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记内蒙古画家彭义华
大家好,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图片来源:网络
《摄影小史》广西大学出版社.2017
即使是最完美的复制也总是少了一样东西:那就是艺术作品的“此时此地”——独一无二地现身于它所在之地——就是这独一的存在,且唯有这独一的存在,决定了它的整个历史。谈到历史,我们会想到艺术作品必须承受物质方面的衰退变化,也会想到其世世代代拥有者的传承经过。物质性的衰变痕迹只有仰赖物理化学的分析才能显露出来,这种方式是不可能施用于复制品的;要确知作品转手易主的过程,则需要从作品创作完成之地为起点,追溯整个的传统。
原作的“此时此地”形成所谓的作品真实性。要确立一件铜器为真品,有时需借助化学分析来查验累积其上的铜锈;要证明一份中古世纪手稿的真实性,有时要确定它是否真正源自15世纪的某个藏书库。真实性的观念对于复制品而言(不管是机械复制与否)都毫无意义。与出自人手且原则上被认定为赝品的复制物相比,原作保有完整的权威性;而这全然不是机械复制品与其原作间的关系。这有两点原因:一方面,机械复制品较不依赖原作。比如摄影可以将原作中不为人眼所察的面向突显出来,这些面向除非是靠镜头摆设于前,自由取得不同角度的视点,否则便难以呈现出来;有了放大局部或放慢速度等步骤,才能迄及一切自然视观所忽略的真实层面。另一方面,机械技术可以将复制品传送到原作可能永远到不了的地方。摄影与唱片尤其能使作品与观者或听者更为亲近。大教堂可以离开它真正的所在地来到艺术爱好者的摄影工作室;乐迷坐在家中就可以聆听音乐厅或露天的合唱表演。机械复制所创造的崭新条件虽然可以使艺术作品的内容保持完好无缺,却无论如何贬抑了原作的“此时此地”。
除了艺术品有此现象之外,其他事物亦然;比如电影胶卷底片拍录的风景,“此时此地”感便受到折损;不过,艺术作品的贬值更是点到了要害,触及了任何自然事物所不能比的弱点:因是直冲着其真实性而来。一件事物的真实性是指其所包含而原本可递转的一切成分,从物质方面的时间历程到它的历史见证力都属之。而就是因这见证性本身奠基于其时间历程,就复制品的情况来看,第一点——时间——已非人所掌握,而第二点——事物的历史见证——也必然受到动摇。不容置疑,如此动摇的,就是事物的威信或权威性。
我们可以借“灵光”的观念为这些缺憾做个归结: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被触及的,就是它的“灵光”;这类转变过程具有征候性,意义则不限于艺术领域。也许可说,一般而论,复制技术使得复制物脱离了传统的领域。这些技术借着样品的多量化,使得大量的现象取代了每一事件仅此一回的现象。复制技术使得复制物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都成为视与听的对象,因而赋予了复制品一种现时性。这两项过程对递转之真实造成重大冲击,亦即对传统造成冲击,而相对于传统的正是目前人类所经历的危机以及当前的变革状态。这些过程又与现今发生的群众运动息息相关。最有效的原动力就是电影。但是即使以最正面的形式来考量,且确实是以此在考量,如果忽略了电影的毁灭性与导泻性,也就是忽略了文化遗产中传统元素之清除的话,也就无法掌握电影的社会意义了。这个现象在历史巨片中特别明显,而阿贝尔·冈斯(Abel Gance)在1927年曾兴致高昂地大声疾呼:“莎士比亚、伦勃朗、贝多芬也会去拍电影。一切传奇,一切神话和迷思,所有的宗教创始者与宗教本身都在等待他们以光的影像复活,而英雄人物纷纷拥到我们的门前,想要进来。”这段话正表示他不自觉地在邀请我们参与普遍的大清除工作。
本文为北大公共传播转载
版权归作者所有
编辑 | 杨馨楚
图源丨网络
欢迎合作 |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