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新的审美 现代与传统经典的碰撞—中国青瓷全新的呈献
大家好,张仲亭与杜甫《望岳》诗的关系「望岳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为人们熟知的杜甫《望岳》诗,生动描绘了泰山之雄伟磅礴、神奇秀丽,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深情,历代传诵,迄今不衰,洵为中国文学史上卓绝的名篇,成为古往今来艺术家的创作内容和审美对象。当代著名书法家张仲亭先生的书法创作即是如此。
今年2021年,是第十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在济南成功举办十二周年纪念日。回顾2009年10月16日晚上这场盛大隆重的运动会开幕仪式,由著名朗诵家方明诵读的张仲亭先生的书法作品杜甫《望岳》诗篇,在高悬的巨大碗幕上一字一字的精彩呈现,与下面的雄健壮阔的泰山风景图像相得益彰,成为以一山一水一圣人为主线的整个开幕仪式的一大亮点,给全国电视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张仲亭先生书写的《望岳》作品,却是在他本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第十一届全运会组委会全部采用的。自先秦以来至今数千年间描绘、吟咏泰山的诗词数量很大,全运会开幕式主创团队从中挑选了杜甫《望岳》一诗,特有其成熟的思虑和深意。这一事实,高度点明《望岳》一诗与泰山文化的密切关联及其对中华文化涵盖与象征的意义。而主创团队对以《望岳》诗为创作内容的书法作品进行海选的过程中,惊奇地发现张仲亭先生书写的《望岳》作品,高度符合二王书风、笔致活泼、行云流水、雅俗共赏等书法专业美学标准,遂使之从数十件当代书法名家创作的《望岳》诗作品中脱颖而出,进而在大碗幕上如此精彩亮相,清新,唯美,璀璨夺目。此中有偶然,也有必然,而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入选机遇最终留给有高度追求和造诣的书法家。这就注定书家本人与文化泰山的情结,注定他与《望岳》诗的因缘际会。由此,张仲亭先生在书法艺术上深受启发和激励,而后更加力行文化担当,坚定自己以书法来宣传泰山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信心。
《望岳》一上大碗幕,天下观众皆见之。此后,张仲亭先生应各界组织和个人的邀请,不知书写过多少次《望岳》。他以大楷、中楷、小楷、行书和草书等各种字体来写,乐此不疲,常写常新,悬挂于各处展厅,亮相于高大殿堂,进去寻常百姓家,登于多种报刊杂志,载入诸多形式的文化纪念册,尤其被刻石于泰山北麓凤凰岭,以新经典的审美姿态,受到无数游客的青睐,从而跻升于泰山文化范畴。
毋庸置疑,张仲亭先生是在深谙杜甫构思及《望岳》一诗内涵、意境的审美前提下进行其书法创作的。对于《望岳》诗,他拥有浓郁的品读兴趣和研究自觉,全诗构思立意之奇妙,谋篇布局之精巧,寄托蕴藉之深远,启发张仲亭先生的书法创作技巧;此诗重视锤炼,注重字、词的精确拿捏,除杂去冗,极其凝练,这对张仲亭先生融冶、提纯、强化自己的书法笔墨语言产生不小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如清代浦起龙指出“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诗心解》)此诗气骨峥嵘,体势雄浑,出于诗表的那种不怕困难敢攀登、开阔胸襟砺心志的自信与朝气,助益于张仲亭先生书法艺术格局和境界的拓展。
欣赏张仲亭先生的行书《望岳》:从字形结构上,楷书、行书两种字体交融互渗,引楷入行,行中见楷,运笔自如,墨气一贯,线条活脱,有质感、力度、韵律、节奏、韵味,行其心象的自然流露,显示出可观的造诣,与该诗的向上风貌、浪漫精神相契合,见出作者独到的用心。
张仲亭先生说:“全运会这个大碗,应该说肯定了我这个书法艺术追求的路子,就是说书法要有生命力,必须宣传传统文化,必须和传统文化结合。所以,从那以后呢,我就围绕着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写国学经典组织举行了一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你譬如曲阜那个尼山圣境广场,刻了四个碑文,展示在广场之下,这就是给这个景点添了光彩。另一个我写的华阳宫碑刻、齐鲁碑刻,等等这一些。”
张仲亭先生引《望岳》一诗入自我书法领域,二者之间自然产生优质审美互动,是当代书法界公认的“张仲亭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张仲亭先生的书法不仅诠释了该诗的美学意境,而且标志着他蹚出自己的一条以书法为载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道路,有力表达了自己蓬勃充实、积极进取的艺术追求和添翼经典、弘文济世的人生价值取向!(上官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