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蒲松龄画像印章之谜
大家好,我与陶艺为主题写文章「陶瓷手臂」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七月十四日,夏日的清晨,经历了夜的洗礼,接受着初升朝阳的沐浴,格外宜人。泾县蔚蓝的天空,那样的远,那样的深,淡淡的织云,映衬出天空的玉洁冰清,澄澈清纯。轻风中,晨光下,鸟儿脆生生地唱着,花儿轻盈盈地笑着,叶儿亮晶晶地绿着。
七点草草早餐后,我随著名摄影家许远老师,胡东风大哥,团队一行老师们,迎着黎明曙光,去皖南泾县陶窑村古遗址采风,车平稳行驶着,路两边风景如画,远处山峦朝雾茫茫,似在画中行,琴溪陶窑村,距县城14公里。遗址有两处古代青瓷堆积层,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厚度约6米以上。出土陶瓷残片为多。据初步考证,此系五代至北宋时期主要烧制日用品之青瓷窑址。
车在颠簸中到了一处破旧狼藉的院落里停下,满院陈旧断壁,显得那么苍老,四五十年代建筑低矮黑暗,院落里到处是盆盆罐罐,师傅们忙碌着,脸上洋溢着骄傲。
在这里,我有幸认识了高级陶瓷工艺师陶水莲老人, 她是一位指尖舞者,其父也是一名制陶大师,闲谈时老人讲,家里三个姐妹,父无子,封建社会里,手艺是传子不传女的,后来,迫于生计,父亲无奈才把制陶工艺全数教给她,为此,引来了亲朋好友的不理解,一个姑娘家家,整日里与泥土为舞,有啥出息,可是,陶水莲老人一直坚持至今,她坚持的不单是生计,还有父辈的工艺传承与责任。此后,她的陶艺创作也深受其影响。几十年玩泥巴的经历,让她有了“泥巴仙子”的美誉。玩泥玩出水平,也玩出风格。她在陶艺创作中有了别具一格的作品展现和生命表现。传袭家艺,又秉承精粹,她在用心制陶,用情育陶,用精神养陶。每一件陶艺都是一个世界,有生命,有情性。她在用手制陶,也在用精气神制陶。她在解读和诠释,在剖析和创造,在完成生命的创作,心之所想,情之所系,力之所为,神之所露。因此,在她的陶艺中,不仅有泥性的质感,还有人性的品质,两者的融汇,就涤荡出陶性的精彩纷呈。
陶水莲老人, 庚年69岁,慈祥的脸上带着微笑,举止露出制陶人的高尚修养,我面对她坐下,当打开制陶的话匣时,她拿起一只带有“寿”字陶罐问我,先生可知此罐名字,它有何用?我茫然汗颜,于是,老人讲述了一段当地民俗故事,此罐叫“花罐”,也叫“寿罐”,是当地谁家老人去世后,在第一时间子女们就把米煮好,再把米放进“花罐”里,米的上面放上鸡蛋,放在棺材前面,等逝者入土时家人便争抢“花罐”里的蛋饭吃了,谁吃的多,谁就会大富大贵,吉祥如意,财达三江,子孙满堂。再后来“花罐”就随着逝者长眠于地下。
任何陶艺的创作都是源于生活的感悟。陶艺在陶水莲老人的人生里,生活着、孤独着、纯净着,与陶为伴,用心灵与作品对白,专业与敬业,耐心与专注,她把工匠的品质渗于创作之中。几十年的坚持,炉火冶炼出来的耐心和专注,使她的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有型成器,有情成义,有心则为生命,这就是她的陶。有性格,有品质,有信仰。正如陶水莲老人所说,人须有信仰。靠信仰来支撑生命。我想,她的作品也是靠这种信仰注入了自己的心血。
陶艺是一种与绘画、雕塑、书法、设计及其它工艺美术密切相关的综合艺术,糅合着众多的文化元素。而陶水莲老人在陶艺创作过程中,用她对艺术的感知和理解,自觉地履行和担当着一个陶艺人的使命。其命与土相溶,则得土之殷实。其运与陶结缘,则得陶之厚重。她的作品为我们展现的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那些瓜瓜果果,那些坛坛罐罐,乃至于一个小小的把玩物件,都充满着她的情感和精神、理解和创意。沉于陶,醉于陶,忘形于陶,这就是陶水莲老人对陶的情衷。
泥土在炉火高温中羽化自己,只为熔炼变成陶瓷让人们另眼相看。
陶水莲大师制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