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书画 >

潮汕功夫传家是谁「潮州武术」

时间:2023-01-27 09:17:05 来源:品宏

大家好,潮汕功夫传家是谁「潮州武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背倚山脉,面朝大海的半封闭地形为潮汕创建了天然有利的通商港口,却也因此带来了此消彼长的海盗威胁;发达的海运和贸易兴旺了这座边缘城区,却也没能解决耕地不足的根本困境……在前仆后继的灾祸面前,潮汕人慢慢发展出了牢固的宗族文化,借以族群坚不可摧的血脉关系共同抵御外敌内忧,进而造就了潮州府城持续千年的独特平衡。潮汕人敢闯敢拼早已是共识,走出去的名流商贾更是不计其数,但无论是贫穷富贵,他们始终感怀祖辈的恩德,自幼便被教导心怀敬畏,因而祭拜先祖的庙宇、祠堂成了他们与乡土联结的重要精神领地,也成了潮州文化的发端。这其中供奉安济圣王的“青龙古庙”便为代表。作为潮汕人民感恩文化的集中表现,从安济圣王身着的潮绣老爷袍,庙宇建筑上所运用的嵌瓷、石刻、木雕、瓷画、壁画等潮州传统手工艺,再到踩街巡游时才出动的鲤鱼舞、木偶戏以及特别制作的粿品……整个潮汕最极致的手艺都在此处被一一呈现,“在这里文化即是日常,时尚都是烟火”,因而青龙古庙也被称为民间的故宫,成为探寻潮汕文化脉络的建筑化石。

若从潮绣说起,便不得不提“针神”李淑英。如今这位已入古稀的潮绣大师,依然坚持着每天早上8点“上工”的习惯,架起眼镜,操作了几十年的“垫、浮、勾、勒”技法于指尖娴熟如初。在她位于潮州古城的潮绣研究所内,由木桩架起的一张张半成品,透过金线银丝的勾勒已能初见潮绣独特的垫凸浮雕效果,待到完工时刻,那些绸缎上奇珍异兽的毛羽也随之丰盈起来,有了活灵活现的姿态,见过的人无不惊叹这门手艺的深邃与灵妙。另一个有此鬼斧神工之力的潮州非遗工艺当属潮州木雕。近距离观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罗冬雄在展厅里呈现的《百鸟朝凤》《龙虾蟹篓》……那些从画中而来、现实而取的纷繁场景被以通雕的形式凿刻而出,大师用看似粗拙的铁柄凿刀,将天上人间与自然奇景分层、疏通,细细道来每一只虫蚁鸟兽、月色荷塘此刻的表情。然而不管是李淑英,还是罗冬雄,如今身旁可接棒前行的传承者屈指可数。传统手工艺的师承一直是这些潮汕工艺大师无法回避且属当务之急的问题,在李淑英的潮绣研究所里,年轻的学徒寥寥无几;拜师罗冬雄的青年則并不在少数,但能坚持熬过前八年潜修技艺、收入薄微的更是凤毛麟角。

现在的潮汕,年轻一代都集体消失了,面对这些艰难师承的传统手工艺,林子楠语气里略显无奈,“但他们终究都会回到这里,像是被牵着线的风筝”。相比以往,2021年林子楠往返家乡潮州的频率又变高了些,潮州美术馆副馆长曾圳为了筹备以青年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展览“新潮动力”,也向他发出创作邀请。虽然18年就曾在潮州创作过一件涂鸦作品,林子楠始终觉得“不过瘾”,思考着还能用什么方式借助现代艺术来带动起潮汕的活力,这次与50多位艺术家一同发声,想必终有长久的余音回响。而这并非林子楠一人的担忧,对比建立经济特区时的强劲发展势头,如今的潮汕似乎被偷走了时间,脚步停在了新千年的开头。但林子楠没有说错,那些漂泊在外的潮州青年们,并未忘记这片生养自己的故土,在“风筝线”的牵引下,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回到这里,在不同的领域尝试重塑潮汕的面貌。

“呷呷呷”,陳少洁演示完潮州功夫茶的前15式后,点完最后一杯,对在座的外来宾客教授起地道的方言劝茶术。留学归国,在深圳工作了几年后,陈少洁最终决定还是回到潮州,承接下古城甲第巷中的一间老宅,和家人一起开起了“喃妙茶舍”。茶舍保留了老建筑的原貌,茶艺和茶器也是遵从传统,炭火烧水、朱砂手拉壶冲泡……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更多地考虑到了年轻人的口味和喜好,重视细节上的设计,分享青年手艺人的手拉壶作品,让传统的潮州功夫茶成为年轻人也乐于接纳的生活方式。和许多潮汕90后一样,陈少洁原本也不是爱茶之人,但茶礼里所奉行的“和、敬、精、乐”一直影响着她的处事与言行。在潮汕人的生活中,功夫茶不只是“米”一般的日常存在,也是联络情感、互通信息的媒介,一轮茶席下来,不但可以分辨在座的主客与长幼,也能借茶判别“敌友”,“喝茶可以看性格,所以每个潮汕人都有自己的茶圈”,都说潮汕人精细,这功夫茶里便可见三分。
在行动的潮汕青年并不在少数。藏匿在汕头共和市场深巷中的“洪浪”表面上看起来是家不起眼的肠粉小店,但满墙细分的咖啡豆以及咖啡烘焙比赛奖状,还是透露了大家慕名而来的缘由。店铺由一对老夫妇共同经营,面对每个到店的客人,操着方言的老板娘都会熟稔地问询口味选豆,再用专业的磨豆机研磨,最后转入滴漏壶中冲泡,而老板则在一旁做豪华配料的肠粉,顺便帮协着讲解咖啡豆的区别。这奇妙的组合全得益于背后的“推手”一一夫妇二人的大儿子陈树恩,他将自己的咖啡所学结合潮汕的传统饮食习惯,传授给原本百无聊赖的父母,为他们重新创造一个起点,也给潮汕的日常加点新料。

潮汕人有句口头俗语,“食定正知”,意指“只有吃了并细细品尝之后,才知道它的好味道”,这句俗语是由潮汕的民间小吃“老妈宫粽球”而起,对于少有将咸甜口味合着吃的外乡人而言,这只混杂了将近十来种荤素各异、咸甜相兼食材的粽子,实在难以想象它入口后会产生怎么样的化学反应。但就是奇怪得很,起先无论如何排斥这样的怪异搭配,一口下肚,还是被这其中反转的曼妙所惊喜到,这正是此行带给我们的感觉,细与品是潮汕人运行万物的奥义,慢一点还真不要紧。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