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新石器时代到21世纪 这些年云南陶艺走过的路「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

时间:2022-12-21 14:29:06 来源:云南网

大家好,新石器时代到21世纪 这些年云南陶艺走过的路「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云南是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制陶历史甚至可追溯到元谋人的陶器制作,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云南和景德镇、德化并称中国古青花瓷器的三大产地,清朝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器大量使用云南盛产的珠明料。”

......

近日,由云南美术馆主办,云南省美术家协会陶瓷艺委会、云南省陶瓷书画研究会承办的“滇陶溯源—云南·中国 国际陶艺邀请展”于云南美术馆开展。展览组委会委员、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马行云于近300件展品中,将云南的陶瓷文化发展历史娓娓道来。

“滇陶溯源”展览 朱欢乐 摄

非遗传承面临断代制陶工艺需要传承人“传、帮、带”

所谓“滇陶溯源”,就是探寻云南作为陶文化的发源地,同中原陶瓷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云南陶瓷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大理宾川白羊村新石器时代出土的杯、罐等陶片印证了云南陶瓷工艺有着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相较于中原地区出土陶器文物中常见的鼎、鬲等三足器物,云南直接摹仿自然界动植物的陶器颇为流行。从诞生之时起,云南陶瓷文化便展现出了独具一格的风采。

据云南省陶瓷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建水紫陶博物馆馆长谢恒介绍,云南省的陶瓷文化主要展现出种类繁多、工艺独特两大特点。陶瓷种类的形成主要基于两大条件,一是文化背景,二是陶土资源。云南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与丰饶的陶土资源,促成了建水紫陶、尼西黑陶、傣族红陶、华宁釉陶、云南青花、丽江金沙陶、永胜瓷器等独具特色的陶瓷种类。

建水紫陶 建水县委宣传部供图

目前,云南省建水紫陶、傣族慢轮陶、迪庆黑陶等三项制陶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也展现了云南制陶工艺的多样性与深刻的文化内涵。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层面对于非遗的人力、财力支持,为云南非遗制陶工艺保护发展打开了绿灯,但云南非遗制陶工艺的传承发扬仍旧面临断代的风险。

云南省陶瓷书画研究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刘也涵介绍,傣族慢轮制陶工艺近年积极参与国内陶瓷展销会、制陶技艺交流会等活动,在宣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当地年轻人普遍青睐现代化电动陶轮,追求成品速度,目前慢轮制陶工艺仅有中老年人还在坚持使用。“最年轻的慢轮制陶人可能都五十多岁了。”对于非遗传承断代,刘也涵表示惋惜与痛心。

云南青花釉里红作品 朱欢乐 摄

谢恒表示,希望能够以发展的、市场的观念保护云南非遗制陶工艺,让这些文化遗产培养造血、再生的能力;同时需要非遗传承人“传、帮、带”,以心中对文化、技艺负责的正能量,带领当地传承发展制陶工艺与陶瓷文化。

国内外制陶交流开阔创作眼界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谢恒表示,云南基本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制陶工艺,陶器在造型、使用理念等方面因地制宜,具有自身的民族特色,体现其文化价值;同时,其本身的实用性也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体现其商业价值。这也体现出云南陶瓷工艺丰厚的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交织。

但受限于云南本土陶艺匠人的文化素质及美学素养,云南陶瓷产业面临文化附加值低的发展困境。刘也涵表示,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提升陶瓷产区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和美学品味、用艺术武装从业人员的头脑,是云南陶瓷产业发展的关键。

刘也涵介绍,2007年自己的一个朋友看中建水紫陶的商业价值,邀请他策划、创作一批建水紫陶作品。以此为契机,他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建水紫陶创作与研究。“当时一个笔洗就能卖到3000多元,但是从艺术美学的角度来讲,它的价格和产品本身是不匹配的。”创作过程中,刘也涵将中国书画艺术与建水紫陶雕刻填彩工艺巧妙结合,把自己的思想和灵感融入云南紫陶艺术,在此过程中,实现了紫陶作品文化附加值的提升。

云南陶艺创作 供图

近年来,云南各陶瓷产区对于人才培养和推介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以建水为例,大力实施外地人才引进与培养本土骨干力量两项基本措施。对于本土陶艺匠人,通过培训与授课等方式提升匠人学历,通过技能竞赛鼓励匠人吸收先进制陶工艺。而外地专家学者、工艺大师等人才的引进则为建水紫陶品质提升、丰富种类、扩大影响力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谢恒对此表示:“他们丰富了建水紫陶,建水紫陶也成就了他们。”同时,与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工艺大师的对话,也能够带动当地从业人员的审美提升与灵感突破。

刘也涵作为“滇陶溯源”的展览委员会委员之一,表示希望通过加强与国内外陶艺家的艺术交流,带动当地制陶匠人学习先进的创作经验与创作技巧。“艺术家只能是带动从业人员去提升自己的审美,当然也可以通过开展书画艺术、布艺等艺术课程,各类制陶技艺技术培训等,帮助他们开阔创作的视野,不局限于自己学到的制陶技术。”

文旅融合从特色小镇的一隅到全民制陶参与度的飞升

如今,滇陶作为云南文化的一张特色牌,充分发挥其文化价值及商业价值,甚至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一环。谢恒以建水紫陶为例介绍道:“即使在疫情的冲击之下,建水的紫陶产业仍然呈现逆势增长,足见目前建水紫陶过硬的生产技术和产品品质。”

2005年左右重新起步以来,建水紫陶的发展“穿上了红舞鞋”,从业人数、市场占有率、国民经济贡献率等指标呈现出井喷式增长。从最初仅有7家制陶作坊、从业人员不足200人,到如今从业企业超过2000家、全县4万余人从事制陶行业,建水紫陶在步履蹒跚中走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传承濒危,一跃成为21世纪文旅市场的宠儿。

“从建水紫陶起步复兴之初,我们就对什么是建水紫陶从理论上作了明确定义,对建水紫陶传统制作技艺作了精准的学术定位。”在谈到建水紫陶的发展经验时,谢恒强调了将制陶工艺分析、总结、提炼、上升到理论高度的重要性。只有明确各个制陶工艺的特点、为其做准确定义,才能明确不同制陶工艺的发展方向,并将工艺特色详细整理以便推广。

通过技能竞赛,参加展览、工艺美术专业展评等方式,建水紫陶逐渐在全国甚至是海外打响名声,建水紫陶在工艺、市场价值及文化内涵等各个方面得到肯定,建水紫陶的价格一路水涨船高。这也成为建水县城和周边乡镇专业紫陶作坊遍地开花的动力所在。而全国其他陶瓷产区的工匠和投资方也纷纷到建水进行投资和产品制作。谢恒介绍:“目前,仅是景德镇就有4000多位陶瓷工匠在建水参与建水紫陶的产业发展。”

2017年起,建水开始了文旅融合的尝试,并成功搭上打造“中国特色旅游小镇”的政策顺风车,构建集产业建设、生态建设、民生工程和文旅融合为一体的建水西庄紫陶小镇。紫陶里、建水紫陶博物馆等主题性场馆的建设,为游客体验紫陶文化提供了可以触碰的实体。

建水紫陶里 建水县委宣传部供图

但由于同质化严重,且旅游市场中存在以次充好、滥竽充数等现象,在游客购买陶瓷作品作为旅游纪念品时,给游客体验造成了负面影响。对此,刘也涵表示:“希望云南可以继续利用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打破旅游纪念品的同质化弊端,增添旅游纪念品设计感和独特性。”

云南网记者 谭馨语 朱欢乐(实习)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