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徐雪村和他的《溪山访友图》长卷
大家好,对哥特式艺术理解「新哥特式」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13年拍摄的法国巴黎圣母院内景。新华社发
顾问团队(排名不分先后)
潘 鹤 吕伯涛 刘斯奋 许钦松 陈永锵 单小英
卢延光 楼 钢 黎 明 方 土 雷 敏 许鸿飞
一把大火引起了人们对巴黎圣母院的极大关注,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哥特式艺术”的认识。作为800多年前的建筑,确实经历了不少修复整改,现今的面貌也跟最初有所不同,但也一定不影响其作为哥特式建筑代表而存在。
无可否认,很多人知道这座建筑,都因为文学家雨果的同名文学作品《巴黎圣母院》,他在著作里的描述,可以看出其对这座哥特式教堂典型之一的建筑和雕刻艺术,表达了热情的赞美。
但很多人也许不曾想到,“哥特式”曾经是个贬义词,含有“怪野不文”之意。这样的“偏见”甚至延续了几百年。直到18世纪,才被逐步赞誉,并受到艺术家的追捧,在英国甚至掀起了哥特式艺术复兴运动,而印象派画家莫奈为哥特式的里昂教堂,则连续画了二十张油画;罗丹更为了研究为数众多的教堂建筑,跑遍法国,并写出《法兰西大教堂》的专著。
世界著名美术史学者贡布里希曾说,如同希腊伟大的觉醒时期一样,哥特式雕刻家不在乎表现什么,而是如何让故事更加动人。
现在行走在广州一德路,经过全国最大的哥特式石构教堂时,也着实能被那偌大高耸的艺术品所感动,或者说,这也是对艺术创作的一种敬畏。
■统筹:李世云 ■采编:潘玮倩 陈福香 梁志钦 曾贵真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