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书法创作的文化内涵包括「书法字体文化内涵」

时间:2023-01-22 11:09:06 来源:静逸斋书法篆刻金石

大家好,书法创作的文化内涵包括「书法字体文化内涵」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进几十年来,全国各地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书法家,创作出很多好作品,令人欣慰。但细细琢磨,真正好的令人击节赞叹,特别是呼唤自我、形成高质量的视觉艺术,即我们常讲的“书法大家”作品却极少遇见。其中原因很多,除受经济大潮影响 些书法创作者心浮气躁等外,知识面较窄、文学修养偏低,文化缺失是重要一条。中国书法艺术之所以能穿透数千年历史烟 云而不衰,是因为有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为支撑。历代涌现的书法大家之所以能称为大家,是因为他除了具有精湛的书法技巧、 较强的创造能力之外,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文学、历史、语 言、美学等方面的学识作为支撑。这种书法技艺上的“精”与文化 修养上的“博”,是对立的统一,在书法创作的矛盾发展中螺旋式上升,并逐步达到高度融合。因此,善书者在练好功力、掌握书法技艺的同时,加强综合文化修养,才能使作品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晚清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说,学书者要“学富,胸罗万有, 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 墨能超铁等伦者也”。说的可谓鞭辟入里,人木三分。宋朝诗人陆游在《示子遹》中论写诗时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书法也是如此,真正领略书法的绝佳风光,达到一个境界,书外功夫的修炼是极其重要的。

一、从书法载体汉字本身考察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中国早期的书法艺术,取决于汉字和毛笔。而在这两个重要 因素中汉字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没有汉字就没有书法艺术。学 者金开诚对书法艺术的定义为:“中国书法艺术是对汉字进行艺 术加工,使之成为美学形象的艺术。”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记载 发明的文字不下数千种,早期几乎都是以象形文字形式出现的, 比如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占埃及的图画文字和中国汉字。而唯有中国汉字直到今天还在继续使用。汉字这种特殊的形貌为书 写成为艺术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在《汉文学史纲要》中,鲁迅认为 汉字具有意、音、形“三美”,即“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 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就我们探讨的中国书法来说,它与汉 字的字形与字意最为密切。从文字学的角度考察,汉字的创造包 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等“六书”,而实际上汉字 “六书”凝结深刻的思想,包含中国人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浓缩了 生命体验。例如,象形是一种用线条来描摹实物形状的造字方法,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山水”,早期就是图案。再说会意,是用两个或几个字的意思合成一个意思,“美”是由羊和 大组成,“羊大为美”,反映出先民们对美的内涵的深刻认识。同时,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往往可从文字构造中窥视先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

在农耕时代就有“男主外女主内”的说法,“男”字由“田”和“力”组成,就鲜明地表达了这个思想。此外 汉字又是极富感情的符号。如“且”字,上面是太阳的象形符号下面是地平线,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驱走了黑暗,呼唤新的 天来临。看到这样的符号,不由自主地荡漾起人们的诗情。文字是表意的,又是抽象的,如果书法家在创作中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内涵,在深入了解文字意义的同时加以延伸和深入,增加其书写 者的意趣,则意味着生命的升华。美学大师宗白华在《中国书法 里的美学思想》中说:“书法的字,已不仅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 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就是说,一个有生命的躯体是由 骨、肉、筋、血构成的。书法家的字是反映生命,表现生命的艺术 它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在字里要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肉、 筋、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的交往内容的增加,仅早期创造的象形字难以满足需要,汉字逐步走向抽象,形成一套完整的抽象符 号。然而,就是这些抽象符号,却能赏心悦目,动人心魄,给人以 美的享受。由此我们感到,作为诗意符号的汉字,其内涵是十分 丰富的,而汉字在书写中创造的书法艺术,所表现的已不仅是字 的内涵,更是表现生命的意义。可以说,书法家创作的过程,也是 表现生命意义的过程。对汉字的表意性、哲理性、抽象性进行深 刻把握、理解并灵活地运用,是书法艺术创造的重要方面。

二、从书法发展的历史进程来考察内在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 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 的、必然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 转移。具体地说,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照办也好,不照办也好,它都客观地发生作用,并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趋势。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人们只能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否则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在实践中碰壁、走弯路。正如古人讲:“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中国书法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已形成内在规律,这些规律是书 家在书法创作时,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应该掌握的基本法则,书家应在继承中创新。

书法与人的主观情感存在内在联系,这一直是书法家们关 注的重点之一。它充分融入了书法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融入了书法家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气质禀赋、品行修养和艺术创造才能。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强调艺术对人的教化、感化作用。在书法创作中,书法家们把自己内心积聚的情感力量,通过书法执着地表达出来,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和交流。扬雄是我国西汉末年的哲学家、文学家,他在《问神》中写到:“书,心画也。”蔡邕在《笔论》中说:“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意思是书法在于表达情感志向,抒发内在情怀。清代的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书也者,心学也”,“笔性墨情,皆以人之性情为本。”王羲之在《书论》中提出了创作之前心象营构:“凡书贵乎沉静,会意在笔前,字居其后。”道出了中国古 代书法创作的关键。书法,需要书家的基本功,需要书家多读善 思,厚积薄发,更需要书家观察生活、体恤民情的胸怀和境界。所 以,有人说,书法艺术在中国是悟出来的修出来的,书法文化是 养心文化。

书法实质上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凝练出来的 关于文字书写的规律和法则。中国书法艺术经过数千年的探索 发展,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都取得丰硕成果,除留下许多不朽 书法作品外,还出现了大量的书法艺术美学著述。如蔡邕的《笔 论》《九势》,欧阳询的《用笔论》,孙过庭的《书谱》,项穆的《书法 雅言》,包世臣的《艺舟双楫》等,这些弥足珍贵的书法艺术专著,从书法艺术审美的角度总结创作与欣赏体验,揭示了书法艺术 创作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善书者把握的法度和取 之不尽的养料。对书法中的用笔、结字、用墨、布局等所谓“法 度”,前人提出“尚法”与“无法”问间题。唐张怀瓘《六体书论》中说 “法本无体,贵乎会通。”中国书法艺术美主要是通过结构、用笔 章法以及对这三者综合处理来实现的。

清代冯班《钝吟书要》云“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清代蒋骥《续书法论》:“篇幅以章法为先。观古人书,字外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此章法之妙也”等等。这些精到的书论,能给我们很多启示。一个优秀的书家,一定是兼收并蓄,在认真读帖、反复揣摩、吸收前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独到创作。他们重视前人法度又不拘泥于法度,以大胆运用新的表现手法来展现自己的个性,形成风格,独立鳌头。

书法艺术创作要遵循中国特色的美学规律。无论在哪里,艺术的创作与表现都需要美学原理的指导,都要按照审美的规则来想象和发挥。中国书法作为书写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哲学和审美表现。在世界各民族的书写文化中,中国书法是一种以线条为表现手法的汉字造型艺术,它繁复多变,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人们常说中国书法艺术的风骨和精髓是线条,它将各种不同形态的线条予以有机结合,进行运动、变化和发展,使之既具有文字的表意功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字里有乾坤,同时又以美的艺术形态展示其独特的个性,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

正如德国19世纪的大哲学家康德所言,线条比色彩更具有审美性质。但是,书法线条是受严格的“法”的规定性和严格的程式化制约的,它的自由及其变化必须在度的范围内。此外,它还服从服务于汉字、书体和内容,受到外部环境、材质工具、创作情绪等的作用和影响。中国书法艺术在创作上,讲究谋篇布局,意境高远,虚实结合,力透纸背,对称均衡,突出重点,单纯齐一,左右逢源,行云流水,笔拙纸滞。中国传统书法是以毛笔为书写工具,毛笔柔软舒展,吸墨饱满,伸缩自如,使书法线条的浓淡干枯、朴拙灵动、遒劲圆润跃然纸上,艺术效果非凡。

三、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考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各艺术形式之间联系十分密切,他们在 作品的构思、创作过程、表现手法、技巧、审美过程等融通相似, 所以中国古代的书论、画论、诗论、乐论等,都彼此关联,相互启 发。书法与篆刻艺术的关系自不必说,书法家在创作完成时总要 在作品上钤盖印章,那鲜红的印文与书法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平 衡幅面、烘托气氛的作用,特别是一些闲章的运用,更使作品充满情趣。而与音乐、舞蹈、绘阃、文学等相互渗透,书法家们能从 这些主要艺术门类中学到很多有价值的知识。人们常称书法为 没有物象的绘画、没有声音的音乐、没有演员的舞,是有道理的。

中国书法与绘画自古就有同源说。中国绘画无其是水墨画 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是很独特的画种,它不用或少用色彩,在纸 或绢上作画,是中国绘画的典型面目。宋赵希鹄《洞天清录》中 说:“善书必能画,善画必能书,实一事耳。”中国传统绘画中水墨 画的形成显然是受中国书法创作的影响。南齐人谢赫著有《古画 品录》,在此书中他提出了画有“气的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 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和传移模写”的六祛观点,这基本上也是书法的创作原则。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画 的最高原则,也可以说是书法的最高原则,气韵即神韵,指绘画应表现出人物或事物的内在神气。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书与画异形而同品。”历史上,许多绘画大师从书法创作中得到启示。同样,许多书法家也从绘画中汲取养料。唐著名绘画大师吴道子曾向草圣张旭学习书法,并将草书中提转用笔用于绘画。清代的郑板桥爱画竹、石、兰,画兰如写字,作字又如画兰。

中国书法与音乐,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人类对宇宙万物的心灵表达。中华传统音乐理论很丰富,春秋时期的老子,在音乐艺 术上提出“大音希声”的美学思想。大即完美完善,希即细微或几于无,意思是说最完美的音乐是听不见的,这实质上是对音乐审美意境予以深刻阐明,道出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点,就是音乐的欣赏重在意境的感悟。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了“声中无 字、字中有声”的音乐理论,“声中无字”是要将字所表达的内容 融入到动听的旋律之中。这些音乐理论对书法艺术欣赏也有“异 曲同工”之妙。书法家从音乐中获得的重要的启示就是节奏感。 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就是节奏、旋律、和声。节奏是事物在时间 中的有序组织形式及变化,主要是音响的长短、强弱变化,是人 类用来协调活动、激励情感的艺术形式。书法中的节奏表现在作 品通篇中,从作字的大小、墨的轻重、笔画的粗细长短,到上下衔 接、左右顾盼、一气贯通、首尾呼应的章法统筹布局,无不感到节 奏变化,通过作品的节奏将你带到美妙的意境中,达到审美愉悦的目的。

说到中国书法与舞蹈的关系,人们自然想起了唐代草圣张旭观看公孙大娘剑舞中得到的启发,取其神,从而书法大长。的确,舞蹈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通常是在一定空间内,通过连续的人体动作、优美的姿态和丰富的表情,并结合音乐舞美来塑造形象的。舞蹈与书法虽然表现的载体不同,书法是文字组合的艺术,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但在内在特质、表现 规律上却是相通的。比如,从动态的造型与构图中看,舞蹈者形成的空间运动线、斜线的延续和纵深感,曲线的跳动和游弋感,圆线的流畅和匀称感,都具有很强的形式美。反观作为线条艺术的书法亦然。线的造型长与短、粗与细,走势的刚劲与柔和,节奏 的急促与舒缓等,都能使作品产生美感。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文 化里,可称得上是艺术的种类,或多或少都与书法有些关系,并 相互影响,只有掌握了这个特性,欣赏中国传统文化才能触类旁通。

喜欢的朋友,帮忙点关注,转发,评论哦!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