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徐雪村和他的《溪山访友图》长卷
大家好,傣族民居建筑特点「傣族独具风格的民居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家。2000年,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15.9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宁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傣族文化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建筑材料的不断发展,以及受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主要为:落地式窝棚-凤凰房-高脚干栏式竹楼-高脚干栏式木楼-“形似”砖瓦房(“形似”砖瓦四合院)。从这一历史演变中看出,傣族民居在各个时期的构筑形式是一脉相承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但无论是干栏形式还是合院形式都具有同根性。
在傣族民间传说中,傣族竹楼与神鸟凤凰有关。早期,傣族祖先帕雅桑目蒂受到雨水从狗头上面淋下的姿势启示,模仿下雨天的狗,坐在地上,高昂狗头,伸直前腿,狗身形成坡度,创建了落地式坡形窝棚(即狗坐式房)。这种窝棚极不牢固,狂风一吹就倒。后来,从天而降一只凤凰,翅膀伸开,形成房架的姿态。帕雅桑目蒂于是模仿凤凰姿态创建出傣族的第二代竹楼——“凤凰房”。
傣族先民自古居住在河谷丘陵地带,雨季水灾频繁,地面常积有水,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帕雅桑目蒂发挥人类的智慧和想象,根据凤凰的高脚姿态将凤凰房的柱子不断加高,让房屋离开地面,抵御洪涝灾害和地面潮湿,由此演变为“高脚干栏式竹楼”。这种下层架空的高脚干栏式竹楼被傣族人民称为第一座竹楼,俗称真正意义上的凤凰房。帕雅桑目蒂被傣族先民称为建房始祖。
傣族竹楼受限于生活经验不足和生产力低下,最初的竹楼采用竹材、茅草、芭蕉叶、棕榈叶等材料,粗竹子做房屋的梁柱骨架,连接用绳索捆绑固定,屋顶用茅草编织的草排或芭蕉叶或棕榈叶覆盖,出际深远的屋顶将整个房屋笼罩,舒展的屋面起到遮阳挡雨的作用,有效抵御了烈日的暴晒和暴雨的侵袭。
竹楼是傣族干栏式建筑的最初形式,造型原始,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傣族民居的主体结构由梁柱、屋顶、墙体、楼板、楼梯等组成,房屋外形呈现宽敞高大的正方形框架。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和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傣族民居用材向木材转化,连接方式则采用传统的榫卯结构,主柱有二十四根,木柱建在石墩上,根据建筑用地大小可以随意增减立柱,以获得合适的空间区域。
从建筑立面来看,傣族民居最大的特点是简易平坦、简单直接、轻巧空灵、高敞宏大,没有过多的高低错落、前后错搭、重叠曲折的形式,造型极富建筑美感。同时,傣族民居常用长梁高柱配合开敞的歇山式屋顶,高大坡陡,既美观又实用,这样使得室内空间在立面上更加高敞,更易于上下、内外方向上的通风散热。
楼近方形,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地约7尺,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顶为双斜面,多覆以编成的“草排”。拾级登楼,有走廊、晾台,可以晾物、纳凉。德宏多数地区的傣族则住平房,剖竹为墙或以土坯为墙,覆以茅草,多为四合院。
房屋架空,人住楼上,能躲避地上炎炎暑热和潮气,防止虫豸侵害;梁柱里外穿插连接,浑然一体,十分牢固,可防地震之忧;楼下只有几根柱子,若遇江水泛滥,一般情况下可保竹楼无恙。在彝山傣族地区,家家都建有竹楼,且多为傣族百姓的主居。
不同民族的传统民居彰显各自的地域特色,地域的不同产生各式各样的建筑类型,而传统民居的建筑类型主要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有关,它们相互作用,创造了传统民居的文化特色。
(注:文章仅作知识分享,部分图源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以古建筑传统优秀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建筑互联网创新平台!以线上 线下模式,建筑 互联网 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