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黄梅戏和二人转表演唱「黄梅戏对唱」

时间:2022-12-07 11:33:06 来源:淡水河边207

大家好,黄梅戏和二人转表演唱「黄梅戏对唱」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乍看题目,你可能觉得怪怪的,这黄梅戏咋还跟二人转整到一块了呢?其实,这两种民间艺术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一个是安徽的,一个是东北的,离得远不说,曲调、地域文化、方言,这三方面的巨大差异注定了黄梅戏和二人转完全是两码事。

我为什么要把这两个不搭嘎的民间艺术一块唠呢?第一,我现在居住在合肥,属于爱好文艺的老青年,喜爱黄梅戏;第二,我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二人转是我老家门口的民间艺术,我更喜欢。

先说说黄梅戏吧,尽管我不是很懂。史料说,黄梅戏起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的黄梅地区,原来叫黄梅调和采茶调。也就是说,最初的黄梅戏并不独属于安徽,严格来说属于湖北。后来,安庆地区成为了黄梅戏的兴盛之地,。黄梅戏之所以被全国的人所熟知,要感谢严凤英、王少昉那些老艺术家,要感谢电影这个当时最受欢迎的媒介,记得小时候,我在村口的露天电影放映地看过《天仙配》、《女驸马》这两部最经典的黄梅戏电影,直到今天,全国各地的人们到歌厅唱歌经常男女搭配唱《夫妻双双把家还》,可见,经典艺术的影响力有多大。

在七八十年代,电影的影响力是最大的,那时候,物质匮乏,人们没什么娱乐项目,尤其在农村,每个月看两场露天电影都是奢求,因此,从那时候过来的人能记住他看过的每一部电影。

《天仙配》、《女驸马》在全国陆续上映,引起了巨大轰动,黄梅戏这门民间艺术为那个时代的人所熟知。之后,有马兰,有吴琼,有周圆圆,有韩再芬,这些都是黄梅戏的代表人物,不过,严凤英的两部经典电影之后,其他人的影响力却一直没有超越严凤英。你到东北西北华南等地,提严凤英,人们立刻就能说出七仙女、冯素珍,荧幕形象早已刻在人们的记忆中。其他几位就差得远了,外地人很少有人知道她们的大名,她们在安徽和周边的几个省份还算名角,出了这片黄梅戏圣地,影响力再也无法达到《天仙配》、《女驸马》的水平。

黄梅戏是纯粹的高雅的民间艺术剧种,曲调优美婉转。前几天,到天仙配大舞台看了黄梅戏,感触太深。演员们的戏装便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得体,自然,靓丽。唱腔更没的说,俺是非专业人士,不懂黄梅戏到底好在哪儿,但我听着就是觉得好听。有些唱词听不懂,舞台侧面有屏幕提示,我仔细捉摸那些表演片段的唱词,写的真好,绝对出自造诣很深的文化人之手。“适才他暮雨秋云愁满面,刹时间朝露春花又一人,理花枝他尽心尽意怕碰损,看起来他也是有情的郎君,一心想跨出门帮他修整,莫忘了裹住腰身的红绣裙……”看看这段,写的多美。

外地人听不懂唱词,这是黄梅戏传播范围不够大的最主要硬伤。

再说说二人转吧,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为什么这么说呢?

所谓民间艺术,都源自田间地头,否则就不会叫民间艺术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元杂剧都来自于民间。来自民间的小调、小戏经过无数戏曲人的雕琢,最后成为了地方戏曲,因此,民间艺术的根在田间地头,在寻常百姓家。所有的民间艺术概莫能外。

二人转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来自东北人的茶余饭后、耕种劳作。当代最有名的二人转艺术家当属韩子平、董玮、董孝芳、郑淑云那一代人。你可以在百度视频搜索一下,这些人唱的戏才是真正的东北地方戏,才是真正的艺术。就在今天,我搜到了韩子平、董玮主演的电影《回杯记》,一口气看完,在我看来,并不逊于《天仙配》等戏曲电影。

现在的二人转正面临着灭顶之灾,传统正戏在舞台上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粗俗的小品、歌舞、黄段子,最多能听到几段小帽(二人转正戏开场前演唱的小戏)。你到东北的任何一个戏院,都是这样一番低俗又不堪入目的表演。

二人转照这样下去,就得改名,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二人转。今天,东北地方戏演化成这个德行,其罪魁祸首便是赵本山。

赵本山,一个没念几天书的农民(事实如此,俺并不是看不起农民),靠《摔三弦》有了点小名气,其实,他的唱功太一般,只能算是一个合格的二人转演员水平。《摔三弦》这个戏确实不错,有兴趣的可以到网上搜,有的是。有了小名气后,赵本山阴阳差错地表演起了小品,他应该感谢何庆魁,就是已故的二人转演员高秀敏的老公。渔民出身的何庆魁给他写本子,他演。当时的小品以歌颂主旋律为主,赵本山的出现为小品注入了东北人特有的幽默和搞笑,因此,赵本山由地方台走进了CCTV春节联欢晚会。之后,赵本山以艺术家的身份参加了数次春晚,他表演的小品中以残疾人取乐的事实被集体忽视,直到现在,我的几位残疾人朋友一提起赵本山,青筋暴起,大骂赵的祖宗,大骂联欢晚会的导演。

赵本山成名后,在沈阳等地建立了“刘老根大舞台”,就是这个刘老根大舞台的低俗表演为东北各地的戏院的演出提供了模版。因为,大腕赵本山被东北的二人转演员们奉为圭臬,赵本山的一举一动都像他们的圣旨一样,只需他们照葫芦画瓢即可,便可生意火红、财源滚滚。

刘老根大舞台的出现,直接导致了传统的二人转正戏鲜在舞台上出现,但这些正戏恰恰是二人转这门民间艺术的精髓和艺术脉络。就像一片树叶,抽取了筋骨,它还怎么生长?

最让人不解的是,赵本山将东北地方戏糟蹋成这样,却还口口声声说自己弘扬的是绿色二人转,这不是纯扯犊子吗?赵本山骨子里是没有文化的,有文化的艺人也不会如此这般地“弘扬”民间艺术。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化底蕴,还要硬装有文化内涵,便会贻笑大方。

演员如果能做到德艺双馨,是最高境界了。以上说的是赵本山的“艺”,不咋的吧,我可没有埋汰他的故意。

再说说赵本山的“德”。赵本山有钱后,买飞机,出门前呼后拥,俨然是一个装蛋的暴发户形象,用东北话讲就是“有银子了,这家伙给你得瑟的,都不知嘎哈好了”。

赵本山还举行了一次收徒仪式,他在上座,下面跪着一干弟子磕头,口呼“师父”。这是一个多么低俗的画面?

祸害完了二人转(其实没祸害完,“低俗喜剧”依旧在上演),赵本山率领徒子徒孙们开始祸害起了电视剧。如果说早期的《刘老根》尚能扎根于黑土地深受观众喜爱的话,后来赵本山制作的电视剧都是飘着的,与实际脱离太远。试想,东北的农民都像赵四、刘能、谢广坤、小沈阳那样,东北还有正常人吗?这些人演的电视剧如果正常的话,肯定不正常。

赵本山拍摄的《乡村爱情》系列,就是一个大垃圾坑,破鞋头子、沉渣余孽、老太太裹脚布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扔了满满一坑,人们看时哈哈一笑,之后就没什么记忆了,这样的电视剧毫无艺术可言,甚至在歪曲中国东北农村现状,在埋汰东北农民。如此粗制滥造的电视剧居然能登上央视的舞台,我只能说,现在的媒体是在毫无节操地媚俗。

赵本山被“那啥”后,低调了很多。不低调也不行,没有电视台再敢播放他的电视剧了,况且,如果老赵再高调,就“更那啥”了。有句话用在这地方行:出来混,是迟早要还的。

赵本山还向困难地区捐了不小数目的钱,咱不评论到底老赵为啥这样积极捐款。咱提个细节问题,看过《乡村爱情》的你注意到了没有,剧中的很多车前脸的标识都被黑胶布蒙住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啥意思。这些车有本田、丰田、别克、大众、雪弗莱等等,老赵的意思是“你不给我赞助,我把车标蒙上,甭想占我的便宜”,大家捉摸下,不觉得赵本山的铜臭味很浓吗?人家这些名牌还用你赵本山做广告吗?你是不是太拿自己当人了。

已故的高秀敏与赵本山搭档多年,他曾经说过“别人拿你当回事,你千万别拿自己当回事”,这话用来教育赵本山是再恰当不过了。

将车标志蒙上,是大穿帮,无疑降低了电视剧的真实性,人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赵本山的电视剧远远低于生活,太假,太俗,太空,太没文化。低调后的赵本山捐钱,将自己打扮成慈善家,这种行为与蒙上“车标志”的意思完全相反,不知道哪个是老赵真心做的,也许是真心做慈善,也许是出于自身考虑不得已而为之。

阳春白雪,老赵干不了,根本就达不到要求;下里巴人,老赵拿捏时火候掌握的不对,整成了低俗,整成了俗不可耐。我的以上观点绝不是落井下石,在老赵“那啥”前,我的观点与如今毫无二致。

受到了一次黄梅戏艺术的熏陶,再想想我们的二人转,我的脸红了,真丢人!

最后,我用二人转表演艺术家韩子平的话结束小文,他说:“没有什么是绝对不行的,专业演出队伍为什么在走下坡路?一是没有创作的支持,二是距离观众较远,在这两点上,都应该向民间学习。正所谓‘生于民间,死于庙堂’,这是没有人愿意看到的。二人转只是一个载体,就像最常见的文字一样,既可以用它创造出美妙的文学艺术,也可以用它表述不堪入目的题材。所以二人转本身是无所谓功过,而这种略有抽象的戏剧表演方式,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字里行间,韩子平说到了点子上,然而,面对如今混乱的二人转这门民间艺术的现状,韩老先生的声音太小了,谁会听呢?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