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声乐歌曲桥「风雨桥的来历」

时间:2023-01-06 14:05:05 来源:光明网

大家好,声乐歌曲桥「风雨桥的来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风雨桥》剧照 演出方提供

“古老的红豆杉啊,唱不尽对春风的爱。五月的金蝉儿啊,唱不尽对阳光的爱。各民族的儿女啊,唱不尽对母亲的爱。侗家的幸福大歌啊,唱不尽对祖国的爱。”这是大型交响侗族大歌·歌剧(清唱剧)《风雨桥》尾声的唱段,表达着侗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讴歌和对祖国的热爱。

6月10日晚,由长沙交响乐团、湖南工商大学音乐学院主办的湖南省文化综合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大型交响侗族大歌·歌剧(清唱剧)《风雨桥》在湖南长沙首演。作品由长沙交响乐团委约词作家瞿琮担任编剧及作词,作曲家周虹担任作曲。音乐会由长沙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湖南工商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肖鸣担任音乐总监及指挥。

《风雨桥》的故事源自一段美丽的传说:一对恩爱的年轻夫妇过桥,河里的螃蟹精觊觎妻子美貌,于是将其掳走。丈夫心急如焚,几欲投河。水底花龙深深为男子的痴情感动,飞天而出解救女子,让夫妻重聚。后来,侗族人将这座小木桥改建成画廊式的大木桥,并在柱上刻了花龙的形象,盼望代表正义的花龙长驻人间。这种有“盖”的桥梁集桥、廊、亭为一体,是侗族特有的建筑,由于能让人躲避风雨,人们又称它为风雨桥。

2019年7月,周虹在长沙交响乐团领导陪同下,来到位于湖南湘西的通道侗族自治县实地采风,风雨桥的建筑技艺及背后的生活智慧令周虹赞叹。旋律优美动人,和声丰富、自由、和谐,同时载歌载舞的侗族大歌更给周虹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在后来的创作中,侗族大歌经常萦绕在周虹脑海、心间。

侗族大歌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其结构严密而精美,歌词意蕴深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用交响乐对话中国非遗,将侗族大歌的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洋歌剧、清唱剧的表现手法相结合,这在我国交响乐、歌剧创作史上还是第一次;同时,又是与德高望重的剧作家、词作家瞿琮合作,周虹感到压力很大。“瞿琮老师富有诗情画意且易唱易记的剧本、歌词,与侗族大歌的独特风格相结合,让我增添了信心。”周虹说。

经过词曲作家与主创反复商定,《风雨桥》最终定位为具有民族歌剧元素的清唱剧,这样既可以充分体现长沙交响乐团的分量,又能够把歌剧所具有的戏剧性凸显出来。然而周虹深知,传统的清唱剧是源于欧洲的一种大型声乐套曲,虽然有一定的戏剧情节和多种声乐曲、管弦乐队,虽然也包括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可是,它的戏剧性和舞台表现力仍非常有限,在艺术水平高度发展的今天,难以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于是,周虹决定,把歌剧和清唱剧进行深度有机融合,在作曲的安排与结构上按照歌剧的要素来创作,以期收到“1 1>2”的效果。这样一来,《风雨桥》就兼具了歌剧和清唱剧的特点优势,既可以作为歌剧演出,也能够作为清唱剧与观众见面。

拿定主意,周虹开始思考如何让交响乐与侗族大歌深度对话、擦出火花。由于地域和语言的关系,湖南通道的侗族大歌与贵州、广西的大歌有所不同,有许多独有的特点。通过采风,周虹从《拜梁蒙》《金板鸟》《嘎哺盛》《努盛更》《唠言穷》《生也嘛》等独具特色的湖南通道侗族大歌中汲取养分,充分运用独唱、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男女声小组唱、合唱等歌剧的创作要素,在独唱中突出了侗族大歌的旋律特性,在合唱中展现了侗族大歌多声部演唱的和声特色,通过交响性的歌剧创作,既保留了侗族大歌的特点,又让古老的侗族大歌借助现代的创作技法和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得到更好、更远的传播。

侗族大歌不仅好听,而且好看。根据侗族大歌载歌载舞的特点,周虹在作曲中尽可能给歌唱演员和舞蹈演员留下更多表演空间。《风雨桥》中的声乐演员都来自长沙交响乐团,他们演唱技巧纯熟、舞台表演经验丰富,为整台演出增色不少。舞美设计方面,主创把剧场舞台上的拱形楼梯打造成“风雨桥”的形态,为演员表演提供重要支点,再加上具有鲜明侗族特色的服饰,《风雨桥》的戏剧性和视觉效果得以加强。

《风雨桥》用交响化的创作手法与新颖的舞台美学展现侗族大歌,既是一次艺术创新,又是一次文化创新。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而且对于侗族人民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凝聚来说,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风雨桥》的创作演出弘扬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国内文化产品供给,同时推动带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音乐作品走向世界,用交响对话非遗,用音乐讲述中国。(罗群)

来源: 中国文化报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