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宋朝傀儡戏「民间艺术是什么」

时间:2023-01-07 08:53:05 来源:凤凰艺术

大家好,宋朝傀儡戏「民间艺术是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原标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岛郁夫:在温州泰顺看一场药发傀儡戏

在浙江省温州市,宋代以来的一些传统民间艺术得到了良好的保存和传承。尤其是位于浙南边陲的泰顺县,南接福建省,正好处于吴文化与闽文化的交汇处。当地语言文化背景错综复杂,保留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据现有资料显示,源于宋代的药发傀儡戏如今只存于泰顺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唯一使用火药的一项民间艺术。

笔者曾于2009年8月、2016年9月和2017年2月,三次从东京前往温州,对当地的民间艺术和古戏台进行了一系列的田野调查,并在第三次调查中有幸得见药发傀儡戏的现场表演。2017年2月11日,正值中国的元宵佳节。当天上午9点过后,笔者从温州市中心的旅馆出发,首先走访了位于泰顺县中部泗溪镇郊外的顺天圣母庙。下午,对舞龙、竹马灯以及当地特有的“提线木偶”进行了现场录像。随后前往邻近的三魁镇,准备观看当晚上演的药发傀儡戏——这也是此次调查的主要目的。

“药发傀儡”一词,曾出现在记录了宋代都城繁华景象的《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等古籍之中。“药发”即焰火的意思。通常认为,源于秦汉的火药被正式用于民艺表演是在隋唐时期。而关于将火药融入人偶表演的明确记录,则出现在宋代以后的文字记载里。在这些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市井风貌的文献之中,可以看到各种戏剧的名称。其中,“傀儡戏”一词多次出现,足见其受欢迎程度之高。

诸如“线傀儡”“枕头傀儡”“布袋傀儡”等民艺仍保留着宋代以来的传统,并上演至今。而“药发傀儡”现仅存于泰顺县,传承过程中还有许多未解之谜。不少学者认为,其他傀儡戏多是艺人通过各种手法来直接操控人偶,药发傀儡则有些与众不同。“药发傀儡”以焰火表演为主,艺人不直接操控人偶,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装饰。因此,虽然药发傀儡被称为“傀儡戏”,但却不是纯粹的人偶戏。

到了明清时期,一种继承了药发傀儡戏精髓的民艺表演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现存文献中就留有描绘了当时表演盛况的插图。比如,明末崇祯年间发行的《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又称“崇祯本”)第四十二回开头的插图,展现了该回故事中元宵庆典的场面,是一份还原了当时焰火民艺表演实景的珍贵文献资料。而在比崇祯本更早问世的《新刻金瓶梅词话》中,同样的场景描述里还穿插了焰火表演的唱词,讲述各路民间传说人物遇火化为灰烬的故事。其中,便有诸如“琼盏玉台,端的旋转得好看”这样描绘旋转场景的语句。此外,文末有一段“玉漏铜壶且莫催,星桥火树彻明开,万般傀儡皆成妄,使得游人一笑回”,点明当时在表演过程中确实使用了人偶。这些表演都是通过焰火燃烧来带动人偶动作,并非艺人从外部进行操作。此次,笔者在泰顺见到的“焰火木偶戏”也是如此。可以说,宋代以后的“药发傀儡”基本上都是一种使用了焰火的民艺表演。

《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第四十二回开头的插图

明代以后的史料普遍将“焰火人偶戏”写作“烟花(火)木偶戏”。但在泰顺,一般将其称为“琼花木偶戏”。虽然是爆炸力较弱的自制黑火药,但毕竟是使用了危险物品的民艺表演,因此受到了严格的法律管制。如今,获得表演许可的只有靠近闽浙省界的大安乡、雅阳镇、三魁镇的三个团体。此次,三魁镇一处高地上专门搭建的一个边长300米的四方形广场正是琼花木偶戏的表演场地。2月11日当天,天气晴朗。预定开演时间是晚上7点,相关人员要提前两个小时开始搭建支架、搬运人偶。为了拍摄准备阶段的录像,笔者在下午4点过后便已动身奔赴当地。

在准备阶段,就已有各地游客为了一睹琼花木偶戏,搭乘巴士或自驾来到现场。广场四周逐渐停满了车辆,浙字和闽字车牌较多,表明来客多是邻近居民。(笔者事先得到消息称,今年元宵节的例行焰火人偶戏因触犯相关法规而被迫中止,不免令人大失所望。后来才知道,原来这是药发木偶传承人周尔禄所在的大安乡的消息,三魁镇的表演则照常进行。看来,外地的旅游业者没能准确掌握这一信息。其实,往年的游客数量较这次要多出数倍,极其热闹喧嚣。)

药发傀儡戏道具的搭建方式是,将一些圆盘和方形木框捆绑在一根粗长的竹竿支架上,彼此间隔为50-60厘米。再将装有火药、外包红纸或蓝纸的小竹筒围着圆盘或木框插成一圈。另外,在竹竿上搭一根长棍,两端悬挂直径约50厘米的圆筒形盒子,内装经过折叠的人偶。焰火导火线的设置是先给竹竿最下端木框内的火种点火,相邻两个木框之间有数根细长的导火线,火苗会顺着这些导火线一路向上蔓延。当导火线的火苗抵达竹竿上端之后,原本用来闭合盒子的纸张被烧断,盒内的人偶便会出现在众人眼前。与此同时,盒子侧面呈水平放置的那些装有火药的小竹筒也被点燃,依靠焰火的动力带动整个盒子旋转。相邻木框之间的距离以及导火线的长度都经过事先计算。如果进展顺利,就会按照工匠们所设计的那样——五彩缤纷的焰火朝着竹竿顶部,层层递进,白色火星四射,演绎出一番华美景象,令人目不暇接。

泰顺县三魁镇药发傀儡戏(琼花木偶戏)上演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在晚上7点开场前找到合适的拍摄点,笔者提前吃完晚饭,6点就已抵达现场。此时,下午还能靠近的地方已经被限制入内,拍摄点必须设在远离竹竿50米以上的地方。录制焰火人偶戏须在夜间进行,笔者特意为此购入了一台高感光度、高清晰度的4K摄像机。将摄像机在正对竹竿的位置上摆放好之后,笔者便开始原地候场。到了6点半,当大部分游客都准备好拍摄器具时,忽然传来一阵广播,称将提前30分钟点燃导火线开始表演。人群中发出一阵惊呼,好在并未造成混乱。随后,在一片欢呼声中,这场焰火人偶戏顺利进行,并于30分钟后圆满结束。中国人对时间变更的宽容度,实在是令人惊讶。同样的情况,在日本是无法想象的。

当天表演的节目是《八仙过海》。和《西游记》《梁山伯与祝英台》《封神榜》《白蛇传》一样,《八仙过海》也是元宵佳节的必备节目。登场人物较少,故事情节简单。没有错综复杂的内容,通俗易懂。随着剧情的推进,圆筒形盒子里出现八个仙人的人偶,在一片火星之中不断旋转。

当天的装置也十分简易,就是两根约20米长的竹竿。据说,往年会有四根。若增加竹竿数量,便能使用更多的人偶来演绎故事情节。如此,视觉效果更佳,可以呈现出绚烂夺目的演出效果。但是,正所谓“知易行难”,焰火民艺表演往往是“一招决胜负”,深受上演当天的气候和风向的影响。竹竿各部位无法顺利点火的情况时有发生,要想整个过程皆按照工匠们所预期的那样进行,实属不易。2月11日这一天,两根竹竿中就有一根的导火线火花,在点火后很快便熄灭了。负责焰火的工匠们赶忙根据另一根火花的攀升速度,中途给这根竹竿的导火线重新点火。一番忙碌之后,总算完成了任务。竹杠顶部装饰着一只竹制凤凰,等焰火抵达顶端时,凤凰迅速旋转,释放火星无数,达到了曲终奏雅的效果。约30分钟的琼花木偶戏就此落下帷幕。

泰顺县三魁镇药发傀儡戏上演实景

温州地处吴方言区和闽方言区的交界处,自古便形成了极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古代瓯越一带,信鬼神,尊巫术。这种倾向在温州更为明显,相关的风俗习惯一直保留至今。虽然温州市区近年不断推进城市建设,瓯江沿岸的大片老街急剧减少,但若在市内踱步片刻,便能看到玻璃外墙的宏伟大厦之间保留着许多寺院和道庙。其内供奉的信仰对象之多,令人惊叹。中国民间普遍信奉的五天帝、孔子、关羽、岳飞、西王母、文昌帝君、包公等自然是招揽信徒无数,此外,这里还供有东瓯地区特有的神明。据称,温州市内有逾百种“神灵”之庙,供养着因生前功德而在死后晋升为神格的人物。其中,近20种“神灵”的来历尚未查明。毋庸置疑,这些地域色彩浓厚的当地信仰必定对温州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温州当地形成的这些古老风俗和虔诚信仰在泰顺得到了最为完整的保留与继承。上述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民艺便是佐证之一。而泗溪镇的各种民艺和三魁镇的药发傀儡戏的演出节目自然也都极具宗教色彩,并且充满了当地的信仰特色。

近年,泰顺县“江南第一”的自然风光,尤其是丰富的水资源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伴随着城市居民中兴起回归自然风潮,泰顺正在不断推进当地观光旅游事业的发展。此次,笔者在行车途中,便看见四处写有“~自然村”“~休闲村”的广告招牌。将农村地区的老屋改造成民宿,利用闲置土地开展季节限定的农活体验。对疲于日常喧嚣和繁忙生活的都市人而言,这些农活体验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可能起到了舒缓内心焦虑的作用。而泰顺的各种传统文艺活动人气忽涨,元宵庆典能够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看,或许也是同样的道理。

本文摘译自《温州市乡村地区的祭礼与民间艺能:2017年元宵节的泰顺县调查报告》,川岛郁夫著,原刊于《东京外国语大学论集第96号》(2018年8月)。作者川岛郁夫,系东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世文学。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