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丑陋的书画家有哪些「备受争议的画家」

时间:2023-01-06 17:25:07 来源:当代国画

大家好,丑陋的书画家有哪些「备受争议的画家」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或许是会引出一片骂声的文字:因为似乎大有“打击一大片”的嫌疑;这也许是令人很难堪的文字:因为或许一些人会从中读出自己的形象;这或许是引起哗然的文字:很多自认为一直的高雅受到冲击和贬损,心理会大大失衡。


其实我自己也是这丑陋行列中的一员,之所以要立这样一个题目是因为在内心压的太久的东西要喷发。正像我们创作时的激情和灵感一样,不吐不快。当然中国历来有“家丑不外传”的习惯,但也有“说破无毒”一说。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但真如此,于我却没有必要,因为我获得的远比付出的要高的很多,更不想借用柏杨《丑陋中国人》的题目说事。


真正的想法是把当下这行人常年锁在心灵衣柜角落里的“骷髅”搬出来在光天化日之下晒一晒,倘若真的无意间伤了谁的脸面和自尊,呛了谁的肺管,踩到谁的尾巴,尽管下大力气骂来,笔者接招就是。


不知是否有人统计过,时下“书画家”的群体究竟多大?可否计算得精确?让我们先从年龄和群体结构上简要分析一下吧。


从孩子说起,只要愿意涂鸦或家长出钱参加一个或几个培训班,再有意无意地参加几次展览,轻易地获奖(有时孩子都不须动手,指导教师权作枪手即可)。抢回一个或一堆“金娃娃”回来!什么证书、集子、喜报、奖品纷纷到手,前提是交点费——拿点实实在在的家长血汗钱。于是乎,数不清的“儿童”、“少年”、“神童”艺术家便产生了。


艺术院校出来的学子,不管学没有学到知识,大都自然过度为“书画家”,能参加几次展览或弄出点什么花样来又被称为“学院派”、“实力派”、“主流派”等吓人的头衔和标志;业余爱好也可投师求艺,或参加个艺术类函大电大什么的,也是自学成才,按需弄个艺术类的“师”、“家”之类名号;农闲时节,农民勾勾抹抹地画些心里热爱的事和物,尽管没有太高的艺术含量(只有书画艺术的原始状态)便也产生了大量的“农民书画家”;年龄大、退休后参加这个班那个班或老年大学后又成了“老年书画群体的骨干”,别管写的如何、画得怎样,把一生打拼剩下的一点可怜积蓄拿出来办画展、出作品,找几个名人吹捧一通,摇身变成了这个“协”那个“协”的会员、理事及更多的头衔名目“轻松加愉快”。


只此一炒,全国人民中只要手里拿个笔都可以成为书画家了!可是且慢,这里边还没有包括专业画家及埋头把中国书画当作学问和国粹进行苦苦追索的画人们呢!


书画家这词本身就不是什么专业职称和实际职务,含金量原本也不很高。说穿了,也即和蹬车者、扫街者名分没太大差别,正如小商贩被称为倒爷,蹬车者被称作板爷一样,叫得再响也绝不会真的就是爷。只不过书画艺术家沾点文化气息,显得雅一点,受用一点罢了。


这不计其数的书画家自然要生产出更加不计其数的“作品”,其中不乏“名作”、“巨作”,百米、千米长卷也不在话下。这“全民书画”的普及性是值得大大称道的,但绝不敢保证作品格调和品位的上乘。也势必造成书画艺术品市场的混乱和消费者的无所适从。特别是只要花几个钱便随处可以定出“画价”、“润格”等等的大量“作品”。


我们描述书画家群体的整体面貌是要说明作为职业画家和埋头于真正做学问的书画艺术耕耘者面临的窘境,逼得他们不得不丑陋。



经济时代无情地把书画作为一种直接商品推向市场的时侯,艺术和艺术家还没有做好准备,特别是消费群体在不成熟、懵懂和盲目的情况下,假画赝品、粗制滥造的东西难免混在其中。消费者在没有专业信息的情况下,只好从名头上去寻找自己的消费点,对大多数书画家的心理冲击也即不可避免了。心理的变形自然会影响到创作心态的变化,大致可归纳为:


急功近利、粗制滥造:只要有人买账,拍卖行也好、市场也罢,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平日里的尊严、风格、脸面、名誉都可以放到一边,大笔一挥,大批复制品潮涌般地从作坊里流淌出来,可谓“一钱障目,不见艺术”,除金钱外别无他念。一些所谓大家、名家、高手早已按奈不住,纷纷披挂上阵。国内国外,上通下联,办展出书,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大有铺天盖地之势。更有甚者胡吹滥捧,只要有人出价,找几个“媒婆”、“掮客”拉关系、托门路,你吹我捧,煞有介事,“只教日月换新天”,只要上钱,说炒就炒,书刊杂志、电视网络,无孔不入,高擎“炒作出精品,宣传出大师”的招牌横冲直撞。理论上故弄玄虚,连连抛出“反传统”、“新意识”、“整合”、“建构”、“等于零”、“推翻”、“打倒”“没出路”等让人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的所谓新词汇。书画作品上,“丑书”、东倒西歪的所谓“现代书法”和“千层墨”乃至肚皮长出一条腿来的“前卫派”等“现代文人画”。不论专业、业余,称大师呼泰斗,这王那霸,乃至鸡鸭鹅狗、狼虫虎豹、飞禽走兽,不管是存在或传说中的动(植)物各有其主,家家称王。说来也怪,动物世界的所有霸主地位均由当今画家所占有。几吊铜钱便把人直搞得晕头转向找不着北,可怜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将在另文中专论)不是顺嘴一说那么简单,更不是一些人认为的掌握一招半式就算是懂得了中国书画精髓,要真正登入中国书画艺术的殿堂没有几十年的苦苦煎熬是绝对不行的,对其内涵和外延的文化了解不到也是不行的,书画艺术是民族大文化的载体,博大精深的本质就是对中华民族大文化承载义务,没有大文化背景作为依托和底蕴是不可能创作出有分量作品的(中国书画家成熟较晚的 原因也即在此)。可悲的是时下洋洋自得的“艺术家大圈子”中的行家们忘记了这些,只想让自己早些出头露脸,早些把自己的作品“嫁出去”。让我们选出几个现象和嘴脸晒晒罢!

1、不学无术、投机专营:人生中最可怕的是无知,比无知更可怕的是明明无知还要愣充出一副行家里手乃至名家大师的派头。尽管画出的东西不伦不类,百嘛不是,人见人厌,自己却摇头晃脑,长发披肩,(甚至扎个小辫在脑后),一把脏兮兮的胡须,穿上一件唐装或花里胡哨的服饰,(内里无货即使能出土到吴道子,李思训的衣服穿在身上也是枉然)到处张牙舞爪,吆三喝四,一派唯我独尊,恨不得一口咬死几个同类的架势,一旦要拿出作品的时候,才现出南郭样的灰溜溜地躲在一旁。这些人在书画界窜来窜去,靠投机专营也能混日子……?


2、冒名顶替、沽名钓誉:明明水平不行却不肯花真功夫,下真力气苦磨苦练,反而灵机一动找名人托靠山,和谁见一面便自称是谁的徒弟是哪家哪家的师承,死皮赖脸,照相题词,转身便是名门之后的风范,所作所为不堪入目,不失杂种面貌,让明眼人欲哭无泪。(这年头只要有钱,多几个有名有势的爹都算不了什么,何况花钱买几个师傅?!)到头来钱归钱、名归名、利归利各得其所,流落社会上的“名家门派”作品却乱了市场、污了传统艺术这块净土。

3、以假乱真、赝品横流:既然名人书画可以换钱,可以换大价钱,那就干脆批量生产、批发零售,在名店名行名斋纷纷亮相登堂,都是名家名作,提款印章,一应俱全。据说有的名作上秤销售,以斤两计算(与卖废纸何异?)。象人工种植的人参与天然人参不能同日而语一样,谁还会相信这堂而皇之的“国粹”“瑰宝”的含金量?这些东西还会有几多价值?据说些雨后春笋般冒出的拍卖行招兵买马,组建地下赝品作坊,要谁的有谁的,克隆也好套描也罢,翻拍装裱,赶印图录,粉墨登场,反正是流水作业,作假做旧各负其责,一应俱全,要哪朝哪代哪位名家的作品只差立等可取了。可怜拍卖场上那些藏家和举牌者有的甚至也是画托,买画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需经何等考验?下次还能来吗?

正像天下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一样,嘴脸也千差万别,这里不能一一列举尊容,只要有心,就能发现书画界的丑陋嘴脸的百般不同,相同的是有意无意的都起到对传统艺术的破坏和毒害作用,均在该打之列。



这是和嘴脸有着密不可分关系的话题,石涛早年说过:“笔墨当随时代”,今天画坛的形势被他从反面不幸而言中,社会上流行的丑陋现象在画坛里均能找到相似的对应项,而且不断被反复临摹和复制。


连点为线:自文敏董其昌提出南北宗之说以来,书画界的分宗立派、拉帮结伙现象便有方兴未艾之势,不管什么南北东西、张王赵李,家家称宗、个个数祖,而且不断有众多的开宗立派的自称鼻祖,争先恐后争名夺地,大有诸侯割据之势。大约是中国皇帝没有之后吧,这宗派方渐行渐远,直至解放后的若干年里便由文联组建各类协会。今天我们崇拜的当、现代大师大都是从这里走进走出的。中国书画界在这一时期呈现出了淡淡曙色。(不幸的是文大中这些人都变成了牛鬼蛇神),同时也锻炼了一些人才,当今很红的书画界名流大抵如是。


当下这协那协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书画艺坛的江湖上便时时出现了刀光剑影,狼烟四起。有实质上仍属官办的自上而下的“国”字头的协会也有自发揭竿而起的林林总总的数不清名目的这协那协,点点相连、纵横交错,互相之间或捧或打、或倾或轧、逐鹿中原、群雄争霸,尽管实质上谁也奈何不了谁,但热闹非凡已非昨日。以地域为界,刮起来的东西南北风、以书画风格为限的各家流派,加之三教九流纷纷登场,形成当下的混战局面。


号称正统的“国”字头协会自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诱惑力,横拉成片、纵列成线的关系网络,一手拿着国家给的“皇粮”一手伸向下边,念着“芝麻开门”的咒语、打着入会、展览、活动等等旗号,只要你想参与就必须用钱这把钥匙打开把把锁。上行下效,下面“各协”便也纷纷效仿,一以贯之。不愁你不服、不怕你不丑陋,岂不知“有理无钱莫进来”的现象在书画界演绎得如此活脱和惟妙惟肖。原本已挣扎于困境中的书画作者不但要把劳动成果忍痛交出还要带上参展、评审等等名目繁多的附加费——“卖了孩子还要搭上尿不湿”!


只要祭起“中国ⅹ协”协办、作为入会的一项条件等大旗作诱饵就不愁下面人不上钩。展后再动员订购什么“百年典藏”、“世纪经典”、“绝无仅有”、“国家权威”等等作品集,让你不由不动心、不由不把手伸向本来就羞涩的腰包和凝着汗水挂在 墙上的作品,使这些作者经年累月搜索枯肠,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累的人憔悴”。无独有偶,鱼龙混杂的一些“注册协会”也紧锣密鼓竞相效仿,薄刀快刃,削来刮去。只把作者们弄得苦不堪言,还得说是“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多少双筷子都一齐伸向艺术家的碗里,即使杀一头猪,本家能否剩条尾巴也未可知。



功夫一词本由武术转借过来。内功靠修为,外功看把式,时下画坛内外功夫尽管类型繁多,最为常见和具代表性的不外以下几种:


1、“纯”艺术:这是听起来最有吸引力和诱惑力的提法,看似清高、雅致、专业、不随流俗。往往在画面表现上以怪诞、生冷、晦涩为特点,把国外找不到表现出路情况下的浮躁和无聊东西翻捡出来,号称前卫。拿出一些甚至连自己也说不清画的是什么、干的是什么、表现的是什么的东西,贴上艺术的标签推将出来。倘有几个黄头发、高鼻梁、蓝眼睛的外国人胡乱叫几声好,再拿出几枚外币的时候,越发感到洋洋自得,旁若无人——岂不知早已脱离中国书画的游戏规则已与中国书画艺术毫无关系。笔者就曾遇见过几个“纯”的艺术家,问他们要表现什么,答曰:你不懂,这是前卫,是理念艺术、行为艺术等等中外不分的名堂。笔者也只好自叹浅薄,退在一旁。心里明白这实质上是既无艺术观念又无艺术技巧的卖大力丸式的杂耍。妈的!假如谁能薅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老子也便真的信“纯”艺术了,神七上天大概也用不着火箭作为推进器了。


路是人走出来的,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永远令人钦佩。同样,第一个吃蜘蛛的人也很有胆识,但他知道蜘蛛没有营养和不好吃的时候告诉人们不要把它当做美味佳肴。精神食粮的品尝和探索者照样应受到尊重和钦佩。假如吃蜘蛛人明知道蜘蛛不好吃还强装笑脸硬往下咽,同时大呼美味美味的时候,人们的评价自然会逆转。这“纯”的艺术究竟好吃不好吃,人们的评价是否会逆转就不言自喻了。


2、混艺术:这是一个大有人在的群体,原本就不想披肝胆、见情愫的在艺术道路上走多远,出于种种需要也在艺术门口进进出出,像大商场门口的小贩样的兜售一些零星杂碎,从中获利。个中甘苦也是自知,但总离不开小商贩的影子和游戏规则。


3、玩艺术:艺术的包容性和可塑性给打发无聊时光的人留有一定空间,与提笼遛鸟、玩牌下棋、招猫逗狗、路边跳舞者一样,舞文弄墨、自得其乐。这种心态原本不错,但不可以在他们的笔墨间托以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期望重任(当然一经进入此道也有转变原来初衷,决心为艺术舍生忘死者,则再当别论)。


4、做学问者:是中国书画艺术的脊梁和希望,他们或含辛茹苦、上下求索:或埋头于挖掘整理,融会贯通;或沉思于古今名家名作,纵横博览;或放眼未来,勇开新路,励精图治;或不顾一切苦苦耕耘,投入毕生精力;早把名利淡泊到置之度外的程度,他们很累、很辛苦,更加沉重。面对当今画坛往往顾不得争斤论两,只能仰天一声长叹。这种人无论从事任何行业都将受到敬佩和尊重!具有这种优秀品格的艺术家惜其太少,哀其不幸、敬其用专,有这些人在,中国书画艺术的未来就在、希望就在、光明就在,迟早会显露出耀眼的光华!

对否,诸君!?


大凡能搬到太阳底下去晒的东西,大多只能是表面,然而滋生毒菌和最肮脏的地方是它的内部和背面,不把这些暴露出来,表面再如何光鲜也是枉然。我们把书画界幕后的几种现象也搬出来晒它一晒,品他一下究竟是什么货色。


1、潜规则:什么是潜规则,用社会上能看到的和感觉到的新版《警察与小偷》、《大官与大款》、《美女与权力》、《杀毒与黑客》等等概念大体相当。这规则恰如变戏法者手中的那块黑幕,暗地里的私下动作决不让你知晓,一旦掀开表面的神奇还让你糊里糊涂地叫好。书画界更不例外。要出名吗?不难!只要“货到位”找哪位名家名人、新闻媒体、高官显贵都有人帮你把事情搞定,关键是看你出的价位如何。笔者拙文《拉杂说画之五——再说名头与高帽》既是例证(可惜的是图片几次三番地被封闭),那上面的众生相便是这潜规则的幕后直播。官僚们不懂艺术不要紧,找行家问一下或翻翻资料提高一点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达到知好赖的程度不会太难,何苦演出让人哭笑不得的那一幕?把“不入流”的书画作品当做国礼送出去,甚至可悲到不管是好是坏,只要是古董书画,统统一捞收之,本想趁有权势之时弄点书画好货,往往反抓一手屎,让人哭笑不得,其手臂之长、脸皮之厚、水平之低大可在吉尼斯记录后门一拼。


2、暗操作:既然是在幕后执行潜规则就一定是暗箱操作,浑水摸鱼。当直接送钱已被法律定位犯罪行为之后,古董、书画幸运的被首选为“贡品”。古人、死人的送没了,就送现在名人的罢。逢年过节、迎丧嫁娶、生日诞辰,只要您喜欢且有足够的权势总会有书画、古董等礼品进账,而且作品情况、拍卖纪录、鉴定证书、书画家合影等一应俱全,让收受者心领神会,哪里是什么礼品?分明是“软黄金、”“软珠宝“,何乐而不为?有的“名家”为了取利,只要有人出钱购买,创作又很辛苦,不如找几件自己满意的老画自家翻新重画几幅(这便是行内说的“水货”),不影响换银子即可,弄得鉴定师们看着绝对相似的几件作品发愁,难舍真伪。这自拉自唱的手法虽然古已有之,但毕竟不是十分光彩,特别是遇上胸无点墨又冒充风雅的“收礼者”不知其中奥秘,或转送或扔掉或珍藏,难怪有人在垃圾桶、旧货摊、废纸堆常常淘得名作,原因大抵如此。在升学、就业、进爵等等关系到人的一些重要活动中,书画、古董成为宠儿的现实状况大有人人效仿、家家争做之势。


3、晒展览:在评委们红光满面,略带笑容的后面也不乏暗里动作——入围、提名、参展、获奖,既没有量化的固定标准就只好用“孔方兄“作为砝码了,真真的也就不足为奇了。近几届大展获奖作品看不懂、不理解,与中国传统艺术渐去渐远,文化内涵愈来愈少有关,绝不单单是评委的水平不济。齐、徐等大师作品已经过时,已故的大匠巨契作品也难登大雅,只好由“革故鼎新”者们独领风骚了。


4、表与里:可以理解为事物正反两个方面,也可以理解为表面与内里的关系。古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大概也是这个意思罢!书画作品“虽是表面文章,确需内心风骨,”所以一件作品好坏的界定也便有了思路。近来流行的“大制作”、 “大塑造”、“主旋律”等等,话虽没错,结果大是大了,六、八尺,丈二、丈八也不在话下,百米千米屡见不鲜。究其质量,精少滥多,即便凑足百这图百那图,毫无生气,假大空瘪,三纸无驴,活活瘪三。话又有些多了,幕后的故事还多着呢,晒出来的也不过是冰山一角,目的是要说明表与里的来龙去脉。“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可能卖钱的就未必是好画,小心些罢!


历史还要延续,中国几千年文化传承重任客观的落在这一代人的身上,而且必须传承下去,在以往的辉煌中,我们看到了前人奋搏的身影,而我们要认真思考的是我们将给现在和未来留下些什么?



这两个字本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丑是指难看,陋本意是缺少和贫穷,如此可以断定丑陋一词与贫穷有极大关系,也便引出来两种情况。


1、因陋而丑:书画家本来是美术工作者,做的都是美的工作,从内心到表面,从物质到精神都在追求美、表现美,何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呢?但中国书画这东西,却偏偏不让人急功近利,一幅作品往往需要作者绞尽脑汁、搜空枯肠、熬得精疲力竭,甚至骨髓油都要熬干。落墨成画之际,又往往不随心意,“九朽一罢”、“三矾九染”,古人偏偏总结出这样从构思到作画的痛苦经历,何况真的要用最精湛的技术表达更深刻的思想内涵,仅这作为积淀的画外功夫,没有十几乃至几十年是拿捏不了的。(屈指算来,古往今来的大师泰斗们总共能留下来的珍品也只不过那么可怜的几幅。也正由此才更显露出精品和珍品的弥足珍贵)。靠的是如“老僧补纳”似的几十年的气沉丹田,苦苦修炼,也即常说的耐得住寂寞。一旦掌握技能,充实了超乎常人的思维,下笔之时反倒删繁就简,看似平常,不入村人之眼了。几十年之中大多数时运不济的书画家往往在经济上处于一种无作为状态,其“陋”也就难免了。“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俗话应在书画家的身上!但是这些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富有,又是常人不可能体会到的,也便形成了卓尔不群和自命清高的“陋人”,也便是因陋而丑的具体由头,也便得到由古至今被叫做“穷画家”、“穷秀才”等雅号。


2、因丑而陋:这是一种可恶又可悲的现象,因陋而丑往往流于表面,而因内心的“丑”产出的精神上的“陋”便尤其可憎。在行业中一部分极少数(靠实力而奋斗者不在此列)冠名大家大师们,不以埋头用功为意,漂浮在艺术的表面,采取或钻营使坏、或文人相倾、或打击同类、抬高自己、阿谀逢迎、溜须拍马等种种手段爬上高位;或巧混名利,采用巧取豪夺、坑骗欺诈、在“画外功夫”上大赌血本,终于使自己捞得颇丰收入(运气好兴许还能弄个“颜如玉”,“黄金屋”什么的也未必),把外表打扮得光鲜亮丽,炫耀人前,而内在空空如也。或如绣花枕头外美而内糠、或如“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或把疮口脓包自夸是“艳若桃花”,这种内心的丑陋才是真正的丑陋。


走笔至此,心头涌上太多的感慨、无奈,悲哀和要说的话,思来想去还是打住罢!生活依然要继续,戏也会照旧一幕幕演下去,一两声呼喊在嘈杂中显得如此微弱和细小,於事未必有补!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承到今天经历不算短,不管现状如何,承上启下的担子总要担起来,而且要咬着牙走下去。只要步子坚实、目光坚定、态度坚决,改变丑陋的生存现状,为将来和后人留下一点平坦,正是我辈应取的态度!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