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王问草书七言古风卷
大家好,当然要拍照留念「拍照为了留下美好回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过去每个家庭,凡逢上结婚添丁等有点纪念意义的日子,全家人便都穿戴整齐,去照相馆留影珍藏。拍照,是件隆重的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的记忆中,街头巷尾有粮油店、副食品店、布店,还有就是照相馆。那时的照相馆都是国营的,有自己的店名,每拍完一张黑白照片,除了方方正正的照片四周呈锯齿状外,便是照片下方落有的店名。我从小生活的地方是合肥三孝口,最为有名的是黄山照相馆,所以我小时候成长过程的黑白照片下面都有“黄山”二字。后来到上海江湾五角场安居乐业,五角场的照相馆名为“群艺”,四平路上有家照相馆名为“四平”,这些名字都留在我的相册里。那时的照相馆有一个共同点,入门两旁都有大玻璃橱窗,里面展示着人物特写的黑白艺术照,以展示本馆的摄影技术和效果。所摄人物,并非是什么演员明星,也都普通居民,我记得有位同学的姐姐有幸被选中,我们还专门去观赏,羡慕得不行。
去照相馆照相,先付钱开好票据,然后依次进入摄影房,房内有一个布景,左右边还放有小木马和小铃铛之类,那是为儿童准备的。照相师傅帮助被拍摄者排好站坐位后,再在约有一人高、两边用黑布遮挡的照相机后,从镜头里看效果,再向前帮助纠正坐姿,让人收颌挺胸,目视前方,此时手中早已握好红色橡皮气囊,这边还在逗人露出笑容,那边见好,一捏气囊,“咔嚓”一声,照好。
抑或是那时拍照不易,一张照片所承载的,远比现在手机里动辄几千张照片来得厚重。我曾常常遇见一位八十多岁老太陪着六十多岁儿子在慢走,儿子智力有残疾。一日,不知为何,老太见我着军装,拉着我的手喃喃地说个不停,边说边从口袋掏一个塑料小本,拿出一张两寸照片——那是她爱人,非常帅气精干,穿着1955年授衔军装,少校,陈旧发黄的照片下方标注着拍摄时间和“四平”两字,想来是四平路照相馆拍摄。她爱人经历战争风云之后,成为空军政治学院第一代创业者,六十年代病故。这张小照片,老太太随身带着,那是她生活支撑与念想,几十年来,经过她无数次地凝视和抚摸,早已被她镌刻在心灵深处。
普通人家里,墙上和桌子上的玻璃板下,也常放着家人放大的照片,先是黑白照,后来是彩照。在我们家的影集中,有1951年母亲参军时与外祖母和曾外祖母的合影,那时的照相馆的布景是小桥流水。也多亏有那些黑白照片,让我在照片里见到了曾外祖母,见到了我出生之前,父母穿着军装英姿飒爽、眉清目秀、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倩影。在还没有恢复高考之前,家里孩子长大成人,作为知青要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离家之前,全家人总要合个影。我当兵离家时,是到粤东前线当兵,父母和姐妹有些依依不舍,我穿着军装,戴着红花与家人合影,家人脸上勉强的微笑,难以遮掩心中的担心和不舍。照片冲洗后,母亲放大了一张,放在床头柜上,又给我一张让我带在身上。一张黑白全家照,承载着亲人的思念和家乡的召唤。后来我在部队,新兵连结束时,照相馆的同志上门服务。我们把连首长授予的红五角星别在军帽上,把红领章缝缀好,整理好军装,精神抖擞,为远方的亲人,更为自己留下最引以为自豪的青春年华。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军第一次统考,我有幸考上军校去了东北长春。同寝室贵州籍的战友喜欢照相,买了一部海鸥120照相机。一到周日,我和他便外出去照相。因为天寒地冻,我们站在雪地取景时,手都冻得发抖。海鸥120照相机现在地摊上还可以看到,它已作为“古董”,被爱好者收藏。这款相机是上海产的,型号有4A、4B等,样式呈长方形,厚重得很,有皮套,也可挂在颈脖上,双手托底,低头从上方囗取景,把人或景物框在其中,调好焦距、速度,手悄悄地移到镜头旁快门上,乘被拍者表情自然放松,轻轻一按,咔嚓一声,便拍好。相机则旁有个把手,向前转一圈,再拍下一张。一卷黑白胶卷拍完,装换胶卷是个头疼事,因为不能见光。我们常在寝室里,拉上窗帘,用几床军被盖住捂实,然后手在里面摸索着装胶卷。外出拍照时胶卷照完,不敢在军用挎包里换,怕跑光废了胶卷——那时的胶卷的价格,顶上我们一个多月的津贴费。
改革开放后,拍照也同其它事物一样,步入新的时代。相机在不断的更新,操作也越来越方便。照相馆的门面由大变小,后来渐渐消失。彩扩点倒是如雨后春笋,随处可见。当时一卷彩卷可拍36张,市民多在公园留影,彩照画面难免雷同。每到周日,人们去公园,取景要么在假山前,要么在花前柳后,站、蹲在花卉里或卧在草坪上……这些照片在抽屉里收藏数十年后,我们才无意中发现其趣味来。有几次参加同事儿女婚宴,从滚动的大屏幕上,可见新郎新娘孩儿时,不约而同在同一景点留下了天真烂漫的身影和笑脸。当年,这样的拍摄完成以后,还总有好奇和期盼,因为在胶卷送到彩扩店后,还要等上一个星期。待拿到照片后,家人或情侣围坐在一起,黄昏灯光下,一张一张细细观赏和品味,脸上无不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对于我们曾经去照相馆留影和用过照相机拍照的人来说,对照片的情感,和与生俱来就用手机拍照的新一代人是有些差异的。用手机随拍随看随传,便捷之中再也找不到当初拍照时的庄重感、神秘感和沉浸感。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来源:作者:耿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