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这样的青绿山水 你会喜欢吗 「你那时喜欢」

时间:2022-12-21 17:57:25 来源:瀚墨云桥

大家好,这样的青绿山水 你会喜欢吗 「你那时喜欢」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新叶 原创

在中国传统的色彩文化中,“青”是五行色彩之正色,因而古人将绘画叫做“丹青”,把绘画的一支叫做“青绿”。

作为中国山水画的一支,青绿山水在唐代以前就已出现,比水墨山水的起源还要早些,而使其完善成家法的,是唐代二李将军,即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李氏父子把晋隋两代青绿色彩之法进一步表现得璀璨瑰丽、金碧辉煌,形成了山水画科中独具特色的青绿山水画流派。

此后历经几代画家对绘画内容与技法的不断丰富,青绿山水最终成为一种风格定式。如宋代王希孟、赵伯驹、刘松年,元代商琦、钱选,明代仇英,清代袁江等人都在青绿山水领域,留下了名垂画史的巨作 。

唐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唐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宋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

明 仇英《辋川十景图》局部

但随着水墨画的兴起和文人画的成熟,青绿山水逐渐遭到排挤和边缘化。如唐代王维的水墨山水和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文人画,都加速了水墨山水的独立及审美情趣的转变,进而使青绿山水失去了山水画坛的主流地位。

即便如此,青绿山水依旧是很多画家的必修课题。

如张大千、黄宾虹、黄山寿、吴湖帆、谢稚柳、贺天健、陈佩秋等近现代名家都具有高超的青绿山水技能。

张大千《青山别墅》

吴湖帆《听泉图》

陈佩秋《荷亭纳凉》

民国时期的润格,便以青绿山水最高,陈佩秋为自己制定润格时,青绿山水的价格是其他山水花鸟人物的一倍,还要另收两成墨钱,吴湖帆、胡佩衡、王季迁等人也都如此。

这是因为青绿山水的材料昂贵,耗时费工不说,难度也比其他绘画形式大得多,因而画青绿山水的画家越来越少,只有极少数有志者在传统中另寻蹊径。

在当代画坛,就有这样一位锐意进取的青绿山水画家——贾志发,他在继承传统青绿山水画技法的基础上,借鉴了现代绘画的平面性和色彩构成,使他的青绿山水呈现出别具一格的个人气息,令人观之印象深刻。

对传统青绿山水的正规训练以及对水墨与中国色彩的领悟探索,使贾志发突破了笔墨和色彩不能共存的矛盾,让色彩从辅助性的地位跃升为造型、色彩并重的艺术体系,弥补了传统中国画色彩缺失的局面。

贾志发《空亭记》

贾志发《澄明之境》

贾志发《春夏秋冬四景系列》

贾志发《鹿原》

贾志发《呦鹿图》

贾志发《呦鹿图》

青绿山水的最大特点,就是色彩的表达。

色彩在中国画中一直都不是一个主要的研究对象,然而在青绿山水画中,却将色彩作为重中之重来研究,从而拥有了一套自己的色彩体系。

单从审美上来说,青绿山水画的设色一直都以装饰性色彩为主要表现自然的手段,从最初产生一直到现代的艺术创作,更多是为呈现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并不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和哲学色彩。

从六朝开始,青绿山水由兴盛到衰微再到延续发展,大约有一千多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青绿山水衍生出金碧山水,大青绿,小青绿,没骨青绿和泼彩青绿几种形式。

金碧山水重在金碧辉煌,大青绿山水长于灿烂明艳,小青绿山水妙在温蕴俊秀。小青绿山水在明末出现,以蓝瑛的没骨重彩山水为代表。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张大千、刘海粟等创立的青绿泼彩山水。没骨重彩长于艳丽缤纷,青绿泼彩长于热烈酣畅。

贾志发《小景设色山水》

贾志发《小景设色山水》

贾志发《小景设色山水》

作为普罗大众,面对一幅字画带来的感受,很少能从专业的视角进行多重解读,只是会不自觉地被吸引,而被吸引的原因,无非是字迹流畅且能看懂,而画则带来了视觉上的舒适和心灵的愉悦。

艺术作品诚然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迸发,但成功的艺术并不是孤芳自赏,也不应是曲高和寡,更不必去费尽心思地进行晦涩繁缛的解读,虽然,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不应拒人于千里之外。

当各种流派与青绿山水渐行渐远,面对各种令人费解的视觉冲击,青绿山水以其为人带来的审美愉悦和鲜明的艺术价值,越来越受到观赏者和收藏者的青睐,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初学者涉猎,那么,这样的青绿山水,你会喜欢吗?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