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艺术追求与现实生存「生活的奥秘存在于艺术之中」

时间:2022-12-22 18:37:16 来源:黑白的触动

大家好,艺术追求与现实生存「生活的奥秘存在于艺术之中」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引子

公元前300年,一个丑陋无比的古希腊青年在雅典的城市郊野间奔波和沉思,他肤如枯木,臀肥如锅,面绿如藓,还是个歪脖,在“健美即正义”的雅典,他的形象就是在阐述“罪恶”,不要说漂亮姑娘,就是色衰的大娘见了他都唯恐避之不及。然而,他压根不在乎,依旧每天奔波和沉思,似在追寻一件什么特别的东西......

公元68年,一个13岁的古罗马少年终于告别了奴隶生涯,尽管被主人打残了一条腿,却迎来了向往已久的自由身。可接下来,他没有像一个自由的孩子般释放青春,而是继续过着外人眼中的“奴隶生活”——宅在一所小屋里,与一张床、一领席、一盏灯和几卷卷轴为伴,他却不觉孤单,日以继夜冥思苦虑,似乎也在追寻一件什么特别的东西......

公元1965年,越南战场上,一架美军飞机被击落,飞行员被俘获,审问中,越军得知飞行员是美国海军上将,如此“大鱼”自然少不了一番“特殊招待”——长达八年的残酷虐待。在他之前和之后,还有不少被俘的美国飞行员,他们大多都承受不住凌虐的煎熬,去了另一个世界,为何这位海军上将能坚持八年直到获得释放,他一定有什么特别的东西......

公园2018年,北京一所心理咨询中心温馨的候诊过道里,一个年轻人焦虑地来回踱步,他因为一直不敢向老板提出合理的加薪要求而寝食难安,没有胆量争取,也没有魄力放下,患得患失折磨得他无法安心生活工作。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来咨询了,前两次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他期待着:咨询师这次一定要给他一些特别的东西......




海军上将

1973年,旷日持久的越战让美国和越南都疲惫不堪,边打边谈成为两国不得已的选择,战俘交换应运而生,在河内被关押了八年的海军上将得以重回故土。

回归后的上将成为了人民心中的英雄,他挺过了八年的残酷拷打,遍体鳞伤,可精神却没有丝毫被摧残,要知道,经历过战争残酷的幸存者,十有八九会在余生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折磨。

带着敬佩和好奇,一位记者坐在上将的对面,听他回忆八年的自救传奇......


八年前的一天,“我”驾着飞机在越南北部执行轰炸任务,不幸被高射炮击中,飞机坠毁,“我”跳伞逃出,身上只带着一本常读的《手册》,被越军抓获。

被抓时,“我”脑海里闪过数个将发生的情况,但无一例外,“我”生存的几率很小。“我”是当时一系列轰炸任务的指挥官,掌握的情报意义重大,“我们”启动轰炸计划的理由并不正义(后来爆出美国升级越战的“东京湾事件”属子虚乌有),但作为军人,确保完成任务和尽力促成战争胜利是“我”的天职,无论发生任何情况,“我”都不会出卖国家,即便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本已做好牺牲的觉悟,但越军并不着急处死“我们”,在一系列的刑讯逼供后,把“我们”关押了起来。看来,他们并不想让“我们”那么快就死去,而是要榨干“我们”可供利用的每一点价值。

之后的日子如地狱般残酷和煎熬。


起初,“我”周围的一些士兵陷入了狂喜,他们坚信强大的美国一定会马上战胜越南,再过几个月,也许在感恩节的时候,就可以回到家乡了。然而,感恩节时,什么都没有发生,依旧是隔三差五的拷打和侮辱。他们仍然乐观:再过一个月,圣诞节时一定会有美国大兵来接自己回家,一定!圣诞节时,什么也没有发生。

很多人从这时开始崩溃,要知道,在长期的凌虐中,肉体伤痛已经算不上什么了,有人肩膀被打断,有人后背被打骨折,有人双腿被打折......但大多数人都挺了过来,因为他们坚信能活着回去再见到家人。然而,一次又一次希望落空后,他们撑不下去了,乐观变成了绝望,无法面对残酷的现实,最终郁郁而死。

听到这,记者长吁一口气,仅仅是想象那种残酷,就让他毛骨茸然,旋即,他恢复了好奇和崇敬,“那您是怎么挺过来的呢?”

海军上将继续回忆......

和大多数士兵一样,“我”也有一种乐观的信念:“我”一定会活着回去见到我的妻子和孩子,“我”不知道需要多久才能实现,“我”也不去想需要多久,也许是下一个圣诞节,也许是10年后的圣诞节,但“我”相信一定会实现。所以,“我”没有经历其他人经历的那种失望。

另外,“我”的主要精力用在面对现实、应付现存困境中的各种问题:“我们”时不时会被拉出去拷打、越军动不动播放一些宣传片弱化“我们”的意志、战俘营里常充斥着狂躁、消极、抑郁甚至自杀冲动......这就是“我”所面对的现实,不论“我”如何乐观、积极,都没法改变这一现实,“我”能做的,只有接受现实,在自己能控制的地方尽力而为。

比如,有一次越军想拍摄“我”的一些画面以显示他们优待战俘,那几天他们给“我”好吃好穿,想让“我”看上去从未被虐待过,拍摄前,“我”用链条将自己打得遍体鳞伤,还用刀片将脸割破,让越军的计划无法得逞。


为了团结和鼓励战俘营里的士兵,“我”发明了一种密码:用敲墙的快慢表达英文字母,当有士兵因受虐和思乡承受不住时,“我”就发动其他人一起在墙上敲打“我爱你”,这个办法安慰了很多处于极端情绪的士兵。

听到这,记者的钦佩之情溢于言表,“在这种极端困境下,您还能鼓舞他人,真是不可思议!”

海军上将似乎并未对记者的钦佩所动,平静地说道:“能做到这一切,全是这本书教我的。”

说着,指了指面前桌上的一本书,封面上的题目赫然而朴实——《手册》......





白领小张

“白领小张”就是“引子”中去做心理咨询的年轻人,其实,他可以是“小张”,也可以是“小李”、“小王”、“小赵”......可能是你身边的朋友,也可能就是你我,这样的职场困惑太普遍了,类似的困境是今天大部分年轻人都可能遇到的。

走进咨询室,温暖的环境和咨询师温暖的表情让小张的情绪缓解了一些。

“老师,上次我按照您说的心态调节方法,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可第二天见老板的前一刻,一种深深的恐惧又向我袭来,我犹豫再三,实在拿不出勇气,最终也没有迈出那一步。我为什么这么怂啊!”

咨询师耐心听他宣泄,微表同情,然后说道:“记得上次你提到童年时的一件事:学校里被同学夺去了玩具,回家后被妈妈训斥‘你怎么这么怂,明天就去找他抗争,夺回玩具’,后来你觉得每天上学都很有压力,起初只是胆小,之后在妈妈的推压下,你觉得胆小是一种错误,是一种非改不可的罪恶,你渐渐对‘胆小’产生了焦虑。”

小张赞同道:“是啊,我天生胆子小,但胆子小总归是缺点,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畏缩不前肯定是不行的。”

咨询师:“‘胆小’不意味着畏缩不前和逃避无为,你之前说喜欢看美剧《权力的游戏》,其中有一个角色叫‘山姆’,你一定熟悉。”


小张:“是的,我喜欢山姆,但我不喜欢他懦弱的性格!”

咨询师:“山姆是有些缺乏自信,然而你知道,他是为数不多的能独自面对并消灭异鬼的角色,是琼恩的好助手,是有担当的好丈夫,危难关头他极少退缩,他聪明、有洞察力、有大局观、有正义感,比起其他所谓‘强硬’的角色,要强出不少。所以,尽管平时看上去唯唯诺诺,胆小怕事,但山姆绝不是一个懦弱的人。最重要的是,山姆接受自己的性格,不会为自己的‘怂’而焦虑、烦恼,而且在长期、稳固和真诚的人际关系中,山姆也是广受尊敬的角色,不仅琼恩和他有过命之交,连骄傲的龙母也对他刮目相看。”

咨询师顿了顿,小张若有所思,若有所悟。

咨询师:“如果回到童年,现在的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小张眼中含泪,情绪稍有些激动:“我就是一个很‘怂’的人啊,我不可以是个很‘怂’的人吗?我是个很‘怂’的人,你就不爱我了吗?那就是我啊......”

小张越来越激动,说到最后,泣不成声......

一周后,小张趁着周末回家,跟妈妈坦露了多年压在心里的话......

又一周后,小张心情平和,自信地朝老板办公室走去......

再后来,小张跟我说:那次咨询他的确得到了一些特别的东西,以前只知道改变,不知道接受,现在明白,先接受,再改变。

李松蔚


(以上案例取材于心理咨询师李松蔚在某节目的分享,有部分改编)



斯多葛


有一段话非常有名,你很可能听过:

愿我有宁静

接受我不可改变之事

愿我有勇气

改变我可改变之事

愿我有智慧

区别这两者的不同

这段话在现代人尤其是西方人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台历、壁画、碗碟上的刻字、甚至纹身......



它就是著名的宁静祈祷文,来自二十世纪美国最负盛名的思想家——雷茵霍尔德·尼布尔,他的著作和思想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美国社会的宗教、政治、哲学等领域,推动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变革。

而尼布尔思想的主要来源,是被称为“斯多葛主义”的古希腊哲学学派。

“斯多葛”对于不太熟悉哲学的小伙伴可能比较陌生,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甚至伊壁鸠鲁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先贤。

其实“斯多葛学派”和柏拉图创立的学园派、亚里斯多德创立的逍遥学派以及伊壁鸠鲁创立的伊壁鸠鲁学派并称为古希腊四大哲学学派。

斯多葛主义对西方政治和文化的影响极深,西方的“个人主义”、“人人平等”以及“自然法(认为人的权力是由类似上帝的超然存在所赋予)”等思想均来源于斯多葛主义。


在“引子”中提到的“特别的东西”,就是斯多葛主义,丑陋青年是它的创始人,跛脚奴隶是它的发展者。

丑陋青年名叫芝诺(不是以“芝诺悖论”闻名的那个芝诺),跛脚奴隶名叫爱比克泰德。

不同于大多数哲学家——富二代、非长子,不用操心生存和持家,把思考和哲学当成是消磨时间的爱好,芝诺和爱比克泰德的哲学可以说是“心要向阳,面死而生”。

芝诺早年经商成功,积累了不少财富,但他却一点也无法享受财富带给他的乐趣,他丑得出奇,内心对真理的渴求欲也强得出奇,是以抛下家财,过着苦行憎般的生活。

爱比克泰德出身于奴隶家庭,好不容易熬到主人去世,获得自由,潜心哲学,终成古希腊思想之集大成者,后设立学园,传播思想,很多罗马贵族都是他的“粉丝”,然而他一直坚持清贫的生活,终生未娶,还收养了一个孤儿。

爱比克泰德的思想后来被他的学生整理成册,就是上文中拯救海军上将的那本《手册》。

西方有一本书叫《从优秀到卓越》,书中研究了50年来稳居世界500强的大企业,试图找到卓越公司的秘诀,其中关于信念的秘诀,是一条被称作“斯托克代尔悖论”的观念。

斯托克代尔,就是上文中的海军上将。




他既能像乐观者一样保持对未来的美好信念,又能像悲观者一样正视当下的残酷现实。这样的“悖论”,帮助他在困境中生存了下来,也是很多企业从优秀跨入卓越的信念秘诀。

斯多葛主义中诞生了《手册》,《手册》启发出“斯托克代尔悖论”、“宁静祈祷”以及心理学中新的行为认知策略,那么作为源头的斯多葛主义,到底讲了什么呢?

斯多葛学派认为,这个宇宙中有一个叫“世界理性”的主宰,它类似于上帝,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要做的,就是顺从“世界理性”,过一种秩序、克制、少欲望、有道德的生活。

当然,作为一门成熟的哲学系统,斯多葛主义所涵盖的内容要远远深广于上面简单的说明,它包括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等范畴,远不是一两篇文章就能说清楚的,但斯多葛主义所衍生的一些见解,却鲜明而简约,比如“要分清楚什么是个人能控制的,什么不能”、“要培养一种合适的、与世界和谐的愿望”、“让自己习惯不可避免的失去”、“如果你追求能得到的,你就能得到所追求的”......




这里,请允许我再引用两位哲学家的话来说明斯多葛主义主张的生活方式:

“人要与自我达成一种和谐关系,这种关系能使人避免为欲望和快感所驱使,使人能驾驭并超越它们,保持理性上的平静,不受内心激情的束缚,实现可以充分享有自我或自我对自己的彻底征服。”

——米歇尔·福柯

“在一切方面都是温和的,有着淡淡的痛楚和轻柔的快感,有着适度的欲望和不甚疯狂的爱情。”

——柏拉图






哲学无用?

有人说:哲学无用!

是啊,一大堆不知所云的概念和道理、对“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的较真,要我说,不仅无用,还无趣、无聊!

然而,正是在这些貌似“无用”、“无聊”的思考中,诞生了很多珍贵的观念和理论,形塑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制度、文化传统、政治格局......

我一直认为,哲学是用理科的态度和技术去研究文科的主题,用严谨的逻辑和周密的思考去厘清纷繁的世相和复杂的人性。

如果凭着个人经验发表一番有关“生活真谛”的言论,很可能是“鸡汤”,既不普适,也很可能不科学。

然而,如果是一套系统的哲学观念所启发的人生道理,那么就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思考,比如斯多葛主义的主张——“无法改变的就欣然接受”,在当今功利至上、崇尚享乐、人人好强、竞争激烈的社会,我想,是具备一些建设性指导意义的。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