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当代摄影探究「纪实摄影大师」

时间:2022-12-06 18:05:05 来源:澎湃新闻

大家好,当代摄影探究「纪实摄影大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李琳琳

第七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正在上海举行,纵观整体,本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人们的观看感受与往年不同的是,出现了大量属于当代艺术范畴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更多的在叙述艺术家的观念和意义,而非传统地展现纪实内容,甚至“相机”这个概念也在这些作品的创作中变得可以替代了。对比过去的影像上海,传统纪实作品在博览会中占据的比例越发的小,当代中国的纪实摄影热潮快速消退了,同样来自西方主流话语权的纪实摄影,也在后退,映入眼中的更多是晦涩的当代艺术品。

展览现场

在进入展馆的第一个区域后就可以发现,“洞见”板块的作品中,似乎极少运用到相机,相机在作品中更多的是作为众多创作工具中的一件道具,摄影的概念在这其中被逐渐消解,艺术家的观念是制造艺术品的关键。这种从纪实到观念的转变似乎很早就开始了,但在今年的展览现场观者对这种转变的感知尤为明显,当代的摄影作品与艺术作品都是围绕着社会性议题展开自身的实践,但摄影则更为强调内容意义和对社会话题的介入。

参展画廊板块糅杂了众多作品,从1839年塔尔博特的盐纸工艺照片到杉本博司的《佛海》、再从王兵的《遗存的影像——铁西区》到杨泳梁的《极夜花火》,从大量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摄影发展历程的复杂性,发展至今的中国摄影界为何一步步更加靠近当代艺术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当代性的探索是否是所有人不谋而合的共识?同时收藏家和策展人的审美趣味与市场风潮的变化确实会影响到摄影师乃至当代艺术家们的创作风向,在纪实热潮逐渐退却的当下,中国摄影如何构建基于本土文化的现代性也许需要摄影家们更加冷静地思考艺术语言的运用。

让我们走近看看。

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大厅正门,阿伯茨福德》(Hall Door,Abbotsford),229mm × 186mm,卡罗法盐纸工艺(Salt Print),1844,泰吉轩画廊(北京)

摄影与历史和未来不可分割。在展会入口处,迎面而来的是展览“图汇未来”,该展策展人何伊宁借“洞见”板块显示出她对于影像未来的种种疑问与思考——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未来对人类的影响。通过全球12位/组艺术家们的作品,展览考察了与人类未来紧密相关的议题,包括有新闻、广告、科技、旅行、教育、航天等,同时作品的表现形式也很多样,通过算法和CG的运用,艺术家重塑了摄影创作的诸多可能。

何伊宁在展览前言中写到:“数字图像构筑模拟摄影不可再现的虚拟世界,从而帮助艺术家自身与广阔世界的对话中讲述从历史到未来的故事。展览邀请观者进入艺术家们所建构的未来图景,一方面思考技术图像、数据与摄影艺术的复杂关系,以及它们与媒介生态互动中延伸出的意义;另一方面提醒我们在畅想未来时,谨慎地对待图像给我们带来的陷阱。”关于这些,我们可以在艺术家们的作品中深刻感知到。

展览现场入口处“洞见”展

史莱姆引擎 《头条》,2020 /Slime Engine Headlines, 2020

《头条》细节

在史莱姆引擎带来的作品《头条》中,我们可以看见他们对日常报纸样式的细致模拟,但在这其中却是经由艺术家篡改的荒诞内容,汇集了政治新闻、专栏文章、生活介绍和广告。他们将冠状病毒戏称为“Hookvirus”,并对政治阴谋进行了极致的讥讽。未来话语中的外星人和现实生活中的传染病给人们带来了意识上的身体危机,而艺术家则通过外星人与传染病的荒诞图像探讨了危机中人们的集体排斥。观看这个作品是一次梦幻与现实相互交织的奇异经验。

在这幅作品的对面,是来自DISCIPULA的《物如何梦》,这是一个还在进行中的项目:通过虚构科技公司——AURA的品牌识别和企业传播策略,想象和探索当下技术、新自由主义和新形式的控制之间不断增长的关联的后果,并展现了某种未来的可能,“一个以最终强行采取企业中心主义的全球化制度为特征的后民主世界;一个监视与控制被完全接受并整合进日常生活的商品化中的世界。”

DISCIPULA 《物如何梦》| 2016 至今/DISCIPULA How Things Dream, 2016 - present

另一面,在李舜的《二手卧游》中,那些他未曾真实涉足过的地方,通过街景地图的畅游而被艺术家寻觅到。这些地方充满着“异常”:一双孤独的腿、一块奇怪的牌子……这些奇异产物来自于机器与拼接算法,这种图像的错位、模糊与缺失是大数据与AI在构造“美丽新世界”时的缺漏。“这种突然中断像一次短暂的串线闪回,是现实与虚拟世界间微妙的拼接缝隙,一个开放系统中的隐藏入口。”而艺术家对其用截图、翻拍、素描等多种手法再次复制。如果这种图像的产生是基于机器的一手“卧游”,那么艺术家的精心复制就是一种“二手卧游”。不同于“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放空和味象,在被疫情阻隔的当下,这种“二手卧游”变得应时应景,但一如作品介绍中所言“只是隔离不同于隐逸,空虚难达致畅神,一切都是荒腔走板的演绎而已。”

李舜《二手卧游》,2019/Li Shun Secondary Virtual Wandering (Wòyóu), 2019

对于虚拟影像的创作占据了展览的极大部分,参展艺术家中最为年轻的是23岁的王菲雨,她的作品《生活剧场》受到德国摄影师托马斯·德曼(Thomas Demand)的影响。但不同于托马斯·德曼的传统光学照相,艺术家选择用3D建模的新型方式来重构住宅内部的图像,亦真亦假的视觉效果模糊现实与非现实边界的同时,挑动了摄影的出发点。艺术家也抛出了自己的想法,关于摄影与现实之间的可能,及对图像作为真相的反思。

王菲雨《生活剧场》,2021/Feiyu Wang Life Theater, 2021

在“洞见”板块的其他艺术家作品中,同样可以看到他们对于图像与现实感知之间的思考,诸如克莱门特·瓦拉的《点云花园》、伊利斯·莫林的《春季奥德赛》、张文心的《内存腐蚀》、米兰F4的《图像商店》、迈克·纳贾尔的《振荡的宇宙》与《轨道级朕57一46》、温迪·麦克默多的《聊天室》,以及对现在与未来的一些质疑和思索,如马塞尔·瑞克里的《AEON》和费尔南多·蒙蒂尔·克林特的《反乌托邦》。实践和创作总是与特定的背景、地域和客观条件密切相关,来自全球各地的艺术家们汇聚在此,共同探索着人类未来的生活。

克莱门特·瓦拉《点云花园》,视频,2020/Clement Valla The Point Cloud Gardens,video,2020

费尔南多·蒙蒂尔·克林特《反乌托邦》,2017/Fernando Montiel Klint Dystopia, 2017

画廊板块

在本届博览会的参展画廊板块中,德玉堂画廊、香格纳画廊、三影堂 3画廊、五月公园画廊、高台当代艺术中心等实力画廊带来了许多优秀艺术作品。譬如时隔一年后重新参展的德玉堂,呈现了维克· 穆尼斯、托马斯· 坎托、康迪达· 赫弗、杨泳梁,以及常居上海的艺术家沈浩鹏的精选作品。其中德国女摄影艺术家康迪达·赫弗拍摄的巴黎造币厂内景散发着独特的宁静气息和沉着意味;是雕塑艺术家又是知名摄影艺术家的维克·穆尼斯,他的作品《中国长城(无名之地的明信片)》位于德玉堂画廊展位的中心位置,影像色彩丰富且大胆,细看又极具视觉欺骗性,其作品广受艺术评论界和商业圈的好评;拥有中国古典文化美感的作品来自于中国知名摄影艺术家杨泳梁,其数字化山水图连接着过去,现在甚⾄未来,涵盖了传统和现代,并以当代语汇结合前沿技术颠覆东⽅传统审美。

巴黎造币厂II Monnaie de Paris II 数字化彩色合剂冲印 Digital C-print Edition 2/6, 180 × 154.9 cm, 2018

中国长城(无名之地的明信片)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Postcards from Nowhere)数字化彩色合剂冲印,180.3 x 270.5 cm Edition of 10 5, 2014

极夜花火 Glows in the Night 两屏4K视频 2 Channels 4K, Video9:30’, Ed. 3/7, 2021

作者,李琳琳,一名年轻的摄影观察者。

责任编辑:许海峰

校对:丁晓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