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山西平遥慈相寺的建筑特征「平遥古城博物馆」

时间:2023-01-24 18:45:05 来源:考古快递

大家好,山西平遥慈相寺的建筑特征「平遥古城博物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选自《文物春秋》2004年第5期,孙荣芬

(摘要)位于山西平遥冀郭村的慈相寺现存9座建筑,是一组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本文逐一介绍分析了慈相寺内各座建筑的结构及特点,认为其平面布局为宋代以后寺院的前殿后塔式,虽经历代修葺和重建,主体建筑仍保留了金代木构建筑的法。

慈相寺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城东北10公里的沿村堡乡冀郭村东北隅(图一),南临冀郭村中大街,北临婴涧河,占地面积约7200平方米。寺院坐北朝南,由山门、乐楼(现只剩台基)、关帝庙、钟鼓楼、东西窑、大殿、麓台塔等9座建筑组成。1986年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内保存的历代碑刻记载了慈相寺的历史沿革。最早的是《大宋西河郡麓台山圣俱寺碑铭》,从中能辨认出“大宋庆历六年(1046年)”的字样,其余碑文则已模糊不清。

金明昌五年(1194年)《汾河平遥慈相寺修造碑》载:“无名师宴坐于麓台山四十载,唐肃宗召诣京师,待若惇友。上元初示化于宫城之寺,邸□还故山。至前宋庆历间,寺僧道靖□塔藏之,寺之兴也,以此皇祐三年改赐今额,宋末兵火焚毁,末三间正殿存。迨本朝天会年间(1123-1137年),有僧宝量、仲英相与起塔,于旧址立法堂,于殿后余稍增葺,未能完备。”

金泰和元年(1201年)《平遥县冀郭村慈相寺僧众塔记铭》:“平遥县距城二十里之远有冀郭村慈相寺者,自唐肃宗以来,其设寺额,本名圣俱寺,而是时主持教□者即始祖无名大师也。□宋皇祐间改赐今额。……始遭亡宋之末,兵连火炽,寺宇焚毁为之一空,于是复请师为修造,主师则欣然诺之,不惮艰苦历心,劝缘鸠工聚土,不日寺亭宛然一新,十倍于前矣。而又创建先师无名大师灵塔九级,高十丈余。"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慈相寺碑记》:“平邑东冀郭村有慈相寺一所,古迹也。自大宋庆历年间寺与塔兴之,皇祐三年改赐匾额,宋末兵火焚坏,惟三门、正殿存焉。迨前朝天会年间,有僧宝量、仲英相与起塔于旧址,立法堂于殿后,余稍增葺,未能完备。至明昌五年,有主僧福澄者大有创修之志,堂设毗卢,壁绘万佛,右翼置释迦六祖,左翼置地藏菩萨,堂前两底又塑菩萨五十,阿罗汉五百,复于塔内层设圣像,塔前对立二亭,其余门廊、厅堂、厨厩、楼阁以及僧舍、牛马之所口一千二百余间,禅林景色较昔顿振矣。迄今数百年来,风雨侵蚀,土崩瓦解,至本朝顺治六年又为兵火所灾,则前制几消磨尽矣,金容色黯,怅宝筏之徒,……于乾隆四十六年补修正殿五间,东西窑各五间,次年整理中殿关帝庙-|i 1J,乂重修东院僧舍正房二间,东西房各三间。”

由以上碑文所载可知,慈相寺原名圣俱寺,始建年代不晚于唐肃宗时期(756-761年),宋皇祐三年(1051年)改赐慈相寺,宋末遭兵毁,仅存山门、正殿。金天会年间(1123-1137年),在旧址上重建佛塔和殿堂,明昌五年(1194年)又大加修葺,寺宇得以较为完备。后经数百年风雨侵蚀,清顺治六年(1649年)再遭兵火,以后又多有修补,如雍正六年(1728年)重修关帝庙,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补修正殿、东西窑、关帝庙等建筑,嘉庆十五年(1810年)新建钟鼓楼,光绪十四年(1888年)补修关帝庙及各庙宇等。至民国初年,寺僧离去,寺院由当地村委会管理,建筑日渐破旧,上世纪70年代乐楼(即戏楼)被拆除,拟修建新戏台未就。

—、总体布局

慈相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由南及北依次为山门、乐楼(现只剩台基)、关帝庙、大殿、麓台塔;紧邻关帝庙两侧有钟、鼓二楼,下有券门可穿行;关帝庙和大殿之间的两侧有东窑和西窑(图二)。

隋唐以前的寺院一般有两种布局,一种是前塔后佛殿,一种是塔与佛殿并重,塔位于寺院的中央,成为寺院的主体。唐代寺院的布局开始有所变化,到宋代出现了将塔建于佛殿之后的做法。从慈相寺的平面布局看,符合“到宋又出现了将塔建于佛殿之后的方法”[110

二、建筑结构特点及特征分析

1、山门是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建筑,也是整个寺庙的出入口。建筑面阔五间(梁架为三间),进深一间,单坡布瓦硬山顶。前檐敞开,檐下施斗拱,梁架结构为双步梁,后檐不施木柱,双步梁直接插入墙内。山门用柱较为特殊,按常规五间应为六柱,但山门前檐用八柱五间,明间开间较大,中间又增二柱,以减小额杭挠度,同时又作为通道入口,起到装饰所用,柱头不施斗拱。前檐施三踩单昂斗拱,明间施一攒平身科,斗拱出45。斜昂。后檐用墙体封护,与乐楼相接。后檐明间施券门,由此穿过乐楼到关帝庙。后檐两次间辟券洞以置佛像,现用砖封堵,券门两侧有上下槛痕迹。前檐明间施两柱与后檐券门相对,且地面降低。台明不施压面石,而用条砖立砌。

2、乐楼(戏楼)紧靠山门,正面与关帝庙相对,现只剩高台基,台基下可穿行。据调査走访得知,乐楼前台显一间,后台分隔成三间,为窑洞式建筑;瓦顶前半部为卷棚顶,后半部为平顶。

3、关帝庙是中轴线上的第三座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岀廊,单檐硬山布瓦顶建筑。前后檐台明不施压面石,而用条砖立砌。梁架结构为三架梁上置方形角背和脊瓜柱,脊瓜柱两侧施异形拱和大叉手。现原装修已全无,室内用墙体分隔成三间,推测前檐明间为四扇格扇门,两次间为槛窗;后檐明间为木板门,两次间用墙体封护。

4、 钟、鼓楼位于关帝庙的两侧,坐落在高台上,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单檐悬山布瓦顶建筑。高台南北向置券洞可穿行,在北面靠关帝庙山墙部位置砖砌台阶通到二层。柱头施三踩单昂里转麻叶头斗拱(昂做成象鼻式),拱眼壁为雕花木板。梁架结构为两柱五架梁,三架梁上置梯形雕花角背和脊瓜柱,脊瓜柱两侧施异形拱,三架梁和五架梁之间用梯形垫墩支垫。柱两侧有雕花雀替。钟、鼓楼的木构件做工精细,雕刻精美。此外,钟楼脊瓜柱两侧角背上有穿横木挂钟的痕迹。

5、 东窑位于关帝庙和大殿之间,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前出廊,廊步做成斜坡顶。廊步以内用墙体隔开,每间发券做成窑洞式,上为夯土平顶。前檐廊步以后每间发券成券门式,明间为四扇六抹木格扇门,心屉为斜方格。次间为四扇四抹槛窗,中间两扇能向内开启,两侧扇梁前出单步梁,三架固定。稍间现用墙体封堵,推测可能为门连窗。

6、西窑与东窑相对,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前出廊,廊步做成斜坡顶。现只存廊步,其余坍塌。

7、大殿是中轴线上的第四座建筑,也是整个寺庙保留最早的主体建筑。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前出副阶,悬山布瓦顶建筑,山面为五花山墙(图三、四)。

平面布局:前檐内柱后移,与中平樽相差640毫米;前檐装修在下平樽位置,不施柱而用大木植,木析两侧置装修,明、次间置四扇六抹木格扇门,中间两扇能开启,两侧扇固定,心屉有一马三箭、斜方格、方格三种,推测明、次间格扇为后换;两稍间为直棱窗。梁架结构为:四椽楸前乳袱后搭牵,用五柱,平梁上置方形合榻和蜀柱,蜀柱上置柜斗和丁华抹须拱,脊樗两侧施叉手,梁架间施驼峰、单材攀间彷和替木(图五)。

前檐施单抄单昂五铺作斗拱,每间各施一朵补间铺作,令拱上施齐心斗和替木,昂为真昂(图六);

后檐只施柱头铺作,不施补间铺作,但与前檐铺作不同,只施单拱造。殿内后内柱三间砌扇面墙,前砌须弥座佛台,上置三尊佛像。台明不施压面石,用条砖立砌。现地面比原地面提高19厘米,原地面为用35X35厘米的方砖随意错缝铺。

此殿虽经历代重修,建筑风格与做法仍保留着金代的特点。柱径与柱高之比为1:8.1~8.6,符合金代柱径与柱高之比1:8~1:9,柱头有明显的卷刹;梁紡用材比例大多接近3:2之比;举折即中举高与前后撩檐樗中距之比为1:359,符合辽金建筑多为1:4~1:3之间;斗拱材宽比为1.51,相当于宋《营造法式》五等材,斗拱高占柱高的29%,接近宋、金时期的约为30%澜额、普柏析呈“T”形。这些均代表着早期的建筑特征。

8、麓台塔是金天会年间在旧址上重建的佛塔,也是慈相寺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封二,4)。其平面呈八角形,共九级,高约47米(现残高45米)。我国隋唐时期的佛塔平面多为四边形,到宋代,塔的建筑平面出现了六角形和八角形两种新形式,北宋中期以后则以八角形居多。麓台塔各层正面辟门的方向不尽相同:一层在南面置券门;二层于东面辟门,其余三正面置假门;三、五、七层的南、北两面辟门,东、西两面置假门;四层西面辟门,其余三正面置假门;六层东、西两面辟门,南、北两面置假门;八层四正面均辟门;九层南面辟门(图七)。

一层塔身外有清代增建的十六孔无梁式券洞围廊,围廊正南面出硬山顶抱厦三间。由一层券门进塔内,左侧有砖砌台阶绕塔心室到一层半,再有木梯到二层,由二层一直到九层均为木楼梯和楼板;在九层北面有砖台阶绕塔心室而上,在莲座东南面有门可出去。一至七层檐下施砖铺作,其上为叠涩檐和叠涩平座;八层不施砖铺作,墙体上为叠涩檐和叠涩平座;九层墙体上为叠涩檐和基座,基座上为莲花和覆钵。整个塔体外墙逐层向里收分,内墙一至七层向里收得较少,八层以上开始向里发券,到九层形成券顶,且各角均有木筋支撑。现一层塔体外被包砌成十六边形高台座,每面辟券门,内有小佛龛。每层檐部和平座有3~6根纵向木筋,支托叠涩檐和平座。各层檐下砖铺作布置:一层檐砖铺作和二层平座已被拆除;二层施三朵补间铺作,三至五层施两朵补间铺作,六、七层施一朵补间铺作。二层檐下中间一朵补间铺作为单抄双下昂六铺作,其两侧补间铺作为三抄六铺作(上两抄为异形拱);三至五层檐下施单抄单下昂五铺作,六层檐下施单抄四铺作,七层檐下为单拱造(图八、九)。

麓台塔与其他的砖塔相比,其中间为空筒,不如内有塔心柱的砖塔整体强度大,加之缺少横向木筋,尤其券门的位置没有横向木筋,致使塔体受外力作用时整体稳定性较差。在经受了上世纪40年代的地震后,其六层以上东侧券门处岀现了大的裂缝。

三、综述

慈相寺是一组相对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虽经历代修葺,大殿、麓台塔等主体建筑仍保留着金代木构建筑的做法,东、西窑建筑保留了山西传统民居——窑式建筑的做法,钟、鼓二楼及乐楼于高台下发券可穿行,明清建筑如钟、鼓楼的艺术构件雕刻精美,部分建筑滴水式样为盆唇式,保留着早期建筑的特点。

寺内保存有历代碑刻10余通,时代从宋庆历年间到清光绪年间,详细记载了慈相寺的沿革和修缮过程,为研究慈相寺的历史和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