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百科:杜军书画
大家好,家庭教育为什么需要引入建设性辩论题目「家庭教育能不能只靠老师辩论」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新出版的《建设性辩论》一书,出自美国企业家,领导力和组织发展领域的专家B.金·巴恩斯。这本书致力于解决公司团队中常见的沟通不畅问题,以及因此人们因恐惧冲突或损失,抑制了提出不同寻常或创新想法的意愿,因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性辩论”的概念,旨在让团队成员更为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推动团队之中的人们改进这些想法,深入探讨各种见解,以公平和富有成效的方式挑战彼此原有立场。
今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已正式实施。这部法律强调了“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还要求“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贯彻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
依照《家庭教育促进法》开展家庭教育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做好。网上不乏恶搞或者调侃相关家庭教育的段子、视频,宣称父母与未成年孩子在不涉及到学习、管教问题上总是其乐融融、“父慈子孝”,而一旦涉及那些问题就只能“鸡飞狗跳”——父母对孩子的叛逆很多情况下感到束手无策,孩子的想法、做法似乎经常跟父母“不在一个频道上”。如果这时候,父母放任自流,这不仅仅是违反法律的问题了,最关键的后果将是孩子有相当大的概率“长偏”、“带歪”;但如果“管”太严、太“狠”了,孩子变得唯唯诺诺,即便有可能诗书熟稔、编程精通,却没有自我决断的意识以及识人、合作的能力,未来不要说成为创新人才,就连应付社会竞争可能都是问题。
《建设性辩论》这本书可以很好地应用到家庭教育之中。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很常见的问题,或者说一个很常见的场景:父母管教孩子时,敦敦教诲,苦口婆心,但孩子并没有明确反馈,从事后效果来看,孩子并没有把父母的话听进去。很显然,这就是因为父母没有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
依照《建设性辩论》这本书的观点,其实孩子也好,或者学生、下属、同事、团队伙伴也好,很多情况下,人们都不习惯于明确表达自己的看法,是因为意识到或者说潜意识阻止其发言,担心自己说出不受欢迎、不被接受的想法和意见,而因此受到报复,或者说更加漫长、繁琐的絮叨。
有人可能会说,自己对孩子很开明,允许、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有时甚至都惯着孩子的说法、做法。问题是,父母的话,父母如何做事,以及与孩子的互动,都在以不同方式潜移默化地营造规则、框架,孩子逐渐学到了如何捕捉与父母相处时的“安全边际”,或者说“政治正确”。
什么是“建设性辩论”?
“建设性辩论”不是“奇葩说”一类辩论节目中非要辩出输赢的辩论。“建设性”本身意味着积极和富有成效,“辩论”则意味着父母容许,甚至明示、鼓励孩子可以以积极的方式挑战“安全边际”、“政治正确”。
很多人无论在孩童时期,还是成年以后,其实都延续着固有的对话方式,那就是带着先入之见,基于感性来发言、参与讨论,习惯于反诘对方的话,很容易将对话发展为某种程度的争吵。这些其实就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职场发展的空间上限,无论是公务员、企业职员,还是创业者,或者像律师、会计师这样以合伙制等方式与组织、团队建立合作关系的职业。
《建设性辩论》书中介绍指出,建设性辩论是“理性的而非感性的”,“基于事实和逻辑,而非观念和信仰”,“互动式而非顺序式”,“专注于将有价值的想法‘摆在台面上’进行讨论,然后进行试验、开发和改进”。
在建设性辩论中,参与者都能相对容易地发表观点,提出观点的重点在于想法本身,而不会被纠扯到所谓动机、个性、历史。父母与孩子讨论假期时间安排,如果孩子希望减少某类培训班,多安排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父母要将重点放在如何确保孩子发展兴趣,避免半途而废,而不是动不动提及“黑历史”,即孩子过去没能按照要求完成计划的记录;更不要凭空揣测孩子的提议就是为了少学习、少练习,而是顾着自己瞎玩。
《建设性辩论》这本书指出,适宜于通过建设性辩论来解决的问题、情景包括:没有“教科书式标准答案”或唯一正确答案时;当对话双方或多方重视聆听彼此时;当对话成员可能因“安全边际”、“政治正确”而很难参与的。
为什么家庭教育需要建设性辩论?
书中介绍了人是如何产生想法并形成立场的,剖析介绍了世界观,人的“概化、删减与扭曲”(思维方式的深层结构),人的“事实、假设和价值观”,人如何管理假设,“我们是如何形成立场的”,等等。这部分内容可以帮助父母真正意义上理解,为什么自己“明明为了孩子好”,但想法和做法却不一定正确。
根据这本书的观点,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必须避免无意识偏见和其他思维谬误。
比如,在很多家庭,父亲或母亲因为事业成功,自身又有很高学历,所以过度强调自己阅历、经历的正确性,替代孩子进行价值选择,看不起孩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又如,“证实偏见”和“流行偏见”,父母倾向于寻求和相信那些支持其预期和偏见的信息,常见的例子就是父母根据“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要求自己的孩子也要如何如何。
再如,“草率概化”,根据很小或不具代表性的样本得出结论,打比方说,某个孩子喜欢某项运动,却没有取得太好的成绩,其他孩子的父母就得出结论,在这项运动上孩子不可能取得成就。
还有,“一厢情愿”,父母倾向于相信某件事是真的,就要求孩子去做;“合理化”,从结论出发,来寻求证据;“对抗性偏见”,父母倾向于否定不喜欢、不尊重的人所说的话、主张的观点,以及低龄孩子对事情的看法,而不顾其观点的实际价值。
在家庭教育中引入建设性辩论的一个实用价值在于,孩子将因此更具信心,更能基于理性、事实和逻辑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够更为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也不容易盲从,这是相较于学识更为珍贵的独立性——无论孩子成年后学历、职业等级处于何种水平,比起他人都将显得更为可靠,被他人信任,也必然因此获得更高的幸福感。
如何开启建设性辩论?
《建设性辩论》书中详细介绍了建设性辩论的框架和要素。家长可以在家庭教育中首先表达建议或提案,加以实例佐证;第二步就是鼓励孩子参与讨论,尤其是激励其提出不同看法,借助其思维,检验家长的想法;第三步就是通过讨论,包括补充资料、寻求依据等方式,在互动中检验和完善观点;第四步,家长要主动走出自己的思维舒适区,正视自己与孩子想法上的差异,然后遵循第三步的要求推动自己和孩子,基于理性、事实和逻辑达成共识——这一步切不可滥用家长权威来强迫孩子屈从。
在上述四个步骤中,需要家长分别具备相关的技能,分别是:提出建议,晓之以理,举例说明;征求意见,寻求反馈,积极倾听;循循善诱、层层叠加、预见后果;辨别假设,阐明原理,论证观点。这其中,“预见后果”的意思指的是让家长引领孩子进行讨论,思考各种决策、行动可能达成的结果,以及其他因素干扰下可能导致的意外后果。如果孩子提出的建议、方案,颇不完善,甚至可能漏洞百出,有可能引发很突出的问题,家长一定不能对孩子加以嘲笑,而应冷静、客观、公允地进行分析总结,重在引领孩子学会如何理性评估分析。
要很好地启动、驾驭和完成建设性辩论,家长必须设法让自己变得更具信用:
——是的,一直以来,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是缺乏信用度的,要么是朝令夕改,要么则是在要求、命令、指令转变时并未进行清晰说明,要么就是因为遗忘,让孩子深信家长对自己不够尊重,还缺乏诚信。这种情况下,要让孩子进入建设性辩论,并不现实,家长必须首先致力于修复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信誉值。
所评图书:
书名:《建设性辩论》
作者:(美)B.金·巴恩斯
译者:黄健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