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新闻摄影需要注意的问题「摆拍新闻」

时间:2023-01-15 09:09:06 来源:袁洁

大家好,新闻摄影需要注意的问题「摆拍新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张“穿越照片”在网络上引发广泛讨论,让“新闻摄影的摆拍”这个旧话题再次成为了新话题。

画面上下并列:上面的照片是浙江省绍兴市中心医院一位3岁小患者向护士鞠躬致敬。下面的照片是上世纪初,时任杭州广济医院(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的梅藤根先生与小患者鞠躬互敬。两张内容和人物角色都一样的照片被并列到一起,主旨再简单不过:100多年前温馨的一幕在当下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重新上演,医者仁心与和谐的医患关系穿越时空让人感动。

但感动归感动,理性起来看,这两张照片人为摆拍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一个三岁的当代小孩会做出鞠躬致谢医生这么成人化的举动吗?而且当年梅藤根与患者互相弯腰致敬的事迹早已是家喻户晓,都被做成了实体的雕塑,此雕塑2014年就摆在医院的门诊楼前,这让摄影师的创作有了现成的参照原型。但讨论这张照片的真实性与否并非是本文的写作初衷,我很想谈一谈为什么现在的读者对这类照片有质疑之声?为什么出发点本来非常好的一张照片,起到的宣传效果却适得其反?以及这类照片对中国摄影环境会产生什么实际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阅读者和传统媒体时代的阅读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信息量爆炸的当下,如何在海量的信息里鉴别出真正有用的资讯,这点是互联网阅读者的首要功课。因此,“求真”成为了目前读者的第一要务,对道德等情感的需求往往排在了“求真”之后。而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则是把新闻摄影作为宣传的工具和手段,既然是宣传,就一定会有舆论的引导和情感的基调,这造成了很多新闻工作者依旧用传统的工作模式来“制造”照片,并且假想自己的读者还是过去的读者。其实读者对新闻的理解力早变了,而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却多年未变,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供需不平衡,这最终导致了摄影师辛辛苦苦拍出来的照片往往不受读者们的欢迎,还可能引发读者的恶感。

从短期看,一张照片受到公共舆论的质疑并不是什么大事儿,但长此以往,则可能改变中国摄影的生态,目前中国摄影群体中有很多不良表现和错误的认知,其实都是新闻摄影长期处于摆拍语境下引发的影像后遗症。


这些后遗症具体表现有如下四点:

第一:对摆拍式新闻照片的极端反抗自然延伸出对一切摆拍照片的拒绝。当下很多摄影人都视摆拍为摄影“大敌”,只要看到一张照片有一点人为调度过的痕迹,无论此照片是艺术类照片,还是新闻类照片,都一刀切不加区分地坚决反对。这种机械的思维混淆了摄影类型之间的差异化,新闻纪实类照片应该追求真实性,但不代表艺术类、观念类照片也应该如此。

第二:概念混淆,简单把摆拍与造假划等号。摆拍和抓拍,只不过是摄影的创作手法,两者之间没有孰对孰错,极端强调抓拍是摄影创作的唯一合法手段,这种思维无形中就给偷拍赋予了正义性。我接触过很多影友都是坚决的抓拍拥护者,每次我建议他们尝试着与被摄者沟通,拍摄一些摆拍的肖像时,他们都理直气壮地拒绝,宁愿到街上靠偷拍乱按,也不愿意与被摄者进行简单的沟通和互动。这造成了一些很适合由摆拍来深度呈现的摄影专题和画面,白白被低效率的偷拍浪费掉了。

第三:许多摄影人看不懂当代摄影中的摆拍作品,他们只能理解街头抓拍式的摄影作品,对目前当代摄影中静态肖像所呈现出的肖像馆式的美学作品,可以说是完全看不懂,甚至认为不是好的摄影。

第四:对摆拍式新闻的反感,还造成了许多摄影人对全部新闻纪实类摄影有了心理阴影,认为新闻摄影不是真正的摄影,只是宣传手段。这让许多摄影人不再愿意去关心社会,而扎堆走向了沙龙式风花雪月的艺术摄影创作。殊不知,翻开摄影发展史,新闻摄影属于根红苗正的摄影,许多伟大的摄影作品都属于新闻摄影的范畴。


多少年过去了,是否还记得共同看一张新闻报纸的女兵们;跳入河中救人的最美新娘……等等这类人为制造的新闻照片在当下没有变少,反而经常出现在主流媒体上。我们总是一次次质问甚至开研讨会讨论着中国摄影佳作为何少见于国际?为何我们是摄影人口大国却不是摄影大国?为何中国摄影大师越来越少?为何中国摄影教育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说明了无论多么微小的个体摄影行为,在潜移默化的积累下都会从量变变成质变。当摄影人拿起相机摆拍新闻照片的时候,请谨慎思考,你的这一次快门,虽然完成了工作使命,却可能给日后的中国摄影留下诸多的不良后遗症。

最后再来说一个题外话,100年前的那张梅滕根与患者的照片是不是摆拍的呢?细细想来,应该也是摆拍的,那会儿的相机都是巨大的老式木头相机,难以操作并且曝光时间很长,抓拍定然是不可能的。也可以理解当年这么做的原因:梅滕根所办的医院是西医系统,一张画面中有中国人致敬的照片很容易起到宣传效果,让对西医产生质疑的国人产生信赖感。

时间惘然,100多年过去了我们好似什么也没有改变,而当下的摄影人又能为100年后的中国摄影做出点什么积极贡献呢?惭愧啊。

——完——


作者介绍:


袁洁

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硕士研究生,影像文化作者

著有《光的喜剧-有关摄影的想象》《来!这样学摄影》

近年来专注于大众摄影教育

现为吞像摄影教育品牌Eatfoto创办人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