶盘上,表演者居中,后侧一排为乐工,观赏者分列左右两侧,整个场景如下图:

图为无影山出土的彩绘乐舞杂技陶俑。

陶俑群展示的是宴饮观赏演出的场面,汉代,地主官僚常常在宴会上观看“歌舞俳优,连笑伎戏”取乐。陶盘两侧的观者,宽衣博服,冠履整齐,显然是社会上层人物,他们面前置两只彩绘酒樽,象征宴饮,汉乐府《相和歌辞·陇西行》有载“黄金为君门,壁玉为轩堂,上有双樽酒,作伎邯郸倡”,可与陶俑群的场面,相互印证。

乐工演奏的乐器,有钟、鼓、磬、瑟、笙等,都是中国传统的古乐,乐队右首树立的瓮形大鼓,叫做建鼓,中穿一柱,树立于鼓座上,乐人正举槌击敲。建鼓是汉代百戏主要的伴奏乐器之一,常见于汉画石百戏图。建鼓之左,依次为磬和钟,磬是一种石制或玉制的乐器,钟则为铜制,两者都要悬挂在木架上演奏,陶盘上的磬架已经残失,仅存乐工和两件陶磬,钟架上悬二钟,乐工正举槌作敲击状,钟架左旁,一人长跪击小扁鼓,小鼓有座,击不鼓者左侧,依次有鼓瑟者一人,吹笙者二人。

汉代乐舞杂技画像砖。

无影山陶俑群乐队的演奏形象,可与山东沂南汉画石墓的百戏图相互印证和补充,两者共有的乐器有钟、磬、建鼓和笙,所不同的,前者有瑟,后者有琴,后者还多出排箫、鼗鼓、埚等乐器。

陶俑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组杂技表演,演出者为四个男性年轻人,他们头戴尖顶小帽,着紧身短衣,腰束白带,前面两人,双手着地,举足倒立,体态矫健,姿势优美,后面两人,一人仰身后翻筋斗,另一人作柔术表演,昂首伏身,双足自身后向头部弯曲,两脚落于双肩,用手握住足胫,头足相联,神态自若,这无疑是难度极高的技巧动作,它表明我国杂技艺术在西汉时代已在高难度技巧中取得十分惊人的成就。

图为汉代乐舞杂技俑。

汉代百戏节目内容的丰富性和表现形式生动多样性,在东汉时期的文献和画像石、画像砖的图象中,得到了更为丰富的反映,东汉文学家张衡在《西京赋》中,有对当时西京百戏演出盛况的大段精彩描述。

临迥望之广场,程角觝之妙戏。乌获扛鼎,都卢寻撞。冲狭鷰濯,胸突铦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华岳峨峨,冈峦参差。神木灵草,朱实离离.总会仙倡,戏豹舞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篪。女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蜲蛇.洪涯立而指麾,被毛羽之襳襹。度曲未终,云起雪飞。初若飘飘,后遂霏霏。复陆重阁,转石成雷。礔砺激而增响,磅盖象乎天威。

张衡笔下提到的百戏节目,有走索、扛鼎、寻橦、跳丸、飞剑、冲狭、悬空倒挂等技巧;有吞刀吐火、画地成川、兴云作雾、神奇幻术;还有马术、戏车、怪鸟异兽、鱼龙变化等富有情趣节目,在其笔下描写的绘声绘色,十分动人,是关于汉代百戏的一篇重要文献。

图为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

《西京赋》提到的许多节目,在汉代画资料中都有形象可寻,山东汉画石资料极为丰富,著名的嘉祥武氏祠和长清孝堂山郭氏石祠的汉画石,都有乐舞杂技的演出场面。武氏祠的倒立图,倒立者的一只脚上,又有一人单手支撑,横于空中,造型优美。特别是沂南北寨村汉画石墓的巨幅百戏图,更异常生动地表现了汉代百戏演出盛大规模和精妙绝伦的技艺图象,这些珍贵的文物图象资料,使我们对汉代百戏有了比较具体的了解。

长清孝堂山郭氏石祠,杂技玩球。

在今天我国杂技一些优秀节目中,有不少都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汉代,例如今天的走钢丝,就是古代的走索;古代的寻橦,就是现在的爬竿、顶竿;现代的叼花、顶碗,就是无影山陶俑群柔术的进一步延伸;而倒立和翻筋斗,是现代杂技的基本功。所以,汉代杂技艺术的辉煌成就,为我国后来的杂技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