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赏析:中国李可染书画艺术院理事杨旭尧——“李家山水”经典传承
大家好,消博会展品「国际进口博览会什么时候开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最近,备受国内外关注的“C位选手”莫过于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消博会),于2022年7月25至30日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主题为“共享开放机遇,共创美好生活”。作为全国唯一的以消费精品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以及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消费精品展,第二届消博会继续聚焦“高、新、优、特”消费精品。
相比去年首届消博会,第二届消博会展览规模更大——展览面积从首届消博会的8万平方米扩至10万平方米;国际化程度更高——国际展区有来自61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多个品牌参展,法国将担任本届消博会主宾国;消费精品更多——汇聚了更多细分行业的全球头部品牌。
但你知道吗,
我国会展行为、会展活动的出现并非从现代才开始,它可以追溯到我国人类文明的早期,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会展活动受到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会展的内容、形式、功能以及办展方式也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在原始社会里,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而且各原始部落之间的生产技术存在着差异,这就导致了他们之间开始进行物品交换的行为。
但是这种交易的地点不固定、时间不固定,只是临时性的和偶然性的,且规模很小。
尽管如此,但它已经具备了“陈列和展示”等展览的基本特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摆”。
郑家湖战国秦汉墓地出土遗物
同时,随着社会化大分工的发展以及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特别是青铜工具和铁制工具的使用,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并为大规模的物质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可能性,为集市的产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集市是我国早期展览会的雏形,且具有商业性质,最早出现在大约两千多年以前的古代奴隶社会。
几千年来,集市一直是我国商品流通的重要途径。所谓集市,参加者主要是农民、手工业者,他们之间的买卖活动既是生产者向消费者直接出售,也是生产者之间的产品流通,这些特点已经构成了会展活动的雏形。
集市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的商、周时期就有存在,并于唐朝末年以后得到蓬勃发展。它是随着社会分工和经济交流的扩大而发展起来的。
《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宋代集市场景
另外,“庙会”是一种城乡并存举行的定期集市,也是一种传统的展览会形式,即在寺庙或祭祀场所内或附近举办的交易活动。这种活动常常在祭祀日或规定的时间内举办,且主要集中在城镇。
最初,因为在宗教节日、寺庙及祭祖场所会有许多人云集求神拜佛,一些小生产者、商贩便借此集会兜售烟火、供品等产品。后来,逐渐百货云集,成为比一般集市规模更大、货物更多的大型集市。这种集市是因宗教事件并在宗教场所产生、发展起来的,故又称庙市。
很多地区至今仍会定期举行庙会,且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除了传统的产品交往以外,还有宗教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等。
可以说,庙会作为商品交往媒介,对促进商品流通,沟通城乡联系等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除了在民族内部进行贸易之外,西周时期与南淮夷之间还设立了“互市”,这是中国历史上与其他民族或国家开展贸易活动而设立的市场,又称通关市。
互市中以马市最为有名,官府用金、银、帛、茶、盐等物与边境外的民族,如突厥、回、满、蒙等交换马匹。
清代庙会集市
秦汉之后,朝廷特定礼仪活动举行的展览,便由少府监负责,采购物品、接收贡品。地方官员有时进献贡品,常常采用陈列的方式,以示博备。如开元十一年(723年)十一月十七日,安禄山派遣儿子安庆绪等人向唐玄宗进献贡品,便将“金、银、锦、罽、驼、奚车布于阙下。
妇人皆衣以文锦,饰以义须,盛陈列以为壮”,类似于举行了一个小型的范阳特产展览会,让唐玄宗与杨贵妃观看。这些贡品有时写在清单上,类似于展览说明书。顺治二年(1645年),豫王多铎巡视江南,原南明大臣纷纷进献贡品。
《东京梦华录》载北宋在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
在清朝之前,互市主要设立在陆地边境。随着互市的不断繁荣壮大,到了清朝,在沿海地区也开辟了互市。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组织的展览活动也曾出现过。
另据记载,隋朝大业5年时,隋炀帝在大斗拔谷(今张掖扁都口)举办了由西域各国参加的“万国博览会”。博览会大厅由六合城、风行殿、千人帐三部分组成,场面宏大。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为了拓通丝绸之路,经营西域商贸 “互市”,保证长治久安,决定西巡。
《资治通鉴》上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记叙:“帝至燕支山,伯雅、吐屯设及西域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绵厨,焚香奏乐,歌舞喧噪。帝复令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纵观,衣服车马不鲜者,郡县督课之。骑乘填咽,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在《隋书·炀帝纪》中,还对隋炀帝宴会西域各国来宾的情景,作了较详细的记载:“上御观风行殿,盛陈文物,奏九部乐,设龟龙曼延,宴高昌王、吐屯设王于殿上,以宠异之。其蛮夷陪列者三十余国。”
隋炀帝令人组织文物展,并举办宴会,各国商人赶来开展大规模的贸易活动。这次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历时6天
在唐代天宝初年(782年),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韦坚开槽渠引渭水至长安,在宫苑墙外开凿了广运潭,集合了全国各地的酒舟上所载的地方特产供皇帝观览,展示茶米油盐、山珍海味、绫罗绸缎、奇珍异宝、珠宝首饰、纸笔砚墨等。就形式和规模而言,已经具有了博览会的雏形。
同时,也出现过多种专业性的展览形式,如唐代时,为了倡导农具革新,曾收集各地收割用的农具陈列于殿堂,以供宫廷王公大臣等参观和学习。
元代时,人们为了纪念死后的纺织专家黄道婆,将其生前所用的织机、纺车等纺织用品汇集于一起,立庙展览。
清朝末年,参加世界博览会就是我国早期参与国际性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近代中国会展活动的发端。
而最早见识世界博览会的人是以纯粹的私人身份去的,直到1876年,中国政府才第一次自派代表,以代表国家的身份参加了费城世界博览会。
清 光绪二年(1876)美国费城百年博览会中国展位立体照
此后,我国官方或民间商人又以组团参展、寄物参展、派员参观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先后参加了20余次世界博览会。
然而,中国参加了192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以后,由于国家战乱和动荡,中国虽未与世隔绝,但开始长期离开世博会的舞台。
从我国参加的历届世界博览会来看,其展出的产品多是传统的商品,如丝、绸缎、茶、器皿等,少有科技含量高的工业品等。但在参展过程中,进步的中国人看到了自己国家的落后,并认识到世界博览会对经济的重要作用,从而催生了中国国内的会展业。
南洋劝业会——中国于1910年举办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以官方名义主办的国际性博览会
1905年(清光绪3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劝工陈列所。
1909年(清宣统元年),当时的官府在武昌、南京举办了商品陈列所,也称物品展览会,用以展示国货,同年9月至10月,武汉劝业奖进会在武昌平湖举办,这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博览会。
1929年6月6日至10月10日,中国政府在浙江杭州举办了西湖博览会,其盛况与1926年美国费城博览会相比毫不逊色。
西湖博览会正门
博览会的展馆所分为8馆2所,展品约15万件,观众达到了2000万人次。
博览会的宗旨是“提供国货、奖励实业、振兴文化”,但由于当时经济的发展为战乱所阻碍,各行业一片萧条。
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西湖博览会以纪念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为名举办,其实质内容却无法与国外博览会相比,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当时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明显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所致。
而中国自己第一次出国办展,是在1935年11月至次年3月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
申报,1935年4月6日,对伦敦艺术展览上海预展的报道
本次展览会共展出商品3000余件,参加人数达到了42万人次,以至中国的瓷器、绸缎、茶叶畅销一时,中餐馆生意兴隆,在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引起了巨大轰动。
展览第一展厅,商周青铜重器云集
进入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分别举办了许多展览会,但由于当时我国国力不强、政局动荡、战争频繁,在展览规模和展示手法上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
但这一时期的大胆尝试,对发展国家经济、提高国际地位、增强国际交流、开阔国民眼界和振奋民族精神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资料来源:北京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中国国家历史、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