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詹庚西及其花鸟画艺术
大家好,有关郑伯克段于鄢孝「校场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穿过岁月,共读美好。大家好,这里是枉韶园《读悟》系列,今天我们一起赏读《左传》经典—郑伯克段于鄢。
地上的狼藉,被雪覆盖,看见的便只有光洁。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哪怕一堆破烂儿,只要你遮羞布找得好,就能把原本的不好伪装成好。借用网络上形容某些污点艺人的话说,就是:风评逆转,黑历史洗白白了!
今天我们要说的故事,发生在春秋初期的郑国,就完美演绎了原本的家族内斗,转变为教育“美谈”的。
郑国的国君武公(姬姓,郑氏,名掘突,谥号武公),这个武公不是嘿哈那个“武功”,“武”是谥号,所谓“威强睿德曰武”,只有既威武刚强,又聪明睿智,还坚守品德的人,才能在亡故之后得到这个封号,这是很高的评价。
需要说明的是,“公”在这里表示对亡故之人的尊称,不是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的“公”。为什么呢?周朝以分封制管理天下,最高执政官是天子,天子根据各诸侯在建国之战中的功劳大小,分封大小不同的土地,功劳越大,土地越多,爵位也就越高,各个封国的国君就以最初获封的爵位传承。在《春秋谷羊传》中有记录:“十有二月,(鲁庄)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曹伯、滑伯、滕子,同盟于幽”,其中的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曹伯、滑伯、滕子,都是封国国君的爵位。
所以一般来说,国君活着的时候以爵位相称,亡故之后以公尊称,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谥号桓公),活着的时候是齐侯,亡故之后称齐桓公。
话说,郑武公娶了申国一个姜姓女子为妻,妇冠夫姓,称作武姜。武姜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寤生,就是后来的庄公;二儿子名叫段,就是后来的共叔段。庄公为什么叫寤生呢?因为武姜在生庄公的时候并不顺利,正常来说,生产的时候,婴儿的头先出来,脚再出来,因为要保证呼吸嘛!但庄公是脚先出来,头再出来,这种难产方式被称作“寤生”,所以就给庄公起名叫“寤生”。不得不说,这个名字起得太随意了,所幸当时没有剖腹产,要不然庄公的名字很可能叫“剖腹”了。武姜也因为这次难产而受到惊吓,所以非常讨厌庄公,但庄公也没有办法,亲妈不喜欢自己也只能认了。但话说回来,武姜多少有点不讲道理,毕竟当时的庄公,还只是一个宝宝呢。
武姜生段的时候是顺产,段没给她带来太多痛苦,所以武姜特别宠溺段,甚至想跳过大儿子庄公,把段立为继承人。她不仅这么想了,还真跟武公说了,而且不止一次。枕边风很温软,但武公毕竟是武公,他经受住了考验,没有听从武姜的建议,想必他也十分清楚自己的老婆是什么样的人!
等到武公去世,庄公即位,武姜向庄公为共叔段讨要封地,要的哪儿呢?制。庄公说,制是一个荒凉的地方,虢叔(东虢国国君)就死在那里,不吉利,您换其他地方,我一定都同意。为什么武姜想要制,但庄公不同意呢?真的是因为不吉利吗?当然不是!制,北靠黄河,南临嵩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所以不可能给到别具野心的共叔段。武姜又讨要京城,于是共叔段就生活在那里,人们称他为“京城太叔”。
为什么武姜氏要给共叔段讨要京城呢?因为面积大!大臣祭仲谏言庄公说:“封地超过百雉(古时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就会威胁到整个国家的安全,成为破坏民族团结的隐患。老祖宗们分封,大的封地不超过都城的三分之一,中等封地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封地不超过九分之一。共叔段的封地太大,不符合规制,不利于管理。”庄公说:“老母亲的主张,我推脱不掉!”祭仲说:“姜老太怎么会知足呢?不如早点扼制,要再有更出格的事,可真就没法管了。杂草长疯了还不好铲除,更何况是您这个受姜老太宠溺的亲弟弟呢?”庄公说:“不讲道义的事干多了,自己就会遭到报应。咱们等等再说吧。”
共叔段不知收敛,让西边、北边两座城,在接受中央政府(也就是庄公)管理的同时,也接受自己的管理。什么意思?这是要干政分权了。庄公的大儿子叫吕,忍受不了了,跟庄公说:“一个国家怎么能有两个中央政府呢?老爹,您打算怎么办?您要把国家给我叔,我就去跟他混;您要是不打算给,那就早点除掉他,不要让人民为难。”就说是呢,你们兄弟俩不明不白,可以都装糊涂,下边的臣民怎么办?庄公说:“你叔没有管理能力,他自己会失败的。”
共叔段一直也没闲着,又收了两个接受自己管理的城邑。子封告诉庄公:“该出手了,再不处理,共叔段的政治资本会越来越多。”庄公曰:“不讲道义、不知收敛,混得越大、死得越惨。”
只见共叔段准备好战车战马、士兵铠甲,准备攻袭国都郑城,武姜计划做内应。庄公得知共叔段出兵日期后,说:“可以了!”命令子封领兵讨伐京城,京城所有人都反叛共叔段,共叔段逃跑到鄢城,庄公又追击讨伐鄢城。共叔段最后逃跑到共国,这也是“共叔段”名字的由来。
《春秋》说:“郑伯克段于鄢”。这是孔子的春秋笔法,什么是春秋笔法?就是明褒暗贬,损人不带脏字。共叔段没有做好当弟弟的本分,所以不用“弟”字;兄弟两人像是两个国君,所以把相互攻打说成是克,因为国与国是“克”,上对下是“伐”;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没有教育好弟弟,这也是庄公的本意,欲使其灭亡,先使其疯狂;至于没有写共叔段逃跑,是没法下笔,毕竟错在他。本来是“郑公伐弟于鄢”,但因为哥哥没有哥哥样,弟弟没有弟弟样,所以孔老夫子各打五十大板,就成了“郑伯克段于鄢”。
那个母亲没有母亲样的武姜,被庄公安置在城颖,相当于软禁,并说:“不到黄泉,永不见面”。什么意思?就是活着就谁也别见谁了。但是庄公很快就后悔了,当然,咱也不知道真假,但主角已然入戏。
庄公正为这事头疼的时候,颍考叔登场了。
颍考叔在颍谷任职,主管边疆事务,听闻领导发愁,主动来解忧了,配合庄公演了一出好戏。颍考叔先给庄公供献东西,供献的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庄公留颍考叔吃饭,席间颍考叔把肉偷偷地藏起来,没有吃。当然“偷偷”这个动作一定要明显,这是推动剧情的重要步骤。果不其然,庄公问颍考叔,“你这是什么意思?”颍考叔说:“家中老母只吃过民间饭食,没吃过君上的美味,请让我带回去让老母亲尝尝吧!”想必当时颍考叔肯定是言辞恳恳,甚至双目含泪吧。庄公果然感动:“你可以给母亲带东西,我却没有,唉!”
颍考叔肯定知道庄公说这话是什么意思,但还得装糊涂,问:“为什么呢?”庄公把前因后果说了一遍。颍考叔装作恍然明白的样子,说:“这有什么难的?您挖条隧道,挖到泉水而止,穿过隧道见面,这不就行了?”庄公听了颍考叔的建议,挖好隧道,迎出武姜,母子如初。所以有君子说:“颍考叔,真是孝顺啊,爱自己的母亲,并影响到庄公。《诗经》里说:‘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应该就是指颍考叔这样的人吧!”《诗经》原句的意思是:孝顺的子孙层出不穷,上天会恩赐给孝顺的人福祉。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文章大部分都在说庄公没有管教好弟弟、共叔段没有尊敬哥哥,还有武姜不合理的偏爱,却在末尾转折,变成为孝点赞的画风,不觉有点好笑。颍考叔替庄公做了一场危机营销,历经千年,看来效果还不错。
如果说庄公、共叔段、武姜之间的暗斗是一片狼藉,颍考叔就是掩盖污垢的雪,以孝之名进行了一场行为艺术表演。
是耶?非耶?请诸君各自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