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景区里随处可见的石碑 在古代都有啥用 「古代石碑」

时间:2022-12-04 11:41:05 来源:讲解员小秦

大家好,景区里随处可见的石碑 在古代都有啥用 「古代石碑」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赑屃

我们今天的故事啊,从一个中国历史上压力最大,背上最沉重的神兽说起。

大家肯定在各个旅游景点、古代宫殿门口,见过它——赑屃,你也可以称它为霸下。

所谓“龙生九子”,即传说中龙与九个不同种类的生物所生下的孩子,但这其实是个非常重口味的故事,受害者名单里“有鸟、有狮子、有狼、有鱼、甚至还有个蛤蟆?这可真够饥渴的。那么赑屃,看这外形,显然就是龙与乌龟生的孩子。

赑屃

而赑屃的工作,实际上只有一个,就是背东西。那么,这辈子它背的最多的,就是一块刻字的大石头,我们叫它——碑。

为什么碑这个东西如此重要,要让赑屃生生世世都扛着?

毕竟是乌龟越龙门,成了龙种,天命在身是要负责任的。

传说赑屃力大无穷,翻江倒海那是轻轻松松,可这么牛的生物,却也逃脱不了中国传统怪兽被圣人降服的潜规则,叉腰的功夫就被大禹整去治水了。水患解除之后,赑屃却因为这个功劳整天跟别人叨咕这点破事,大禹一想,这么喜欢向别人说自己那点事,那我就助你一臂之力!于是他命人在石头上刻下赑屃的功绩,让它永远背负着这块石头。

螭首龟趺

从此,赑屃就承包我国绝大多数的扛碑任务。

通常一个碑,下面压着小六子赑屃,碑上面还蹲着它九弟螭吻,就是龙跟鱼生的孩子。

所以,一块典型的碑就长这样:螭首龟趺。

作为中国人的图腾,龙是何等的高贵与荣耀,历朝历代只有皇室能够使用龙的形象,但就是这样一块石头,在大山里平凡无奇,刻上了字,却能动用两位龙子来陪衬,显然,碑上的字是画龙点睛的关键。比如学隶书一定要临摹的《曹全碑》,作为隶书的经典,它的原碑就是螭首龟趺的形象。但我们说到《曹全碑》,绝不是指碑下面的赑屃刻的多么逼真,艺术价值多高,碑上的字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因为它是隶书中最经典的碑帖之一,在千百年来一直都是我们中国人学习书法的一位老师。

那么,对于古人而言,学书法究竟有多重要呢?

传说啊,从有四只眼睛的仓颉先生造字以后,汉字就成为了承载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现代的我们实在难以想象在古代一手好字的价值,可以这么说,如果在古代写字丑,那我们基本上就可以对他这辈子下个判断——完犊子了,穿越回去也完犊子了。

假设有个人回到了唐朝,才高八斗满腹经纶,长得也很符合唐朝审美,就一个缺点:字写得丑了点,那么,他能不能通过科举,踏上仕途走上人生巅峰?

他过五关斩六将,通过了唐朝好男儿的层层海选,站在了吏部官员面前。现在,他要经历最重要的一关叫做——身言书判。是什么支撑着他走上了这个舞台?很简单,如果他通过了,将被直接授予官位,成为大唐命官,赢取丰满公主,这辈子值了。

我们讲“身言书判”啊,“身言”就是在评委面前,你的身体必须体貌丰伟,言辞符合三观,简单讲:不口吃,长得帅。书判呢?必须写的一手好字,这关是所有考生们的鬼门关,有人二三十年都被卡在这里。

因此,所有穿越回古代的剧都不足信,古人识字与写字是同时进行的,几十年的沉淀下,没有人是外行,字写不好连基本的社交生活都不会有,一聚会就大家就集体鄙视,比如王羲之的曲水流觞,人家可不是在那“五魁首啊六六六的”,杯停在谁面前谁就得当即念首诗,然后记录下来,字都写不明白,诗岂不是更完蛋?进不了士大夫的圈子,过不了科举,只能回家养猪种地,谁愿意看《穿越回唐朝去养猪》?

那么,古人写的一手好字有什么参考书么?

就是赑屃身上的碑的复制品:碑帖与拓片。

或许你会想,就一本参考书有什么好重要的,古人肯定人手一本!

并不是这样。

在古代绝大多数的人是没那个福气见到真正的拓片的,他们最多也就是临摹一下自己老师的字,多不容易。因此,哪怕像黄庭坚这样的光头书法大师,也会感慨道“孔庙虞碑贞观刻,千两黄金哪购得”。

而那些原碑都被摧毁的拓本就更宝贵了,毕竟横跨了千年历史,残留下来完好无损的碑是非常少见的。

一块碑,那么坚固怎么会轻易被摧毁?我们来看看《峄山刻石》的故事。

中国人是极喜爱在山石上刻字,以示存在感的。这一传统到今天都没有断,现在景区里,大家要么往文物身上扔钱,要么在文物上面刻字。

看人李斯李丞相,同样是在山上刻字,他的字就被人千古流传,他把以往难认又难写的大篆改良,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作为小篆这一书体的祖师爷,这峰山刻石便是由他亲自书写,以纪念秦始皇一统六国的功绩,是小篆最经典的代表作。

如此经典与珍贵,却也为它带来了被摧毁的命运。

《峄山刻石》拓片

作为碑中网红,无数人为了临摹拓取这块碑,蜂拥而至,百年不断。那时候的人并没有开发个峄山景区收门票的意识,官府也不会同意你在这开一个农家乐、小清新民宿。因此,住宿、饮食、人多就要有是非。当地的居民自己并不富裕,活的已经很艰难了,这么多的外人不断地来到这个小山村,还过不过日子了?他们决心要毁掉这块石头了。

如何摧毁一块与山为一体的石头?那岂不是在摧毁一座大山?村民们此时惊人的聪明,他们在下面堆柴放火,不知烧了几日,上面的字迹已难以分辨,从此,驿山石刻消失,唐代杜甫的那句“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说的就是这段历史。

幸运的是,这块碑的拓片还在,根据五代时的翻刻所还原,被称为长安本,公认为所有版本里年代最早、还原度最高、学习篆书最佳的摹本。

一块碑,除了人为的损伤,在历史的风吹雨打中,后人的不断拓取,也是不断地在对碑造成伤害,令它上面的字体逐步变形,失去作品的原本面貌。所以,往往年代越早,越接近原碑的拓本,越有价值。

而立碑,刻碑,拓印每一件都是极艰苦的事。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开采巨石、运输、雕刻,以血肉之躯对抗岩石,分分钟都是要死人的事。今天在山东有一巨碑,叫做万人愁碑,就是因为碑体过于巨大,难以运输,而官府又在拼命压榨催促,以致“万人生愁”。最终,金兵入侵,此碑未来得及刻字便被弃置。

而摩崖石刻就更为艰难,以往刻字的工匠,为了能完美的将书法家的笔意还原,磨灭自己对笔画结构的认识,有些甚至会倒过来刻字,这样的方式在刻碑时还好,毕竟是先刻好再立碑,但如果碰悬崖峭壁上的石刻,日晒雨淋风吹,那真的是在冒着生命危险在工作。

古代的工匠是用什么方法雕刻这些石碑?

早期雕刻石碑的方法叫做“书丹”。我们首先将碑石磨制光滑,然后把碑体涂黑。按照碑文的字数,打上格子,打完格子后直接在石头上以朱砂毛笔写,然后刻工沿着红字迹凿刻。为什么选用朱砂呢,也是因为它颜色鲜艳易于刻工走刀,颗粒状不乱流,字体自然不会轻易变形。

而随着纸张的流行,另一种雕刻方法也开始出现,即双勾法,首先书法家书写于纸上,然后拿一张半透明的纸蒙在元坐上,再用细小的毛笔,沿着原作笔画的轮廓勾线,最后将这张纸贴在石面上,按照双勾下来的痕迹动刀。

我们今天讲了这么多故事,实在是不可想象没有碑的中国历史。

它们为我们记载、见证了那么多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各代书法名家最精华的范例。如今的它们,已如同功成名就的老人一样,被保存在博物馆中,由于岁月的侵蚀已无法再承受拓印的损伤,而书法艺术之美,也逐渐少有现代人能够静下心来欣赏。

在这些看似单薄的碑帖背后,其实承载着中国书法最精华的部分。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