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一些地方戏曲「地方戏民间小调」

时间:2023-01-22 13:25:06 来源:陇上非遗

大家好,一些地方戏曲「地方戏民间小调」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镇原县位于甘肃省东部,秦属北地,汉置安定郡,宋设镇戎州,明洪武二年改州为县,始用现名至今。镇原是后汉著名政论家、思想家、哲学家王符的故里,崇文重教,民风淳厚。这里也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民间文化种类丰富,灿如繁星,镇原民间小曲戏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传统的村落传承方式发展至今,魅力独具,多姿多彩。

陇东先民围火而舞,借火光而歌,表现狩猎和劳动生产的情景,抒发天然的喜怒哀乐情绪早已有之。镇原小曲戏最早萌芽于先周时期陇东先民的祭祀活动,至春秋战国时已经诞生形成,发展于秦汉,兴盛于唐、宋至元,流行于明清至近现代。在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和北魏至元明时期的洞窑壁画中,就有数人表现戏曲的图景,根据宋词元曲等许多文献资料的记载,足以证明那时民间小曲戏表演已十分流行。

镇原民间小曲戏产生于人们在劳动之余的娱乐活动和祭祀活动,以后逐渐融入地方的社火表演活动中,随着戏剧的发展盛行而在民间不断传承发展。镇原民间小曲戏是长期以来镇原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艺术语言,是以小曲戏剧本为文学创作基础,以镇原小调、山曲、陇东道情、眉户、秦腔曲牌调等为音乐创作手段,以综合民间戏曲艺术表演方式为创作载体的文化活动形式,它传达和表现了劳动人民丰富的感情世界。它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

因为镇原民间小曲戏是农民创作并且演出,所以它的选材离不开当地人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有生动真实表现人们劳动生产场景的,也有浓墨淡彩描写群众爱情生活的,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特殊的夸张手法,用漫画式的笔法,勾勒戏剧人物的艺术形象,是镇原民间小曲戏特有的艺术手法,小戏利用这种手法对社会的假、丑、恶进行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振奋和升华。

大多镇原民间小曲戏情节简洁,表演方便,道具信手拈来。在旷野、麦场、农家庭院中随便选一片空地,即可演之,当然,一场演出绝对少不了专门伴奏的自乐班。过去也把小曲戏分为文戏和武戏,按其曲目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历史上传承流传下来的曲目,如《子胥过江》《生霸王》《刘海打柴》《闹书馆》《麦仁罐》等;第二类是当时流行戏曲曲目,如《老少换妻》《闹大老爷》《两亲家打架》《钉缸》等;第三类是即兴表演的小曲戏曲目,如《卖洋芋》《夜路遇“鬼”》《王三投宿》《回娘家》等。

镇原民间小曲戏是使用镇原方言演唱的,保存了大量富有表现力的民间语汇,其所用的语言很少雕琢,形象生动且朴实无华,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镇原劳动人民诙谐幽默的艺术情趣渗透在镇原民间小曲戏的许多情节和各个角色中,看过的人都觉得无论是生旦净丑,还是各行各业的人物都很有风趣,都有丑的味道,武戏丑得张扬霸气,文戏丑得含蓄儒雅;丑戏令人捧腹噎食,闲戏令人忍俊不禁。

总之,镇原民间小曲戏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突出的文学艺术研究价值。它是镇原劳动人民世代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形态,它能全方面的抒发镇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人们的精神世界,起到娱人娱己、促进团结、教化育人的社会作用。

责任编辑:何瀚

投稿邮箱:343254522@qq.com

须知:非遗项目、图片、视频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