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收藏:老年书画家作品确实包含财富,只是财富是属于经营者的
大家好,AI艺术家「艺术大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邱志杰,将艺术拽下象牙塔。/受访者供图
“弄堂、寺庙、林场……”
2021年底,邱志杰确定办书画展后,给策展人维娜列了一份场地清单,“不要在正常美术馆办展。咱们要像晒棉被一样,把书法晾在竹竿子上展”。维娜头疼地拿着清单,跑了不少城市。
这不是邱志杰第一次提出“无理要求”。
2021年,他在北京三源里菜市场办展,展品是手写的书法招牌和宣传标语——它们被挂在菜市场上空的横梁上,菜贩子在下方继续叫卖;写的内容充满市井气,比如菜刀上刻着“对不起”、砧板上刻着“立地成佛”、冰鲜冻鱼上贴着字条“人或为鱼鳖”。
北京三源里菜市场书法展一角。/邱志杰工作室
固有观念中的“风雅”与“世俗”在此发生碰撞。《中国青年报》将此菜市场书法展评为《2021十大文化创意事件》,其中一句评语为:“让文化从高处落入尘埃。”
这句话也适用于形容邱志杰。
他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一手让传统文化回归大众生活,一手融合科技和艺术;办过许多非“阳春白雪”的展览,试图将艺术拽下象牙塔;曾任AI人工智能“夏语冰”的导师,是国内“科技艺术”最积极的倡导者。
邱志杰做的事情,映射着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走向。
“非正常场所”
从2021年奔波至2022年1月,维娜终于找到广州的永庆坊街区。
永庆坊所处的荔湾区,旧称“西关”,即俗语“东山少爷,西关小姐”中的西关。荔湾区是广州最老的三个城区之一,清朝时期设在此处的外贸商埠“十三行”,如今商人仍络绎不绝——叫卖的、批发的、看铺的,每天熙熙攘攘,与大街上的骑楼、西关大屋等广府文化建筑交相辉映。
市井气、铜钱味与文化底蕴共存,正是邱志杰心中的理想艺术场所。
巷子里的灯会。/灯会花絮视频
在他的观念里,艺术文化本是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就像一个老中医常年写药方,写着写着,就变成了书法。相反,过度强调艺术,会将其与生活割裂。大学时期,沉醉于传统文化的邱志杰,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在同一张宣纸上反复写了1000遍,导致宣纸完全被墨水浸染——《兰亭序》“消失”了。
他开始在传统文化中加入现代元素,去年的“菜市场书法展”是一个例子,今年的“永庆坊上元灯会”也是。
上元灯会以猜灯谜为主。起初邱志杰从网上抄了一些灯谜,又全部抹掉,“太老旧了,全是七夕、牛郎织女之类的,而且在网上都能搜到答案,毫无游戏快感”。
于是他糅合流行文化,现编了400多条灯谜,又翻书找出400条网上没有答案的,组成近850条灯谜,有猜电影名的,有猜科技术语的,也有猜网络词汇的。
“‘个个斗笠,为何晒不黑’,你知道是什么广东品牌吗?”
聊天中途,邱志杰抛出了一个灯谜,见新周刊记者答不上,他便自己揭晓:“个个就是‘竹’字,摘掉竹,斗笠就剩下‘立’字了,还晒不黑,就是‘立白’了。”
灯会一角,以及部分灯谜。/受访者供图
灯会上还有许多发散性思维极强的字谜,诸如“创世纪——打流行用语”“皇上御笔——打一美术用语”“守身如玉,日行千里——打一国际品牌”等,皆令行人面露难色。
邱志杰的目的就是把人难倒。文化传播最高效的方式是玩乐,但在此之前,它得有难度、有解谜后的快感,人们才愿意参与。
“快感”分两个层面,一层是挑战欲的。猜灯谜的人群里,时不时传出恍然大悟的一声“哦!”或是带质疑口吻的“这个谜太牵强了”,邱志杰躲在暗处窃喜:大家的兴致上来了,就会继续猜下去,“顺势领悟到了汉字联结世界万物的神奇之处”。
另一层是视觉享受。邱志杰和助手逛哈佛大学的博物馆时,看到一幅塞尚的绘画作品。邱志杰盯着画看了许久,走出博物馆门口后,忍不住倒回去又看了几眼画;第二次迈出博物馆时,他对助手说:“不行,我还要再看看。”
这幅画的作者没有过多地诠释。“高质量艺术或文化的共性,就是有把人拉回来的视觉力量。”邱志杰表示。
如此引申出了“现代生活与艺术文化相互割裂”现象的另一个原因——消费主义营销出来的“网红艺术”充斥生活,虚假的艺术体验掩盖了真正的愉悦感。
邱志杰反感这类艺术,它不但虚假,而且霸道。
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创作的波点元素近年大火,主流艺术媒体几乎都在夸赞她的前卫性,但邱志杰看不上这些波点,“给我的感觉,就是弗里达、梵高和安迪·沃霍尔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元素结合体”。
悖论出现了。原则上艺术是主观性的存在,但如果有人表示欣赏不来某些网红艺术,则会被指责没有艺术修养,所以大家都假装陶醉其中,一如童话《皇帝的新衣》里的场景。
上元灯会现场的折角处,挂了9个没有贴外层红布、只有框架的舞狮头——邱志杰认为这样看上去更特别。/受访者供图
虚假的体验,都是一次性的,没有把人拉回去的力量。久而久之,人们也不再敢相信自己的感觉,只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并将它神化。
“艺术文化需要重新创造真实的体验。”所以,邱志杰选择在人流密集的“非正常艺术场所”里,办菜市场书法展和永庆坊上元灯会。
“非正常媒介”
邱志杰的革新思想,还体现在艺术媒介上,即“科技艺术”。
2018年底,身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的他,接收了一位新的“研究生”。这位研究生没有姓名,大家都唤她“小冰”,拜师邱志杰之前,她已经参加了超过15个月的绘画培训。
邱志杰给小冰制定了一套“暴力学习法”,从过去400多年艺术史中,选出236位国内外艺术家的画作让她临摹。邱志杰会给临摹作业打分,分数低的,就让她重新临摹。待小冰能画出像样的作品后,邱志杰就让她自己打分、写评语,以训练她的独立思考能力。
2019年5月,小冰的绘画培训时长累计22个月,邱志杰感觉她的艺术水平达到了一定水准,便为她取名“夏语冰”,让她参加央美的研究生毕业画展。
夏语冰,即当下受到关注的AI人工智能,俗称“虚拟人”。她不只会画画,还会写诗和唱歌。在2022年1月底,她在央视《对话》栏目中,演唱了一曲《路过人间》,话题#虚拟人夏语冰的才艺有多绝#随即上热搜。
夏语冰在央视节目《对话》中的唱歌片段。
但毕业画展举办期间,夏语冰的身份尚未公开,大家都以为她是真人学生。有次邱志杰路过画展门口,看到夏语冰的介绍牌下方摆着两束花——献花,是认可作品的表现。
夏语冰“毕业”两个月后,邱志杰为她在央美美术馆举办了另一场名为“或然世界”的个展。在展出的近百幅画作中,包含了野兽派、浮世绘、巴比松画派、伦勃朗等7种艺术风格。当时有媒体写道:一个画家不可能同时具备多种风格,更不可能拥有如此多重人格。
夏语冰的身份揭晓后,许多人感到被冒犯了,重新跑去看她的画展,还找出了一些毛病。邱志杰觉得很讽刺,“他们不愿意承认AI画得比真人好”,更加不愿意承认AI能参与创作类型的工作。
夏语冰作品展。/网络
因为这涉及伦理问题——感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是人类引以为豪的、区别于机器的地方,如果这点优势也被取代,是否将有大批人失去工作?
在邱志杰看来,任何新技术出现,都会导致一部分人失业。19世纪,摄影技术诞生,抢了一些肖像画家的饭碗。一部分画家转行成为摄影师,凭借先前积累的审美能力,拍摄出画意摄影;一部分画家下岗再就业,尝试开发摄影技术无法触及的绘画风格,“甚至可以说,没有摄影的出现,就不会逼出梵高和毕加索”。
技术媒介的革新,反而会倒逼艺术文化进步。更何况,在社会发展浪潮中,没有一个领域能置身事外。电影在1895年是新技术,录像在1950年也是新技术,最终它们都成为我们熟悉的媒介。
AI人工智能也是当下的新技术,它的高效学习、高效模仿、高效传播等优势,将为人类社会增添更多优质艺术作品。
这又回归到邱志杰的初心——那些标新立异的,甚至数次惹怒同行的尝试,不过是为了扩大艺术的影响范围、渗透大众的生活。
但是,
为什么生活一定要有艺术?
“没有艺术,生活仍会按部就班地继续。”这是网友们讨论“艺术的必要性”时,经常搬出的观点。
邱志杰借永庆坊上元灯会中的一幕来反驳。
灯会现场,他听到有观展者抱怨说,字写得太潦草,一半时间用来猜灯谜,另一半时间花在认字上。实际上,他这次写的字体连小草都算不上,狂草更是不敢写。回想上个世纪的人们互通书信时,还经常会用到行草,“现在的人,看惯了手机里的美术字体,已无法适应书法的多样性”。
如此下去,文字只会剩下几种模式。此发展规律被套用到更大的艺术文化领域后,则指向了已经存在的“审美一元化”现象。天空必须是蓝色的、树枝上只能有叶子和花朵、喝茶就得用茶杯……这些所谓的“规则”,便是此现象结出的果,并继续禁锢下一批人的精神。
当年,那一份启发邱志杰“结合现代生活推广传统艺术文化”的、被墨水浸没的作品《重复书写一千遍兰亭序》。/受访者供图
邱志杰曾在一堂幼儿简笔绘画课后,叫一个小孩画三角形的太阳,却被反问:“太阳怎么可以是三角形的呢?”他当即心想,完蛋了,教育已经定式化了,太阳为什么必须是圆的,还要带个笑脸?
在他看来,单一的审美,肯定是有问题的。生活长期平静如水的人,思想将慢慢僵化,需要一个中断习惯的刺激点。
艺术,就是这个刺激点。同样是喝茶,有的人喝完后将茶杯摆回桌子中央,有的人将茶杯摆在桌子边缘、让它一半悬空着。它不会让茶变得更清甜,但能把围观者吓得“一个激灵”——他可能会记住此事很久,逮着人就说:“今天我遇到一个怪人……”你看,他的生活出现了一些不同。
为什么生活一定要有艺术?因为没有艺术,生活会成为监狱。
你决定去美术馆看展时,就已经准备好遭遇艺术,看到再奇怪的东西,你都能接受。如果你本打算去市场买菜,却在不经意间遭遇艺术,此时艺术和你的关系会更真实,你得到的惊喜也更多。
“推进科技艺术教育,事关我们的下一代,将会不会是一些有趣的人,有办法的人,有感知力理解力的人,将是不是一些精灵古怪的人……是不是一些从偏见、跟风、自卑和自恋中解放出来的新一代人。”/邱志杰工作室
艺术文化诞生于生活,本也该在生活中流动,却受消费主义介入、多元化审美教育缺席等影响,被束之高阁,被神化,被推到千里之外。
来来去去,邱志杰都在做一件事:将生活与艺术搅和——用艺术激活生活,用生活激活艺术。在烟火气里办艺术展是如此,推动“科技艺术”也是如此。
去年,北京菜市场书法展大获成功后,邱志杰在文章中写道:
“当作对菜市场的引车卖浆者流的致敬。”
【“C位之外” · 年度创变者】专题
1、欧阳娜娜:21岁,好像就是应该更拼一点
2、沈奕斐:“互联网不相信爱情,但我还是要为它说话”
3、黄灯:用写作,照见时代褶皱里的人群
4、路红莉:“顶流”背后的女人
5、刘媛媛:当北大才女决定直播卖货
统筹:颖宝
撰稿:颖宝
设计:H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