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收藏:老年书画家作品确实包含财富,只是财富是属于经营者的
大家好,媚俗的含义「不媚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跟《骗中骗》这类经典以及美剧《都市侠盗》相比,最近上线的美国电影《玉面情魔》尽管译名显得媚俗,却是一部趣味浓厚、知识点多、“三观”颇正的影片,至少尽了“作法自毙”的告知义务。
作为翻拍电影,新版《玉面情魔》故事老套,同样是在讲述一个于连式的奋斗及其幻灭。“男主”农村青年斯坦来到一个光怪陆离的马戏团,马戏团节目一大噱头,就是找了一个因酗酒不能自拔的流浪汉,老板以酒精、药物控制,被当成“野人”上演活吞生鸡、茹毛饮血的戏码。起初,青年对“野人”还抱有怜悯之常情,时刻以自己“不喝酒”为傲,又得了一本“读心术”秘籍,通晓此法后声名大噪,最终越界,因“通灵术”而身陷命案。影片结尾,新马戏团的老板问走投无路的斯坦:“你会扮演怪人吗?”深谙内情的斯坦,只能带着泣血的笑说:“我生来就是干这个的!”
故事虽然老套,情节却是不俗,结局振聋发聩。背景设在“二战”爆发之初,对于冒险家而言,这可能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彼时“野人”表演犹存,“通灵术”还有市场,“精神分析”盛行,测谎仪登场。詹姆斯·兰迪这类“反伪科学”斗士出了不少书,编剧大概也翻看了一些,影片许多桥段不乏福尔摩斯演绎推理法与梅林式魔法的合体。面对前来查封马戏团的警长,斯坦看出他的高低脚是得过小儿麻痹症的后遗症,继而推导出恋母情结,用的是演绎推理法,但以“读心”手法展现,唬得警长一愣一愣的,不敢造次。
“读心术”秘本的内容,可能基本就是中国骗术中常提的“使双簧”“小退皮(小魔术‘听信’常见的表演手法)”等伎俩。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近代中国社会史料丛书”,是从全国各地文史资料中海选而成的,当中一部为《近代中国江湖秘闻》,“八卦”极多,里头一例说算卦先生金善元有一次去营口,一名国民党军长把他的8个太太都带来,一字排开,要算卦先生相出哪个是正太太。金善元坐在椅上叼着烟卷,慢条斯理地说:“吉人自有天相,正太太当然和姨太太长相不同,就拿正太太的头发来说吧……”到了节骨眼,他故意停顿观察动静,只见有的姨太太的眼光已投向正太太的额发。金善元心中有数,故弄玄虚地说几句,然后指出谁是正太太。军长佩服得五体投地,大加赏赐。
西式“读心术”也好,中式“算卦”也罢,习术者皆善于察言观色,看人说话,用的是“八面风”,把话说得模棱两可,怎么理解都行。
说《玉面情魔》“三观正”,是因为“读心术”倘若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尚不失为魔术类的互动娱乐节目,可一旦把“读心”读成“通灵”,免不了会落入谋财害命、善水者溺的窠臼。“男主”与女精神分析师既合作又斗法,也隐含“骗子不如分析师”的揶揄。
弗洛伊德是“医学男”还是“文科男”?精神分析学派对心理学的贡献大,还是对文学艺术的贡献大?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的30年,堪称精神分析学派的黄金时代,传统的精神分析每周进行3次至5次,对一个患者的治疗有时持续数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医疗费,但后来人们发现:要让脑化学物质恢复正常,仅是一剂“百忧解”就可能解决的事。至于精神分析的脱敏疗法,极端者如略萨《胡利娅姨妈与作家》第十章塑造的那位女心理学家,其怪诞瘆人的疗法如“雪球越滚越大,最后变成了雪崩”。
现今的影迷大多热衷于观赏漫威电影,所谓的“好莱坞进口大片”俨然已成“电脑特效”的代名词,而《玉面情魔》《最后的决斗》这类小众化的剧情片论者寥寥。说到原著改编,非常期待《最后的决斗》原著中文版的面世,这应该要比《罗生门》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更有看头吧。
若论以剧本取胜,清教徒后裔拍出的美式电影不乏“三观正”的好片,就拿道格拉斯《致命的诱惑》为例,结尾部分“小三”从浴盆血水中一跃而起,这一幕让人看得失声尖叫、心惊胆战,谁能说“十命九奸”只是中国独有的传统道德观?(谢海潮)
来源: 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