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为什么互联网时代我们还要走进美术馆 「对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解」

时间:2022-12-12 18:13:15 来源:莲福美术馆

大家好,为什么互联网时代我们还要走进美术馆 「对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解」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受疫情的影响,今年许多艺术机构、博物馆和艺博会几近停摆。托科技进步的福,人们得以开始探索把藏品和展览导入虚拟世界中,以期解决特殊情况下的艺术之困,未曾想此举意外触发了线上展览之热。

苏国伟《朱霞烂漫》90×90cm


线上展览不仅解决了场地、时间的限制,扩大了展览的受众,让艺术更为亲民,节省了不少的展览成本,许多艺博会还创下了不错的业绩。那么虚拟的线上展览是否可以完全取代实体的美术馆呢?笔者认为,相对于网络的便捷,美术馆给予观众的已经不单是视觉的审美欣赏,而是是一种身心互动的现场体验,和不断增加的新艺术样式。线下实体文博机构依然有着不可替代之处。

胡本七《繁华似锦》 60 x 80cm


不可替代的现场感

相对于传统美术馆作为展览陈列场所的单一意义,现代美术馆的场域本身往往成为展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好的策展人会注重美术馆本身在展览中可能发挥的潜在影响,并加以改造或利用,观者在美术馆“场”的作用下更能感受艺术品的的魅力。

刘善林《秋霜》120x90cm


同时,相对传统美术馆展品的单一(架上绘画、雕塑),仅调动观者的视觉感官。现代美术馆在展览上变得更加宽泛复杂,展览可能跨界涉及诸多学科。展品可能是影像、动作、声音、甚至是气味,呈现方式可能是实物、影像、行为等等,多重调动观者的视、听、味、触、嗅五官感。更别提当下流行的“浸沉交互式”展览。

孙福生《苍宇洪荒》180×90cm


展览现场作品的体量感,近看或逼迫感、或纤毫毕现、或气势逼人、或忍不住的触摸,远观能尽收眼底把握整体的同时保持分量感,是展览现场特有的。相对而言,目前线上展览在这种现场感、感官调度上还有所欠缺,往往使人有一种身处局外的距离感。

李瑜琪《城·影》46×62cm


近距离观看原作的魅力

展出的作品除了图式、造型所传递的信息,所构成作品材质的差异也呈现不同的气息,如钢铁的冰冷、绢纸的柔软、大漆的温润、石头的粗犷,现场观看时心手同感,让人对作品有更多的感受维度。对于一些可以上手的作品,如传统手卷,那种抚摸着作品缓舒缓卷,材质经纬明晰,力透纸背的笔墨张力,扑鼻而来的墨汁清香,随作者笔墨卧游千里,是隔着屏幕难于体验的。历史悠久的作品所呈现的古旧纸张的气息、历史岁月的浸渍感也需现场体验。

孙诚管《和•风》91×91cm


艺术现场的偶发性

逛美术馆看展览,虽然可能会提前做一些展览的功课,但逛展的过程仍然像是一场审美的发现之旅。偶遇突临现场解读作品的艺术家、策展人;在一件作品前驻足,或独享其乐,或三五好友相谈碰撞思想的火花;或某件作品在四时交替,风雨晴晦不同环境中处于一种独特的状态。都是现场看展的彩蛋。碰巧美术馆或寂静无人的空旷,或作品前停留着三五细细品味的观众,美术馆、展品的意义在其中慢慢浮现。现代美术馆给予观众极大的自由度,美术馆能为你带来什么,取决于你做了什么,在这里,每位参观者都可以自己做主、创造体验,令参观美术馆真正成为新鲜有趣的体验。在美术馆会邂逅什么,需要去现场触发。

王雪捷《语一夏》130×80cm


莲福美术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升级,新馆即将于今年在厦门文化核心区域重启。作为国内首家专注漆画收藏的美术馆,莲福美术馆开馆后将秉承初心,关注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漆画作为一种材质丰富、质感细腻、光感微妙的艺术形式,在转换过的图像中往往难于还原其貌,更遑论漆画独特的温润触感,有着非现场无法体验的独特魅力,欢迎大家届时到莲福美术馆来参观体验 。


莲福美术馆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