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书画鉴定专家
大家好,高山流水听琴音解析「听高山流水」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人生际遇,皆是缘分。我与高琴共事时间虽不长,但从她身上学到的东西却不少。她性格阳光开朗,在摄影界颇有人缘,工作雷厉风行,该拍板时拍板,绝不拖泥带水。
198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的江南女生高琴来到北京,就像从厦门独流入海的西溪,一个回流折向了华北大平原,又像一棵北京的市树国槐,深植在中国摄影家协会这块园地里。鸟飞过,云飘过,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槐花开了又落,这棵槐树越长越高。
自踏入《大众摄影》编辑部那天起,高琴就像是榫卯,天衣无缝地“安”进中国摄影事业中。作为一名“小编”,她曾建言开辟“求索”栏目,介绍富有探索精神的青年摄影人;作为《大众摄影》杂志主编,她推动四色印刷,大兴“开门办刊”之举;担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秘书长期间,她勇挑重担,参与组织中国摄影艺术节、中国摄影金像奖、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等活动;改革开放30周年,她策划金像奖得主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作品展……38年,一个人,一个机构,一辈子从事一项工作,把工作做成了事业,把事业做成了挚爱,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体验?
2016年,高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获得项目资金,《一个人的摄影史》(中国摄影出版社)之“界上观”“我和他”两册的出版提上议事日程。
“界”指摄影界,加“上观”二字,忽然就变得形象,宛如“壁上观”一般。高琴的“界上观”,观得认真、全面,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她梳理了自己职业生涯里所遇到的人、经历的事以及感受,还将自己担任《大众摄影》杂志主编10年间撰写的部分卷首语收入其中。品读高琴所撰“卷首语”,不但是一种享受,还总能带给人启迪。离开主编岗位的她,依然关注业界,续写着新岗位上的“卷首语”——“界上观”中有30多篇文章末尾标注了“本书首发”字样,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为2009年到2021年,其中包括对“荷赛”新闻摄影新标准的思考,对“数字技术不能改变什么”的追问,对重振“工业摄影”和“民族摄影”的畅想,对勇立业界潮头的“浙江摄影”和“生成中的深圳摄影流派”的解读,对部分摄影家举办作品展览的洞见……这些文章关注行业热点,颇多真知灼见,读来令人难忘。“界上观”既是高琴人生美好记忆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摄影人成长、中国摄影事业发展的见证。
而《一个人的摄影史》之“我和他”,则以高琴本人与62位“他”的叙述,展开关于摄影历史的诸多片断回忆。这62位与高琴有过交集的人物,有的是中国摄影界的重量级人物,更多的是来自基层的普通人。“把镜头对准老百姓”,这是高琴的新闻观;“集众人之力,写历史之重”,是高琴的创作观,她习惯于将“小我”放在“大我”的时代背景之下考量。
虽说是“一个人的摄影史”,但鲜有对自我功绩的描述,高琴总是以平视的眼光看世界,以深情的目光看摄影。她笔下的摄影人,可亲、可敬、可爱;她笔下的摄影往事,有情感、有色彩、有温度。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摄影史》,其实就是通过一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来解读中国摄影的历史。诚如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李前光在为本书作序中所言:“高琴是幸运的,她献身的单位是全世界最大的摄影机构,拥有最丰富的摄影媒体;高琴是幸福的,她服务的对象是全世界最庞大的摄影队伍,伟大的时代和美好的艺术成就了她不凡的人生。”
我想,一个人,如果终其一生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这样的人生,无疑是幸福的。人生为一大事来。高琴,为摄影而来。
(作者系中国摄影出版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