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河湖文化书画摄影优秀作品展开展
大家好,非遗事业创新发展的\\「北京面人非遗传人」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山东是名副其实的非遗大省,不仅项目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巨大,近两年围绕非遗工作也推出诸多务实性举措,实现了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新时代目标。
今年以来,山东非遗领域大事、喜事不断。以“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在济南顺利举办,展示了齐鲁大地非遗保护工作的最新成果,也调动了各方参与非遗传承的积极性。
聚焦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展示,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相关地市和单位打造“河和之契”非遗工作品牌,目前成效初显,一方面盘活了全省非遗资源,另一方面为部分非遗项目找到连接市场的窗口。同时,结合“山东手造”工程实施,相关部门机构成立非遗研究院、非遗研究基地,挖掘项目背后的历史脉络,探寻时代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州府花边大套。人民网宋翠摄
牢记保护为主的首要任务
推动非遗工作发展的进程中,山东从来不回避问题。比如前些年,各地非遗保护工作存在资金不足、人才匮乏、政策落地不到位等短板。着眼于此,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化馆等部门机构,牢记保护为主的工作方针,采取多维度举措,首先将非遗项目保护好、传承下去。
2011年开始,为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积极性,山东启动年度非遗亮点工作评选。每年一次,持续至今。10多年来,亮点工作评选,逐渐发展成为山东非遗领域的“一件盛事”,受关注程度高、影响面广。尤为关键的是,最终入围的项目,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媒体的推介,为省内其他地区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参考借鉴,进而促进了全省非遗保护传承体系的完善。
济南市商河县职业中专的刘岳超,爱上了鼓子秧歌。这项商河县传承千年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如今已进入当地中小学成为校本课程。今年春节,刘岳超在家练习了一个假期。他盼望着,疫情阴霾散去时,他能再次和同学们一起,走上泉城展演舞台。
近年来,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实施“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先后公布56所“非遗传承人校园授课试点学校”,38个非遗项目进入课堂,参与学生近4万人次,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传承是保护非遗的重要手段,也是非遗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多年来,山东通过建立传承体系、明确传承主体、创新传承方式,让多数非遗项目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不能回避的是,传承的质量仍有待提高,传承的方法也有待多元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健全非遗项目科学管理体系,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认定和管理制度,把具有突出价值和鲜明特色的非遗项目列入各级非遗名录予以保护。同时,制定各级非遗保护规划和代表性项目保护计划,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和保护单位责任。制定代表性项目保护工作基本规范,开展项目存续状况评测和保护绩效评估工作。制定分类保护的规范标准,建立非遗保护工作考评制度,动态管理调整保护责任单位,建立健全非遗项目监督、检查机制和退出机制。
青州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抖空竹。人民网宋翠摄
搭建交流合作展示新空间
当下非遗保护发展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与群众生活更加紧密的结合。过去两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单位聚焦非遗的传承发展,搭建更为广阔多元的展示空间,吸引青年人、少年儿童参与,取得良好成效。
非遗传承,既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谋篇布局出规划;也要贴合自身实际,顺应时代需求打造地域亮点。
2021年年底,“河和之契:2021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在泰安市泰山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这是山东文化旅游领域,备受社会关注的重要活动。主要原因在于,山东是全国唯一既有黄河流经、又有大运河流经的省份,不仅文化底蕴深厚、非遗量多类全,而且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非遗乃至文化旅游工作高度关注,部分非遗项目发展取得实质性成效。
2021年11月中旬,由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济南市文化馆等承办的“河和之契 创新传承”2021泉城非遗文创挑战赛评审工作在济南市文化馆顺利举行。大赛自9月启动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驻济普通高校及中等职业学校师生,济南市专业设计行业、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从业人员,县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踊跃参与。
济南市文化馆主要负责人介绍,本届非遗文创挑战赛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非遗文创产品研发的积极性,参赛作品既突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又展示了泉城非遗的地域魅力,是济南文化特色融合时代特征的生动体现。下阶段,济南市文化馆将继续鼓励合理利用非遗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相关产品推广和销售渠道。
青州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八角鼓。人民网宋翠摄
找准社会力量共赢结合点
非遗在新时代要有更大发展,不能单靠主管部门推动,还要吸引各方力量共同参与。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非遗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10年。各级党委政府的系统帮扶,不仅进一步摸清了全省的非遗家底,也为项目的活态传承探索出诸多模式路径。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许多曾经“小富即安”的传承人,理念变得更为开放和创新,推动非遗项目走出作坊、回归大众,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加大传播普及力度,推动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是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的重要途径。着眼于民众的现实需求和时代发展需要,山东大力促进非遗走进校园,建立成熟的课程教学体系是前提和基础。
位于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是吕剧的发源地之一,吕剧在当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群众基础。为更好传承发展这一地方剧种,东营市坚持吕剧艺术传承从娃娃抓起,在山东率先开展“吕剧进校园”活动。2018年,东营市委宣传部联合财政、教育、文旅部门出台《东营市吕剧进校园实施方案》,提出结合吕剧振兴工程,以吕剧为重点,兼顾京剧等其他剧种,采取开设戏曲课程、优质演出进校园、开展校园戏曲活动等多种形式,在全市学校组织戏曲进校园活动。
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今年下发《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对深化推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工作进行再部署,引发山东各界广泛关注。文化大省山东有数不尽的传统工艺资源,近年来秉承创新突破理念,当地在摸清底数基础上,探索多方参与传统工艺振兴的新路径。如今在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征程上,山东多数传统工艺项目实现科学保护、有序传承、可持续发展,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抓手。
项目影响力和知名度,对传统工艺振兴具有促进作用。今年起,适应信息时代媒介传播规律,山东省文化馆对馆藏数字工艺资源,进行网络展播。这项名为“光影中的非遗”的影像展,遴选2015年以来山东重点记录的传统工艺传承人影像,展示他们鲜为人知的工作与生活场景,吸引大批年轻人关注。(宋翠 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